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

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_第1张图片

余宙华

浙江大学学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专业硕士

国内首家少儿编程教育机构“阿儿法营”创始人

中国科协“探索计划”全国教师培训主讲人

洋洋与编程的初次邂逅

“洋洋,你知道怎样才能把一根木头弯成一米高的轮子吗?”余宙华给儿子洋洋出了一个难题。

从前有一个残暴的国王让木匠做马车,要求轱辘要一米高,差一点都不行,造不出来就要砍木匠的头。木匠回去后绞尽脑汁想怎么才能把一根木头弯成一米高的轮子?

10岁的洋洋为木匠的命运担忧着,想要和爸爸余宙华一同拯救这个可怜的木匠。余宙华用Scratch编写无限多边形程序做车轮、从而发现了圆周率的秘密,成功拯救了木匠的生命。洋洋把这段思考的经历写成了一篇论文,荣获北京市数学论文竞赛一等奖。

洋洋的脑子里总是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比如“如果太阳系毁灭,那人类怎么办?”小小年纪脑子里思考的都是大问题。在爸爸余宙华看来,成人在孩子面前显得很庸俗,他们每天思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孩子很容易就会问到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问题。

洋洋从小就着迷游戏,为了游戏甚至还鼓起勇气找余宙华谈判延长玩游戏的时间,这时候余宙华意识到自己该出手了。

Scratch开启编程之旅

余宙华自己就是一个IT工程师,每天跟电脑打交道就是他的工作。他就想到主动教洋洋玩电脑来分散他对游戏的注意力。他用自己引以为傲的C语言编写了代码,跟洋洋炫耀自己的成果时,洋洋却无动于衷,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有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他与孩子之间,这时Scratch进入到了他的视野。

Scratch是MIT于2007年开发的一款面向儿童的图形化编程语言。它与程序员使用的编程语言不同之处在于---不用写代码。Scratch可以让孩子像搭积木一样写程序,并且可以做出各种有趣的作品。

这个工具正是余宙华需要的。他尝试用Scratch给洋洋上课,洋洋的兴趣果然很大,甚至还改掉了周末睡懒觉的习惯,主动跟他约定每周六早上准时上课。他决定腾出业余时间,亲自编写教案,教案取自生活灵感,比如编写无限多边形程序做车轮、从而发现圆周率,编写草-蝗虫-小鸟的数量程序讲解生态平衡等。

辞职创业,帮助更多着迷游戏的孩子走上“正道”

然而备课耗时甚久,面对洋洋日益高涨的兴趣,余宙华只觉力不从心。他想给儿子报个班系统地学习,但找了一圈,没有。 市场上只有像北大青鸟这样面向成人的编程培训机构。这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不如自己开班吧!他相信北京一定有很多像他一样想把孩子从着迷游戏往“正道”上引的家长。

余宙华辞去了一家外企高管的职位,没有亲友的支持,没有投资人,正式投入到了这个当时还处于“蛮荒时代”的少儿编程行业,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在余宙华看来,计算机是人类智慧“最高的体现”,从教儿子时他的目的就是要将“这种巨大的美带给孩子”。所以当少儿编程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很激动,这正是一个完全契合他价值观的创业项目。

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_第2张图片

课程内容丰富,孩子学的不仅仅是编程

余宙华推崇主题式的学习。他不断想教案,不断试验,9年下来,积累了几百个教案。他会给孩子们讲一些让他们“很吃惊”的事实以及背后的原理。比如,五彩斑斓的图画在计算机上用0和1两个数字就表示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显示器上可以调节亮度的红、黄、蓝三色小灯泡。余宙华的课融合了数学、科学、哲学等多领域的内容。他会通过程序和孩子们探讨一些有意思但很深刻的问题。在草-蝗虫-鸟的生态平衡程序中,如增加蝗虫的数量,草很快会被吃光,蝗虫随之饿死,小鸟也会饿死,生态被完全破坏。

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_第3张图片

余宙华的课听上去有点不像是编程课,他从芯片讲到脑细胞,从灵魂讲到程序,嘴里不时冒出一些有意思的表达:“编写程序的魔法是我们人类发明的最牛的魔法”。“程序是有生命的,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工作,一种是睡觉”。

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_第4张图片

余宙华不但在阿儿法营魔抓社区上传了视频课件,还上线了谜题板块,相当于针对核心知识点的闯关游戏,关卡难度递增。在闯关过程中,用户可以巩固所学的编程知识。最近余宙华准备在魔抓社区举办“阿儿法营魔抓社区谜题挑战赛”,激励孩子们学习编程的热情。

少儿编程火爆背后的隐忧

阿儿法营走过了九个年头,见证了“少儿编程”这个行业由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余宙华也见证了无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进入这个行业,大量资本涌入少儿编程教育市场,这也造成了教育资质良莠不齐。不少教育培训公司打着信息学奥赛的噱头,给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孩子讲C++语言,这种拔苗助长的现象让余宙华很是心痛。余宙华一直认为如果不能以最简单的方式教孩子编程,都是在做无用功。

少儿编程不是一桩生意

自从国务院发文之后,资本也纷纷找了过来。余宙华并不排斥融资,但谈了一圈没碰到一家“情投意合”的。他希望将课程研发作为阿儿法营一个长期的、核心的工作,但投资人在乎的只是复制、扩张。投资人经常“质问”他:“余老师你讲的这么深有什么用呢?家长懂吗?你只要孩子玩的开心,你把钱赚了就好了呀”。

但这显然不符合余宙华的初衷,他从一开始就不是要做一桩生意。对他来说,第一动机是教孩子们编程,商业反而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他没有很多创业者身上那种蓬勃的商业欲望。他认为学编程、做编程这件事情的终极意义--和每个人的幸福感紧密相连,人最大的幸福感,莫过于一直对世界保有好奇心,能津津有味地去发现、探索、研究和创造,这会让人感到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9年前,放弃高薪回家全职教孩子编程的北大硕士,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