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电影铺子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上周五,李安新作在国内上映。
争议颇大——
《双子杀手》
这是李安第二部 4K+3D+120 帧制式的电影。
第一部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部电影当年的票房很惨。
北美票房仅有 174 万美元。
后来中国市场及时救火,贡献了全球 3000 万美元票房中的 75%。
但扣除院线分成和宣发费用,制片公司颗粒无收。
影史第一部 120 帧影片,最终以亏损全部4000万美元拍摄投资收场。
好在投资方依旧对李安怀有信心。
这次,李安的第二部 120 帧影片《双子杀手》如约而至。
并且,制作升级。
科幻题材,威尔·史密斯主演。
但票房却再次扑街。
国内上映一周前,电影已在北美首映。
口碑很差。
IMDb仅有不及格的5.7分,烂番茄更是只收获28%新鲜度。
票房很惨。
首周末票房仅2000万美元。
无比热爱李安的大陆市场,这次同样没能拯救这部电影。
口碑尚可,豆瓣7.1分。
但要知道,上一部李安低于豆瓣8分的电影,还是16年前的《绿巨人浩克》。
票房一般,同期排名仅第四。
这还是其占据排片优势下的成绩。
截止到昨天,《双子杀手》全球总票房仅1.18亿美元。
目前,票房趋势与排片情况还在下跌。
这对于一部投资近2.4亿美元(拍摄成本1.4亿,宣发费用约1亿)的大制作,可以说是失败得一塌涂地。
据分析,这部电影最终将至少亏损7500万美元(约人民币5.3亿元)。
接连的失败,对李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噩耗。
但这没有完全抹杀李安的决心。
他还有第三部 120 帧影片《马尼拉之战》的计划。
《马尼拉之战》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界的电影,重头戏是乔·弗雷泽与阿里两个拳王之间那场被称为“马尼拉式震撼”的传奇之战。
这是李安最想拍摄的 120 帧影片。
甚至可以说,前面两部 120帧 都是在为这部做技术积累。
不过,似乎投资方开始对李安失去信心。
几天前,有媒体问到李安《马尼拉之战》的进度。
他回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钱)。
这次还会有投资方选择再赌一把李安+ 120 帧吗?
情况并不明朗。
毕竟,为了这次的第二部 120 帧影片,李安已经放下了身段。
他接下了投资方一个20多年前的剧本。
讲了一个老套的故事——
我是一个顶级杀手,即将退休时,我突然开始被“克隆版、更年轻的我”追杀,而这背后是一个惊天阴谋……
故事当然是流畅可看的,李安也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哲思。
但终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整体故事,没有多少新鲜感。
这在李安的意料之中。
「故事上是退了几步,还是希望大家多担待。」
这些让步几乎是必须的。
120 帧影片是一场昂贵的实验。
它的拍摄难度数倍于普通影片,并且需要构建大量新的电影工业体系与视听语言。
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就说到:
“当时就是用两台“冰箱”在拍摄。为了配合120帧需要的曝光度,现场需要的补光的强度是正常影片的三倍。所以拍摄时需要重新制定一套测光和拍摄的流程。这是以前电影工业里从来没有过的。同时由于画面呈现过于真实,演员的表演容易显得做作,对演技要求极高,有时一条得拍上五六十遍。”
同时,120 帧的后期制作需要耗费的成本和精力,是 24 帧的五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票房失败,投资难找,拍摄困难。
为什么李安还是要继续拍 120 帧?
因为 120 帧就是李安如今的电影梦。
李安从来不是一个恪守成规的人。
《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绿巨人浩克》、《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每次出手,都想尝试新的内容。
对他来说,重复自己是无聊甚至可怕的。
“就是我拍片的时候,我老是往不安全的地方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冒险变成常态。”
在拍电影这件事必须冒险,是李安全然接纳的命运。
而这次他选择的冒险是 120 帧。
李安当然有自己的原因。
他想要的是一场电影届革命。
当然,这并非为了留名影史,李安早已留名影史。
他更多的是出于对电影的使命感。
在李安心中,电影为大银幕而生,也仅仅属于大银幕。
“让观众静坐在黑暗中共度一场梦的艺术。”
《天堂电影院》
诚然,国内观影人数正逐年增加。
但现实是电影的危机与繁荣并置。
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来临。
大银幕相当于这些影像媒介,竞争力越显衰弱。
想要观看一个故事?
可以选择在电视上追剧,在视频网站观影,甚至在手机上看一个15秒的短视频。
为什么要选择大银幕?
在李安眼里,电影已经僵化太久了。
120 帧是他给出的答案。
而即使讨厌《双子杀手》的观众,也很难否认:
李安创造了一种新奇观。
这种奇观首先是影像更加清晰流畅。
“像近视的人第一次带上眼镜。”
上图 24帧 下图 120帧
其次是动作细节更加丰富。
比如影片中的一场摩托车追车戏。
以往电影中的类似镜头,移动速度都很快——
风驰电摩,拳脚生风,观众立马能感觉到速度和刺激。
但 120 帧下,一切清晰可见。
乍一看,这好像导致动作本身没有那么刺激了。
但其实它留给动作镜头的空间更多了——
足够多的表情与细节被呈现,动作的戏剧性与观感大大提升。
这是《双子杀手》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前所未见的动作奇观。
而 120 帧塑造的另一个奇观,是大银幕上的面孔。
120 帧下的近景镜头下——
角色脸上细小的褶皱,微翘的干皮,粗糙的毛孔……被展示得一清二楚。
他们仿佛就站在你眼前。
恐惧着,困惑着,苦闷着。
这种临场感在大银幕上同样前所未有。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破坏了影片的“电影感”。
但“电影感”究竟是什么?
或许,只是胶片时代的朦胧以及我们视觉习惯的延续。
所以如今到了数码时代,很多电影人依旧在用数码技术去模仿胶片的美学,甚至直接选择用胶片拍摄。
这样当然舒适。
有人很喜欢这种舒适怀旧的感觉,但李安不。
他就是要去探索,属于数码时代的电影新美学。
这是李安想要看到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代价惨重。
首先是亏损,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认可。
目前,北美没有一家影院支持放映 4K+3D+120 帧制式的电影(我们国内有约30家)。
120 帧影片基本是被好莱坞主流排斥在外的。
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稳定成熟的运行了几十年。
对他们来说,革命与颠覆是可怕。
世界上唯二两部 120 帧影片,都出自李安。
年轻导演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拍摄 120 帧,而成名的导演大都是旧世界的捍卫者。
李安是在独自前行。
有时他也困惑:
“现在就我一个人这么拍。我常常会想: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双子杀手》中,镜子是全片的题眼。
年老的亨利与年轻的小克,便互为对方自我观照的镜中人。
而铺子看 120 帧《双子杀手》时,常常有一种感觉:
这部影片的清晰度,其实已经大于现实。
它就像镜中的现实,让我们观照着人究竟是什么。
也像镜中的 24 帧影片,让我们思索着电影是什么。
影片结尾,老亨利为了不给小克留下心魔,帮他杀掉了「养父」。
或许,这也是李安的内心独白。
既然如此,那就我来吧——
“24帧大家都在拍。而120帧非常难得,我现在有机会做、荣幸做,那我也有义务帮大家受一点罪。”
年轻时的李安
李安当然知道,改变人们的习惯和颠覆一种文化非常难。
但他更加知道,现实里没有年轻版的自己——
“我已经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
电影铺子
微信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