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刚学做骨骼标本的时候,我还图样图森破,好多骨头都要向大牛请教,才能知道是啥。
有一回,我在野外捡到一块动物头盖骨,看牙齿感觉像是某类食草动物,但不能确认到底是啥。于是发照片询问,对方回复说那是“母鹿的头骨”。
我内心 ???追问了一句:“只看头骨就能分辨出性别啦?” 对方也 ???回复我:“只有雄鹿才有角好嘛?这是常识!”
有了这次尴尬经历,“雄鹿有角”这个知识点我是再也不会忘了——头顶一双壮观、分叉的大角,才是鹿科大家族的纯爷们儿。
鹿角定期换,每年都是最新款
其实,“只有雄鹿有角”这个说法不太严谨,北极地区的驯鹿雌雄都有角。而我国最小的鹿科动物——獐,雌雄都没有角。
除了这两个另类外,全球其他40多种现存的鹿科动物,都是雄性才长角的。
獐,又叫河麂
与其他长角的哺乳动物不同,雄鹿每年都要换一副本年度最新款鹿角。每到春暖花开时,雄鹿头顶就会冒出一对小小的隆起,每天生长几厘米,渐渐形成双角的形状。
最初一段时间,鹿角内部是软骨,外覆一层薄薄的皮肤和绒毛,圆润而软韧,这便是人气极高的补品“鹿茸”。鹿茸内部含有大量血管、神经,相当敏感,所以雄鹿们从不用它打斗。
如今一般是养殖取茸,虽不伤及雄鹿生命,但锯鹿茸时非常疼痛,所以必须先麻醉
鹿茸生长2~4个月后,内部的软骨会逐渐转为硬骨,血管和神经退化,失去痛觉,表皮也开始脱落。
鹿角开始骨化,外层表皮自然脱落,看着血淋淋的,但其实裸露的骨质角不再是活组织,已经变得没有痛感了
而这个时候,也正好进入鹿的交配时节,鹿角就成了雄鹿进行种内竞争和抵御天敌的兵刃。
成年雄鹿为了增强杀伤力,会经常在树干、岩石上“磨刀”,让角变得格外锋利。
磨磨磨,把我的角磨得超锋利!
求偶季节,雄鹿的性情会变得异常暴躁,一旦遇到同类争夺配偶或领地,就会用鹿角互相打架斗殴,拼个你死我活。
等到交配期结束,完成了使命的鹿角就会自然脱落以保存能量,等待第二年春天再长一对新的,神奇吧?
冬末春初鹿角脱落,白尾鹿的头顶留下俩圆疤
鹿角大点好,但不是越大越好
鹿角的生长要消耗掉大量的钙质、磷酸盐和热量,它每年生长并丢弃,只有营养状况最佳的雄鹿才能长出一副硕大的鹿角——因此对雄鹿来说,巨大的鹿角就是健康强壮的标志。
图片来自:全景网
人们通过对野生鹿群的观察证实,长着更大鹿角的雄鹿,确实会赢得雌鹿的优先青睐。
所以雄鹿们有时为了让自己的角显得更加威武,会故意找点树枝、干草什么的顶在头上,强行增强视觉效果。
头顶树枝的驯鹿
头顶干草的马鹿
然而,这种高成本、高能耗的炫耀本身也是一个“赌注”——雄鹿头上顶着巨大的角是种累赘,会影响行动的敏捷性,对其生存是不利的。即便作为对抗捕食者的武器,也存在一个体量与轻便的性价比,并不是越大就越好。
不过反观这一弊端,又似乎显示出雄鹿本身的超凡素质,头顶沉重的犄角仍能奔跑自如、战无不胜,更足以证明它的强壮骁勇。
其实,这些难解利弊的现象在动物界多的是呢,雄鹿根本用不着为此费心计算,大自然的取舍法则早已写入了它们的基因密码。
爱尔兰大角鹿化石。大角鹿生活在250万年前的爱尔兰地区,是目前发现的鹿类中角最大的,左右延展达2米。有观点认为,过大的角妨碍了它们正常生活,导致其最终灭绝。
分枝有规律,角角各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鹿的角。
鹿角长在头顶的额骨上,根部与额骨连接的部分称为“角盘”,角盘上方没分杈的部分称为“角基”。再向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分杈,通常向前方伸展,称为“眉枝”,打斗时可以保护眼睛。
除了麋鹿,大部分现生鹿科动物的角通常只有一个眉枝,主枝(或称主干)接着都是朝后方和两侧伸展,并依次长出第二枝、第三枝、第四枝等等。
一般来说,鹿的年龄越大,双角分杈越多。比如雄性的梅花鹿和马鹿,1岁时双角不分杈,2岁时长出眉枝,出现第二枝时3岁,第三枝4岁,以此类推……因此那些头顶巨角、威武雄壮的大雄鹿,一般都是大叔级别的了。
但如果雄鹿营养不良或是患病、衰老,长出的角就比正常状态“缩水”一些。
各种鹿的角型区别,则跟它们的栖息环境和体型、习性关系密切。比如我国华南和东南亚的赤麂,栖息在枝叶茂密、盘根错节的森林底层,为此它们的双角与体型同样娇小,配置也十分简约,主枝上最多只分出一根眉枝。
而体型巨大的雄驼鹿,则有一副向两侧平摊、宽度可接近2米的掌状角,因为它们在开阔的疏林和湿地觅食,角宽大点也不会影响活动。
感受一下,驼鹿的角快赶上你那么大了
至于驯鹿呢,雌雄都长角,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寒冷的高纬度苔原地区,需要用双角拨开雪层,才能吃到地表的地衣、苔藓。
与大多数鹿类冬季脱落双角不同,青壮年驯鹿的角一般要到春天甚至初夏才会脱落。
下面请欣赏 各种鹿角
梅花鹿角
马鹿角
麋鹿角
赤麂角
驼鹿角
驯鹿角 (雄性)
绘图:孟凡萌
· 相关文章回顾 ·
撰文 |卢路、李莹、吴秀山
摄影|李莹、吴秀山
绘图| 孟凡萌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