创新分三种,中国人目前最缺的是这种

创新分三种,中国人目前最缺的是这种_第1张图片
封面作品:蚂蚁和大象

艺术家:琳子

在中国,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往往是利润率。但是《从0到1》曾阐述,在美国最受尊重的企业,并不是利润最高、市值最高的企业,而是那些用创新的商业思想,彻底改变人们生活的企业。

能改变人们生活的创新其实有三种途径。第一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技术创新,如让我们骄傲至今的四大发明;第三是消费形态的创新,如马云改变购物习惯、马化腾改变通讯习惯,也是我们颇为熟悉的日常。反而第二种创新,是中国人相对陌生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们用三个故事来描述什么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故事的主人翁都出身平凡,却也拥有天才般的将资源重新组合的能力。

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相信薄利多销比厚利少销要好得多,T型车系列便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典型。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T型车的背后——1913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流水线灵感最初来自芝加哥食品包装厂用来加工牛排的空中滑轮,当它被引进到汽车生产后,整车装配的7882道工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装配速度。

生产线的发明使组装一个发电机的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其中最大的效率提升——7分钟的节省——来自一个非常简单的改进,即将装配线提高8公分,于是工人不用再弯腰了。而原本德国最先进的工厂8小时的工作量,在福特2分半就能完成。

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人工资的改善,使几乎每个家庭都买得起车,而福特也被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麦考密特与贝斯特

麦考密特的童年就是在麦浪翻滚的农场里度过。他的爸爸——农场主老麦考密特一直想发明一台收割机,但最终失败了。小麦考密特接过父亲未竟之业,坚持研究,模拟理发推子的工作原理,制造出了半机械化的收割机。1831年夏天,22岁的小麦考密特第一次坐上自己发明的马拉收割机收割麦田,效率超过30个工人。

57年后,贝斯特将其改进成了由蒸汽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贝斯特曾在锯木时,失去了三个指头,只能在兄弟的农场里工作。他自嘲“用手不方便,只好用脑袋工作”,他先给马拉联合收割机装上自己发明的清选机,后来又涉足蒸汽拖拉机领域,大大地推动了联合收割机的发展。

联合收割机发明之前,美国一个农民只能养活四个城里人,而后,一个农民可以养活78个城里人,农民被大大解放,城市化进程也汹涌加速。

威廉·莱维特

莱维特父子拥有一家住宅建筑公司,在长岛为中上层阶级建造房屋,然而受到二战影响,公司业务不断缩减。但回国军人和婴儿潮又造成了许多人买不到住房。莱维特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使用大批量建造住房的方式盖房。

莱维特父子们在长岛买了一块16平方公里的马铃薯地,他们将房屋设计成标准间,直接从厂商手中购买完全标准化的建筑材料。同时,雇佣大量工人,每人只需负责完成26个高度专业化步骤中的一个,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装配过程,花了两年时间,盖了17400栋房子,平均一天盖23栋房子,而房子的售价不到1万美金。

1950年的《时代周刊》把莱维特镇作为封面故事,称莱维特“对一个极其古老的传统行业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现代化变革”。而郊区的概念,也由此而来。

我们曾在几千年前在技术发明上领跑世界,也在当今的消费形态领域比肩创新大国。但当下的应用型技术发明与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还与创新型国家相距甚远。这是弱点,却更是近几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在“0”中,人们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但也总有人高瞻远瞩,昂首阔步到“1”片新天地。从0到1的能力,就本质而言,就是用好奇心改变世界的能力。

本文转载于吴晓波频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分三种,中国人目前最缺的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