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估值榜单里的秘密:中土企业的兴奋与焦灼

导读:2016氪估值排行榜TOP200,透露着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群的兴奋与焦灼。

因为媒体便利,身处TMT业,接触过许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但当36氪研究院2016年氪估值排行榜TOP200榜单推出后,仍有些惊讶。


先说一说正面的感受吧,也就是我的乐观。


第一感就是独角兽群体的壮大。我想,就算美国,在谷歌、FB、亚马逊等名角之外,也很难列出如此壮观的创业企业群吧。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或区域市场的互联网企业群,就更不用说了。


它说明,中国创业土壤确实足够深厚。


它还能反映更多。比如互联网技术、理念已从最初的突兀状态渗透中国社会,如今几乎毫无违和。可以这么说,除了一些意识形态管控的领域,当代中国已全面融入全球互联网世界。它的另一面,则是中国的竞争要素,人口、幅员、基础设施、线下生态……无数的人们开始依托互联网创业。互联网已从纯粹的工具变身为融合经济模式的一步部分。


200家企业估值总和高达2.8万亿,占中国GDP3%,已超过世界许多中等国家GDP数据。


另一强烈观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路径,已呈现出不同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风格,独立性越来越明显。


背后原因跟产业演进有关。最初10年,也即1994年到2004年,中国互联网不接地气,创业公司与实体经济割裂严重。2004年到2011年,互联网加速落地,电商蔚为大观;移动互联网初兴;ICT概念统一,TMT概念深入人心。但整体来说,前17年,一片Copy to China风格。2011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勃兴。它瓦解了PC互联网,汇聚着碎片化需求,开始大规模走向垂直领域。这是互联网落地中国线下社会、加速独立的生动一幕。


榜单时间维度印证着上述生动一幕。200家企业,150家的成立时间集中在2010到2014年,可以感受到移动移动互联网大幕开启之后的狂飙突进。


也恰恰是这一周期,那些美国互联网企业或直接COPY过来的美国模式,开始持续不适应,甚至退出中国。因为,一旦落地,讲究技术、平台、空降军模式的它们就没了优势。


之前,我曾结合线下生态对比过中美互联网企业的路径差异,就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模式的对抗。36氪榜单里,绝大部分都是垂直型企业,它标志着互联网持续落地生根的现实。


所以我特别看重榜单里的行业维度。我认为这是互联网业未来引领全球互联网业、甚至大规模输出的关键指标。榜单将200家企业分成5个大类15个小类,我们能从中看到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键一幕:100家企业跟消费有关,一个庞大的消费型社会正在形成。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企业垂直路径越是细分,就越能反映出中国互联网业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还有一个有趣的维度,就是互联网领军人的年龄。200家公司的CEO或创始人,平均年龄40岁,企业平均年龄是5.3岁,若从2011年大致算起,可以看出,这批创业者正处于一个黄金年龄段:认知成熟、价值观明确、行业经验丰富、社会经验成熟。他们标志着中国融合经济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正面的感受,说说我的另一张感受吧,那就是比较遗憾的部分。


首先是榜单里区域维度,它反映出中国互联网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94.5%的TOP200独角兽,集中在北上广浙苏五大区域。其中,北京独占鳌头,接近45%;上海22%;广东14%,浙江9%;江苏4.5%。


这背后,有ICT基础设施、开放指标、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差异,更有人才、教育、物流等支撑条件的差异。这符合现实,却是一幕尴尬。整个北方,除了北京外,几乎没有真正成名的互联网企业,辽阔的西部不用说了。它说明,在新一轮征程中,中国互联网业还存在巨大的壁垒。整个产业界急需政策引导、产业要素倾斜,结合区域差异、线下生态,有针对性的填补新一轮数字鸿沟。我的判断是,这些地方一定也会借助后发优势,完成一轮基础设施的布局。


另一个遗憾的部分是,绝大部分公司,都是2C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它隐含着泡沫等风险要素。


借助过往一段人口红利,以及资本力量,它们疯狂崛起。但也要看到,这种模式,已遭遇人口红利弱化甚至消失的巨大挑战。过往两年,中国互联网业持续发生重大整合,有的甚至直接死去,就有这种背景。


榜单中,2B的企服独角兽虽然占比达19%,但部分明显不是那种门槛更高的项目,而且估值整体占比只有9%。而全球财富杂志做的180家全球独角兽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32%的独角兽公司是企业服务。


这里面有中国互联网的泡沫与内在竞争力的缺失。


前者主要体现在同质化竞争层面。一是你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能找到同类同质的公司。虽然市场足够大,但它确实隐含着泡沫。在细分市场还没有完全大规模开启前,它们常常展开烧钱大战;另一种泡沫还在于,这种同质化布局,常常是资本游戏,许多资方有意同时布局两家甚至多家,然后通过一种赛马模式快速推进,一旦到了收官阶段,就大规模整合,快速达成IPO。这种游戏特征导致产业动荡,损耗太多要素。


这一点,你从榜单的时间维度上也能看出。短短5年多,小米就杀到了第二名,短短4年,滴滴们就杀到了第三名,我个人认为,估值里面依然存在泡沫。


2B企服占比小,还体现在整个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整个科技业技术含量的欠缺。这也是过去两年,中国互联网业开始持续渲染“行业互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背景。


当第一波移动互联网热潮消褪后,行业互联网可能成为新一轮驱动。而中国可能要面临一轮调整。这个阶段,我们没有什么太多盲目乐观的条件。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问题,仅靠烧钱或者互联网的工具性去突破,无法真正完成转型。这个阶段,这个领域,需要互联网业的创业者更加敬畏实体工业与实体经济,并尽快从中学习过往的经验。


还有一种难以觉察、难以言传的遗憾。那就是,榜单中200多家企业,看上去都是自由的独角兽,在自己的草原耕耘。实际上,大部分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不要忽视榜单外互联网格局的影响。BAT们左右着许多领域的创业,看上去牛逼的独角兽们也不例外。


蚂蚁、菜鸟、众安、乐视体育、易果生鲜、淘宝电影、饿了么、丽人丽妆,还有更多,不是阿里嫡系,就是阿里集团或子公司间接投资的公司;而腾讯、百度、京东等公司投资的部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至少一半以上都分布在三家地盘上。


也就是说,BAT已经成为左右中国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力量。我们不能盲目地说这种格局不好,因为它们也是从自由市场的博弈中走出来,有它们合理性。毕竟,它们代表着目前中国互联网业在全球的高度。它们沉淀下来丰裕的基础设施、人才、经验,将会扮演独角兽们发展的基础。


但是,也要看到,BAT的竞争,过去几年,也曾抑制了许多新生代企业的创新。所谓“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肯定夸张,但是,许多领域,一轮又一轮的初创企业,刚刚有所起步,就像韭菜一样被BAT割去。表面上,它们还在中国的产业里生长,但许多却已经被重塑甚至内化为BAT的服务模块,失去了成长为更大平台的可能性。这无形中抑制了创新。


当然,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我并不悲观。因为,无论200家独角兽未来的命运如何,种种波动、泡沫、生死之后,中国辽阔的大地,如此复杂、纵深的线下生态中,一定还会持续诞生许多新生的互联网企业。而这只是2016年,不过一个融合经济时代刚刚开启的一刻,互联网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成熟期。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相比美国,中国才是全球互联网业最大、最丰富的试验场。


未来10年,中国互联网业一定还会诞生新一批独角兽企业,相信会填补我的遗憾。或许在李开复的预言里,即诞生在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会在更新的行业范畴。无论如何,它们将不同于今日局面,一定会更加壮观。


36氪研究院的这份榜单,已经是第二期,有些维度还不够细化,但已是一家新锐媒体对中国互联网业生动而颇具深度的洞察了。它透露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群青春的兴奋与焦灼。


而我个人了解到,事实上,36氪自身也已进入中国独角兽之列,只是为了避嫌,而没刻意列入榜单。我觉得,这至少显示出,这家新锐媒体身上的某种谦逊气质。过往一段,它的数据、内容、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呈现出更大的平台视野与格局,相信都不是偶然。


夸克点评。覆盖百度百家、今日头条、创事记以及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客户端。TMT、财经、文学三栖明星王忽忽运营。在无数人鄙视情怀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无与伦比的情怀贩售者。

商业合作请联系:QQ:2223843522 [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氪估值榜单里的秘密:中土企业的兴奋与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