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数据库

MySQL

MySQL架构

性能测试:数据库_第1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询语句生命周期

  1. Mysql服务器监听3306端口;
  2. 验证访问用户
  3. 创建MySQL线程
  4. 检查内存(Qcache)
  5. 解析SQL
  6. 生成查询计划
  7. 打开表
  8. 检查内存(Buffer Pool)
  9. 到磁盘读取数据
  10. 写入内存
  11. 返回数据给客户端
  12. 关闭表
  13. 关闭线程
  14. 关闭连接

MySQL连接数

MySQL数据库安装完成后,默认最大连接数是100,一般流量稍微大一点的论坛或网站这个连接数是远远不够的,连接数少的话,在大并发下连接数会不够用,会有很多线程在等待其他连接释放,就可能会导致数据库连接超时或者响应时间过长,所以需要调整最大连接数。

  • 设置mysql的最大连接数
    在mysql的配置文件中增加:
    max_connectiton = 1000 #mysql的最大连接数,默认如果不写的话是100个
    wait_timeou = 10 超时时间
  • 查看当前有多少连接
    show status like ‘%Threads_connected%’;
    show processlist;

MySQL缓存

缓存有两个纬度,MySQL层:查询缓存Query Cache(QCache);存储引擎层:InnoDB_Buffer_Pool。

  • 查询缓存-Qcache
    缓存完整的select查询结果,当查询命中缓存,MySQL会立即返回结果,跳过解析、优化和执行阶段。查询缓存会跟踪系统中的每张表,如果这些表发送变化,那么和这张表相关的所有查询缓存全部失效。查询缓存对应用程序是完全透明的。应用程序无须关心mysql是通过查询缓存返回的结果还是实际执行返回的结果。任何一个包含不确定的函数(比如now(),current_date())的查询不会被缓存。
    MySQL查询缓存可以改善性能,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开启查询缓存对于读写都增加了额外的开销。对于读,在查询开始前需要先检查缓存;对于写,在写入后需要更新缓存。一般情况这些开销相对较小,所以查询缓存一般还是有好处的。但也需要根据业务特性权衡是否需要开启查询缓存。

    Qcache设置: Linux下为my.cnf,Windows为my.ini,[mysqld]节点下
    query_cache_type = on #是否开启查询缓存,具体选项为:on/off
    query_cache_size=200M #分配给查询缓存的总内存,一般建议不超过256M
    query_cache_limit=1M #限制MySQL存储的最大结果,如果查询的结果比这个 大,那么不会被缓存。

    查询Qcache状态: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

    性能测试:数据库_第2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ave_query_cache:该mysql是否支持QueryCache
    query_cache_limit:缓存块大小,超过该大小不被缓存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每个Qcache最新的缓存空间大小
    query_cache_size:分配给查询缓存的总内存
    query_cache_type:是否开启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控制当有锁加在表上的时候,是否先让该表相关的querycache失效。

    监控Qcache使用情况:show status like '%Qcache%';

    性能测试:数据库_第3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cache_free_blocks:目前还有多少的剩余blocks。如果该值比较大,说明Qcache中的内存碎片比较多,可能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整理。如果该值非常大,可以使用flush query cache;语句清理查询缓存碎片来提高使用性能,该语句不从缓存中移出任何查询。
    Qcache_free_memory:目前剩余内存大小
    Qcache_hits:缓存命中率
    Qcache_inserts:多少次未命中然后插入(QueryCache命中率=Qcache_hits/(Qcache_hits+Qcache_inserts))
    Qcache_lowmen_prunes:多少条Query因为内存不足而被清除出去
    Qcache_not_cached:因为query_cache_type的设置或者不能被cache的query数量
    Qcache_queries_in_cache:当前QueryCache中的cache的Query数量
    Qcache_total_blocks:当前QueryCache中的block的数量

  • 存储引擎层-innodb buffer poor
    buffer pool 是innodb存储引擎带的一个缓存池,查询数据的时候,它首先会从内存中查询,如果内存中存在的话,直接返回,从而提高查询响应时间。
    Innodb buffer pool 和qcache的区别是:qcache缓存的是sql语句对应的结果集,buffer pool中缓存的是表中的数据。Buffer pool 设置的越大越好,一般设置为服务器内存的70%。
    Innodb_buffer_pool设置
    innodb_buffer_pool_size:innodb_buffer_pool的大小(设置大小,即开启innodb)
    innodb_buffer_pool_dump_on = on :默认为关闭OFF。如果开启此参数,停止MySQL服务时,innodb会将innodb缓存池中的热数据保存到本地硬盘;
    innodb_buffer_pool_load_at_startup = on:默认为关闭OFF。如果开启此参数,启动MySQL服务时,MySQL将本地热数据加载到innodb缓存池中。
    查询innodb_buffer_pool状态: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

    性能测试:数据库_第4张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nnodb_buffer_pool_chunk_size:设置bp的大小
    innodb_buffer_pool_dump_at_shutdown:停止mysql服务的时候是否自动保存热数据
    innodb_buffer_pool_load_at_startup:启动mysql服务时是否自动读取热数据
    查询innodb_buffer_pool当前使用情况:show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
    主要关注的两个参数: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中共查询bp的次数;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从物理硬盘中获取到数据的次数。
    通过这两个参数可以知道bp的命中率。

MySQL慢查询

慢查询日志中记录的是执行时间较长的query,即slowquery,通过设置—log-slow-queries[=file_name]来打开该功能并设置记录位置和文件名。
慢查询日志采用简单的文本格式。其中记录了语句执行的时刻,执行消耗的时间,执行用户,连接主机等相关信息。
MySQL还提供了专门用来分析慢查询日志的工具程序mysqlslowdump,用来帮助数据库管理人员解决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
MySQL慢查询的配置

  • Linux:my.cnf文件中增加
    log-slow-queries=/opt/data/slowquery.log ----指定日志文件存放位置,可以为空,系统会给一个缺省的文件host_name-slow.log
    long_query_time=2 ---记录超时的时间,默认为20s
    log-queries-not-using-indexs ----log下来没有使用索引的query,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开启
  • Windows:在my.ini的[mysqld]中添加语句
    log-slow-queries=E:\web\mysql\log\mysqlslowquery.log
    long_query_time =2

MySQL慢查询的执行命令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on;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1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_file=’/opt/data/slow_query.log’

查询MySQL慢查询状态: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

解析MySQL慢查询日志:mysqldumpslow命令

# mysqldumpslow -s t -t 20 -g 'select' /var/lib/mysql/xingneng205-xingneng-test-ds-slow.log
Count: 1  Time=15.00s (15s)  Lock=0.00s (0s)  Rows=1.0 (1), root[root]@[10.103.27.205]
  select sleep(N)

Died at /server/mysql/bin/mysqldumpslow line 161, <> chunk 1.

sql分析命令

  • explain
    该命令是查看查询优化器如何决定执行查询的主要方法,这个功能有局限性,其不会考虑触发器、存储过程或函数对查询的影响,不会考虑缓存对查结果的影响,不会考虑mysql执行查询所做的特定优化。只是一个统计信息的近似结果。
    使用方法就是sql语句前加explain。Explain能查看sql的执行效率,帮助我们分析select语句,让我们知道查询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改进我们的查询。
  • profile
    分析sql执行带来的开销是优化sql的重要手段。在MySQL数据库中,可以通过配置profiling参数来启用sql剖析。该参数开启后,后续执行的sql语句都将记录其资源开销,如IO,上下文切换,CPU,memory等。开启profile后,仅对当前session有效。执行的sql都会被profile记录。
    开启profile:set@@profiling=1;
    查看profile是否开启:select @@profiling;
    查看已经被记录的sql:show profiles; (可以看到sql执行计划中每步的执行时间,以及cpu、内存、IO的消耗)
    show profile for query n; ---n为show profile中的query id
    show profile cpu for query n;
    show profile block for query n;
    show profile memory for query n;
    show profile cpu,block,io for query n;

sql优化

目的

  1. 减少I/O次数;
  2. 降低CPU计算

方法:改变sql的执行计划,让其尽量“少走弯路”,尽量通过各种“捷径”来找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已达到“减少IO次数”和“降低CPU计算”的目标。

优化原则

  • 尽量少join
  • 尽量少排序:通过利用索引来排序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参与排序的记录条数;非必要不对数据进行排序
  • 尽量避免select*:其会造成全表扫描,显示所有的列,select需要的字段即可
  • 尽量用jion代替子查询:mysql子查询执行计划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 尽量用union all 代替union:union 和union all的差异主要是前者需要将两个(或者多个)结果集合并后再进行唯一性过滤,这就会设计到排序,增加大量的CPU运算,加大资源消耗及延迟
  • 禁用外键
  • 避免大sql:一个sql只能在一个cpu上运行,高并发下,大sql容易影响性能问题;可能一个大sql把数据库搞死;拆分sql
  • 保持事务的短小精悍:即开即用,用户即关;无关操作剔出事务,减少资源占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拆分事务
  • 避免大批量更新:避开高峰;白天限制速度;加sleep
  • 避免类型转换
  • 避免取过量数据,建议使用limit
  • 避免在sql语句中进行数据运算、函数运算、逻辑判断等操作
  • 避免or:同一字段,推荐in;不同字符,推荐union
  • 优先优化高并发的sql,而不是执行频率低某些大sql
  • 从全局出发优化,而不是片面调整
  • 尽可能对每一条运行在数据库中的sql进行explain
  • 优化要从整个业务逻辑上进行。针对数据库问题进行的优化,首先要考虑不查或少查数据库,如果查询不可避免,可以考虑两种优化方式:避免磁盘IO,也就是让查询在内存中完成;通过sql和索引的调整,让MySQL用更高效的方式查询


Lock的对象事务,用来锁定的是数据库中的对象,如表、行,并且一般lock的对象仅在事务commit或者rollback后释放。
特点:InnDB是通过对索引上的索引项加锁来实现行锁。意味着,只有通过索引条件检索数据,InnoDB才使用行级索,否则,InnoDB使用表级锁。
查看是否是死锁: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G;(一般日志中有dblock、lock等字样)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G;
避免死锁方法:多线程并发下才有可能死锁;避免交叉加锁;减少涉及到的表,表联接会大大增加锁范围;避免全表更新;控制更新行数

非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通过外键关联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指数据以对象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对象直接的关系通过每个对象自身的属性来决定。使用nosql的场景:数据库表schema经常变化、数据库字段是复杂的数据类型、高并发数据库请求、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Nosql数据库的特点:

  • 模式自由:不需要定义表结构,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都可能有不同的属性和格式
  • 逆规范化:不遵循范式要求,去掉完整性约束,减少表之间的依赖
  • 弹性可扩展: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的删除和增加节点
  • 多副本异步复制:数据快速写入一个节点,其余节点通过读取写入的日志来实现异步复制
  • 若事务:不能完全满足事务的ACID特性,但是可以保证事务的最终一致

MongoDB
MongoDB是一款nosql类型的文档型数据库。集合=表,文档=数据。可以使用MongVUE可视化工具来连接。
MongoDB增删改查:

  • show dbs:查看数据库
  • db;查看当前数据库,db.dropDatabase();
  • show collections:查看集合
  • create collection:创建一个集合
  • use:创建一个数据或切换数据库,use mytest;
  • insert:插入数据,db.collectios.insert(doc);
  • find:查找数据,db.collectios.find(条件表达式);
  • update:修改数据,db.collectios.update({条件},{更新的值})
  • remove:删除数据,,db.collectios.remove();

开启profile:MongoDB的profile和MySQL中的慢查询类似,用于记录执行时间超过多少的语句。
创建索引:db.collectios.ensureIndex({xx:1});,db.collectios. ensureIndex({xx:1,xx:1}); ensureIndex({xx:1},{“unique”:ture});
查看、删除索引:db.system.indexes.fine(); db.collections.getIndexes(); db.collections.dropIndex({xx:1}); db.user.dropIndexs();
expain:解析查询语句,db.colleciton.find({xx:xx}).explain();

Redis
连接redis,Linux下可以直接使用redis-cli进入redis命令行操作,也可以通过telnet方式连接,或可以通过redis-client可视化工具连接。
Redeis的增删改查:

  • select 1,选择第一个数据库
  • 使用set关键字插入数据,set name andashu
  • 使用get关键字获取数据,get name
  • 使用del关键子删除数据,del name

Memcached
Memcached是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的内存对象缓存系统,目前全世界不少人使用这个缓存项目来构建自己大负载的网站,来分担数据库的压力,通过在内存里维护一个统一的巨大的hash表,它能够用来存储各种格式的数据,包括图像、视频、文件以及数据库检索的结果等。简单的说就是将数据调用到内存中,然后从内存中读取,从而大大提高读取速度。Memcached没有可视化工具,只能通过Telnet方式连接。
Memcached的增删改查:

  • 增加使用add 关键字:
    add key 0 存放时间 数据大小
    add name 0 30 5
  • 查询使用get 关键字:
    get key
    get name
  • 修改使用set或者replace关键字:set和replace的区别是set一个不存在的key时,会新增,replace一个不存在key时,会报错
    set key 0 存放时间 数据大小
    replace key 0 存放时间 数据大小
    set name1 0 50 6
    replace name 0 70 5
  • 删除使用delete关键字
    delete key
    delete name1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能测试: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