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核心基础架构优化)专注于核心基础机构组件

CIO模型定义了4个层次:基本、标准、合理、动态

基本型

往往具有本地化的人工操作规程,最低程度的集约控制,有限或根本未得到贯彻的IT策略。例如:

1) 公司对IT的理解仅局限于由几台财务、公文服务器和网络组成,公司业务几乎不需要IT就可以正常运行,决策计划时不会把IT部门纳入公司战略,IT只是综合部门的一个小科室。日常工作修修PC打印机,查查病毒等工作。

2) 按需随机购买服务器硬件,单次按需求和性价比购买品牌,几乎不考虑一贯性。

3) 服务器数量没过100,在一个面积小于400平米的非专业机房内运行。UPS,空调没有冗余。空调设备不具备除湿和加湿功能。

4) 个别应用集中管理键盘鼠标显示器,不能远程统一集中管理,维护系统需要到设备附近操作。

5) 服务器系统没有自动化监控手段,纯粹是手动监控。服务器报警和软件故障需要用户发现不能使用,电话通知管理员,管理员才去维修和维护。管理员不是第一时间发现故障。不能实时自动化监控各服务器的运行状况。

6) 核心业务系统部分有冗余服务器设备,多数应用的服务器没有冗余,具有部分备件冗余。

7) 具备服务级别的管理标准的思路,但没有服务级别管理的监督流程管理工具。

标准型

通常具有一套借助标准、策略、服务器和资源推行运转控制机制的受控基础架构。

1) 公司对IT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为了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监控业务过程执行,汇总公司不同部门信息,公司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发起了IT信息化建设。IT肩负起了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作用。公司对IT系统的印象从服务器和网络,转变到了数据库、存储、安全等等概念。各种概念IT名词从领导口中高频出现,IT信息化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快车道。公司的决策会议会把IT部门纳入公司战略,听取意见,IT部门已经成为综合部的核心拳头科室。这段时间,IT实时周期长难见效果,公司决策层对IT的认识逐步转变为不停的花掉公司利润,对于业务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总是中断,预算总也不够,项目一再延期。IT形象恶劣,高层误解日深。公司会把PC、打印机、网络等专业化维护工作打包外包给专业的IT服务公司,自身专注于核心业务服务满足和基础数据整理,IT服务开发和管理工作。

2) 公司购买服务器会考虑技术的延续性,注重和存储的集成,注重后继服务,技术平滑升级。IT基础架构选型渐渐受制于已有技术服务和业务产品平台。服务器越来越多,手动管理越来越难,越来越不现实。

3) 服务器数量超过100台,少于500台,在一个面积小于1000平米的机房专业机房内运行。UPS、空调均有冗余。空调设备具备除湿和加湿功能。

4) 具备数字的集中化的管理键盘鼠标显示器,一般维护工作可以不到机房进行。

5) 服务器具备自动化监控手段,服务器报警自动发给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知道各服务器的运行情况。

6) 核心业务系统具备全冗余的结构,数据集中于存储存放保管。有专业的自动化备份软件和完善的备份策略。只有少数不重要的辅助类服务器没有冗余,但具备充足的备件。对于服务器故障采取被动响应并加以解决。

7) 具有服务流程管理软件支持服务级别的运行。

合理型

通常包含趋于成熟并开始在业务支持和扩展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主要反应规程、资源供给机制及相关策略。

1) 公司对IT的理解提高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高度。IT一旦停止运转,公司协作即停止运转。公司已经把已知业务全部IT化,公司员工已经忘记了离开IT如何做业务,典型的是一旦网络中断,装车的无法知道该上什么型号的配件,销售的无法知道库存并开出提车票据。IT业务已经从综合管理部门单独成立IT服务部,从关注什么数据库、存储等IT关键设备完全转变为关注业务系统服务级别,业务能持续运行多少小时,非正常宕机频次是多少,影响业务运行几小时,业务数据是不是零丢失。一旦发生灾难,灾备业务系统多长时间能够切换起来。对公司的损失究竟影响有多大。公司形象怎么样,糟糕的IT给客户合作带来能有多大信心冲击。公司真正把IT当成了战略资产。不再抱怨IT部门不停花掉公司利润,而是通过IT发现利润,创造新利润蓝海。IT预算越来越充足。在新业务开展之前首先就是想到的是IT如何为新业务提供服务。每年开发业务费用给IT部门投多少资金。IT始终保持和业务同步开展,每开展一项新业务就会需要一堆IT设施,每过几年就会有新业务上马,旧业务下线或整合合并。灵活的IT基础架构必然提到迫切需求的日程。对服务器、存储、网络、服务技术、开发技术等等统统要求标准统一、灵活,完美集成。简单化,模块化必然大受欢迎。IT为了降低成本会进一步把已经标准化的IT运维外包给专业公司。纯IT技术运维外包包括IT基础设施,标准的服务器运维,存储管理,网络运维等。

2) 公司购买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安全保障能力而不再关注具体的产品和技术。外包公司则会根据自身的技术储备以及技术发展选择型号、兼容能力、扩展能力等。公司会选择放弃支流(小众技术平台)选择主流(大众技术平台),满足自身简化IT的需求。从采购和维护的总体成本上计算拥有成本。把计算能力简化成统一标准的环境,摒弃厂商差异,搭建自己的IT标准计算平台,把拥有统一的平台行业标准推向软件厂商,硬件厂商。

3) 服务器数量超过500台,少于1000台。在一个大于1000平米的机房专业机房内运行。UPS冗余接入,空调恒温恒湿。备用电源有柴油发电机,能供应24小时不间断运行。

4) 服务器集中化管理,不但具备集中化的管理键盘鼠标显示器,一般维护工作无需到机房,而且电源控制也可以网络化管理。众多计算能力弱的服务器逐渐向计算能力强的服务器集中,通过虚拟分区技术把资源进一步整合简化。把业务系统简单打包成一组文件,便于备份迁移和重新部署,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5) 服务器具备全自动监控手段,服务器自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预测出可能出现故障的位置,提前给管理员预警。根据定义好的策略自动进行资源分配,动态的把资源分配给需要的服务。

6) 数据存放于存储集中保管。远程同步复制到异地存储。专业的自动化备份和恢复软件。完善的备份策略。所有的业务系统均有冗余,业务系统不受制于某一特定的硬件系统平台。

7) 服务流程管理和邮件等信息手段相结合,支持多种方式信息接入,完全摒弃客户端限制。 

动态型

拥有动态型基础架构的客户对基础架构在帮助确保业务活动高效开展和保持同业竞争优势方面所蕴含的战略价值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操作规程已达到全自动水平,往往与技术手段本身相融合,并允许IT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做出调整并接受管理。

1) 公司对IT的理解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公司正常运转一刻也离不开IT支撑。所有的员工都围绕信息加工在工作,信息的来源经过IT技术的提炼汇总形成了很好的平台。传统业务公司通过IT系统的建设投资和维护使用,储备了更为充足的经验。IT系统也从纷繁复杂的异构技术基础环境向统一的基础环境转变。传统的业务精英们通过和IT业务部门的多年斗争、抱怨、忍耐、磨合、探讨、学习逐步掌握了IT表达思维模式。这些精英们使用标准的ITESIM(IF THEN ELSE SELECT INSERT MODIFY)思维语句非常拿手。到了让业务精英把业务流程直接表述成计算机思维的阶段了,IT平台专家在新的业务平台做出坯料模块和加工工具让业务精英快速的反应自行定制以应对灵活的市场变化。公司对于IT也希望像原料和人力资源一样能够清楚计算投入和产出。希望成本费用完全处于可控状态。同行业协会提供一个统一的IT标准,便于公司权衡比较选择IT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IT服务。

2) 公司不再购买计算资产,已有的资产将通过托管,新的需求将以租赁的形式获取稳定的使用权。对于淘汰产品,汽车业是车企要负责回收,电子消费品电子制造企业也要负责回收。环境保护的需求不得不这样做。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需求,服务公司负责满足企业的计算和存储需求,企业按照计算量和数据量收取使用费。IT业将发展出一个专门用来IT能力计费的软件。

3) 服务器数量超过1000台,在一个3000平米以上的无人值守的专业机房内运行。UPS,空调全部冗余接入,有可能会发展出更为环保液冷的计算设备。备用电可以持续7天。

4) 服务器集中化和分布式并存,集中为了更好的管理,分布式的存放是为了解决流量过于集中的问题,在分中心会有缓存类的管理中心,对于相同数据减少带宽占用。建立分数据中心,异地容灾中心。

5) 全业务监控,趋势预测。

6) 标准化的数据和应用,所以可以适应标准的灾备平台,应用标准技术架构,传送完配置和数据即可完成灾备任务。数据和应用标准化环境实现集中储存。以文件的方式同步到远程灾备数据中心,灾难恢复时远程数据直接运行即可完全启动灾备应用。

7) 服务流程集成到日常通讯工具中。将会议、视频、语音、邮件、文档、角色iD服务所需的交流沟通工具集成到手持移动工具中。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决策操作。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