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密议”

在提到诸葛亮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想到“隆中对”和“出师表”,记住前者是因为其高瞻远瞩,记住后者是因为其拳拳真心,也正因为一论一疏的存在,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史学家都对诸葛亮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战略思路在当时简直就是独一档,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还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些,而且还比诸葛亮早提出了好几年,他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老好人——鲁肃。


睡前故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密议”_第1张图片

鲁肃身为江东大户人家的孩子,从小接收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他的性格很好,交友广泛,也非常喜欢仗义疏财,曾经无条件的给周瑜的军队捐赠了很多粮食,所以社会的风评很好,是远近有名的贤士。

后来孙权感觉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就跑去找鲁肃问策,鲁肃就给了这样几点建议:

汉室不可复兴,所以您还是早点计划自己当老大吧;

北方先别想,把江东的地盘巩固了再说;

巩固了江东的地面,就顺着长江往西边打,拿下荆州,扩大势力;

江东和荆州全都拿下后,继续往长江的尽头打,拿下益州(西川),彻底占据长江以南,跟北方抗衡;

边发展边等机会,然后北上统一全国。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的是什么呢?

“曹操太牛逼,打不过的;孙氏家族在江东时间久,人才多,所以你也别想着占便宜”

“刘表好欺负,您可以先抢占荆州”

“拿下荆州,西进拿下你亲戚刘璋的益州,你就能跟孙曹鼎足而立了”

“等待机会,从荆州和益州两个地方往外打,统一天下”

两相对比,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呢?

两个人都提到了北方势力之强,也都提到了荆州乃至益州的战略意义,双方可能只有两点区别:

第一,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鲁肃是站在孙权的角度来想的,而孙权当时已经有了江东作为根据地,所以鲁肃是劝他以江东为根本,一路向西;诸葛亮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想的,刘备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呢?基本就是丧家之犬,被曹操赶得满地跑,去了刘表那里也被怀疑别有用心,一直被人提防,所以诸葛亮劝他先拿下荆州当根据地,然后也是一路向西,东边尽量跟孙权保持和谐,求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两人提出策略的时间不同,诸葛亮是刘备被曹操赶到荆州以后提的,而鲁肃提出这个战略的时间呢?刘备都还没来荆州呢,所以鲁肃提出的时间还要比诸葛亮早一些。

两人的策略本身都很相似,而且可行度都还行,为啥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流传千古,而鲁肃的“密议”就石沉大海了呢?难道纯粹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渲染吗?

睡前故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密议”_第2张图片

也不是,因为从后世看来,“隆中对”基本上算是说的差不多,后面都实现了,而“密议”的主体部分,很多没实现,这也是人们说鲁肃不如诸葛亮的原因。

但是战略的实现本来就包括很多因素,谋划是一方面,客观条件乃至运气则是另一方面。在这方面,东吴就欠缺一些运气了:

孙权问策之后,一直在努力的践行鲁肃的建议,终于等到刘表死了,想要打荆州,惊奇的发现曹操来了;

独立抗曹有点困难,投降曹操也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孙权派了鲁肃主动要求跟刘备结盟,共同抗曹,打赢了赤壁之战,惊奇的发现刘备赖在荆州的一部分地方不走了;

刘备赖着不走也没事,反正我们借道或者绕过他去打益州就行了吧,孙权刚安排了两路大军打算齐头并进,结果周瑜病死了,刘备也调兵遣将驻守关卡,摆出了强硬的姿态:就是打架也不让你过去;

周瑜刚死,人心不稳,孙权只能认怂撤军了,然后让鲁肃上台,刚准备好跟刘备掰掰手腕,结果鲁肃也病死了;

鲁肃死了以后,吕蒙上位,带兵袭击了关羽,彻底把刘备势力踢出荆州,声威大震,然后吕蒙也病死了!

可见,虽然孙权很信任鲁肃的战略,诸将也在积极的践行这样的方针,可每次到了重大行动的时候,东吴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运气可能真的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了。

日更打卡第二十八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睡前故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