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杜鹃啼 ——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下)

百花深处杜鹃啼 ——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下)_第1张图片

百花深处杜鹃啼

  ——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春天的啼鸣中,还有一个主角是杜鹃。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以及离别感伤之情。

  先看唐代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鸣: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越上闻子规》写道: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一月,范仲淹知越州(今绍兴市)。这次是范仲淹被中央政府以“朋党”之罪第三次贬谪饶州(今江西波阳)、迁移润州(今江苏镇江)后,调任至越州。这首诗是他在越州听到子规啼叫而写的。越地,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及东部地区。那里有优美的景色以及繁华的城镇。全诗写子规在绿树丛中昼飞夜啼,这里景色优美,环境优良,但它不依恋,仍然叫着“不如归去”。诗人外放多年,妻子也客死他乡,连子规尚能不恋春山,一心思归,诗人怎不思念故乡,思归朝廷?

  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里的杜鹃叫得特别殷勤: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此词写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慨叹。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杜鹃啼鸣的环境和季节。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的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   

  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写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可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行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抱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抱怨。

  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中的杜鹃啼声,引起无限愁思: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词人被贬郴州时在旅舍中写的,主要表达了词人的羁旅之苦。秦观受到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从京师被贬到杭州,继迁处州,又被减俸,再贬郴州。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他感到前途渺茫,生死未卜。

  开篇写词人登高远眺,楼台消失在茫茫浓雾之中,渡口也迷离在朦胧的月色之下,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更是无处可寻。“失”和“迷”真实地写出了词人眼前的景物,又贴切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无限凄迷。接下来两句是正面叙写客居的生活。“孤”字名为写馆,实则写词人无以排遣的客愁,“闭”字则把词人身处料峭春寒之中的寂寞和凄凉和盘托出。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悲凉万分,暮色中杜鹃的悲啼更引起了他羁旅的乡愁。身处逆旅,形单影只,日暮黄昏,耳畔杜鹃的一声声“不如归去”的悲鸣,怎不让人黯然伤神!

  下片侧重写词人贬居郴州时的愁怨、不满的感慨和心理感受。前三句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心理感受。朋友的传书赠物,本应由此得到安慰,但贬谪之人不仅未能从中得到慰藉,相反,这朵朵梅花,封封书信,却如同块块凝聚着愁苦的砖在心灵深处砌成层层愁墙恨壁,非但没消愁,反而添愁无穷,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最后两句,是由眼前的客观景物引发的心理感受。眼前,身边的郴江可以自由自在地避开这孤寂之地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难以脱身,内心的不满油然而生。郴江现在流下潇湘去了,逃避了这山区的孤寂,它为什么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路、归宿,而我为什么不能像郴江一样也流下潇湘,脱离这孤寂、凄凉之境呢?此外,此结句正好照应了上片的“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进一步写出了词人对眼下处境的不满,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可见,此二句由眼前之景写贬谪后的心理感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耐人寻味。所以,苏轼遭贬之后读此词,很欣赏此二句,甚至将它书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吟赏不已,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宋代词人贺铸在《忆秦娥》写杜鹃啼血,不胜凄厉: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沉沉不眠之夜,独卧孤枕的少妇蓦然醒来,看见三更月好,映照着庭院中的胜雪梨花。本来明月照着梨花,已然惊心,谁想到还有子规啼血的凄厉,打破寂静……这样的啼鸣,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远方“音尘绝”的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情思。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浣溪沙》中的杜鹃啼叫,一声声像是送行诗句: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 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在信州上饶蛰居了十年之久的词人,于绍熙二年岁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诏命,委任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词人对于这次任命,并不那么热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别家人,到福建赴任。临行前,写了这首《浣溪沙》,描述了他此时的心境。

  上片写景。词人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什么快感,相反,他把杜宇的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这里说“送行”,是嘱咐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词人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而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竟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词人用杜宇鸣叫、白鸥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

  下片写情。词人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郑子真,据《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陶元亮,即陶渊明。这里词人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前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见他们了。《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齐孔稚圭著。据《文选之臣注》说,南齐周彦伦,临隐钟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过钟山。热爱山水、不乐世务的孔稚圭借山灵的口吻,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绝周彦伦再到钟山来,并对那些贪图官禄的假隐士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移文,是用于同级官吏之间的一种官府文书。“而今堪颂《北山移》”,如今,词人忽然觉得这篇著名的文章,好像是写给自己的,是嘲笑他自己似的。

  其实,这都不过是词人的谦托之词罢了,这首《浣溪沙》的实际用意,是对朝廷弃置他长达十年之久的一种委婉抗议。因为这个差使,并不能充分实现他的报国初衷,所以,与其担任一个不能实现报国宏志的差使,还不如在家饮酒赋诗,自得其乐。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临江仙•和信守大道丈韵,谢其为寿。时仆作闽宪》:“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何啖,直欲觅安期”,也都流露出倦宦思归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花深处杜鹃啼 ——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