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

穷要穷得开心快乐,富要富得仁慈好礼,赚钱再多,也要有安贫乐道的心

子贡说:“贫穷而不巴结讨好,富裕而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行。但不如贫苦而快乐,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过:君子的道德修养,要像制作骨器、牙雕、玉器、石器那样,不断地切割,锉刻,雕琢,打磨,这不就是您说的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像这样可以和你谈论《诗经》啦!才给你说了一句,你就能推导出后面要说的意思了。”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1张图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之十五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2张图片

一句话,就让老师听得十分欣慰,发出由衷的感叹,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高度的赞誉。子贡,你行啊,真正是水土不服就服你了。前面读过子禽和子贡关于老师“不求之道”的对话,再来比较这一章,看得出来,子贡对孔老师确实是研究得太透彻。

子贡又经商,又做学问,是儒商的祖师爷。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时,估计已经发了大财了。钱多了,对社会上贫富不均的事也看得透了,对做学问也许有点懈怠,所以就问老师:贫穷而不志短,不谄媚,不卑躬奉迎;一旦发了财,有了点钱,也不傲慢自大,这些应该算是美德吧?“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谄媚、巴结、奉承。“骄”,高傲、自大。孔子心里是认同他这个说法的,一个人对待贫贱富贵的态度,是做人的基本前提,也是识别一个人的重要尺度。但针对子贡目前的状况,感到还要帮他上一点高度,往“德”和“道”的方向上再努力一把。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3张图片

孔子教学生,就是用这种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向前进步。所以就故意抑制他,只是淡淡地说,“可也。”意思是“嗯,还行吧,不过……”,就是还有不足的意思。接着孔子就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穷要穷得开心快乐,富要富得仁慈好礼。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是没有怨言,对自己有信心,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好礼”则是态度谦恭,对别人彬彬有礼,保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态。两者都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4张图片

关于“贫而乐”的解读,学者中也有认为“乐”是指“乐于道”,即安贫乐道,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就是安贫乐道的榜样。他住在一个陋巷里面,“一箪食、一瓢饮”,跟着孔子学“道”,枕着胳膊喝凉水,“不改其乐”,从“道”里面获得很多快乐。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5张图片

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知道老师在激励自己,要叫自己老老实实做人,追求更高目标,能够超越于贫富之外。那好,干脆来个高大上的回答!于是就引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名句,来表达听了老师教诲以后领悟到的新的更深层的认识。他对孔子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意思是说,孔老师呀,我听《诗经》上说过,君子的道德修养,要像制作骨器、牙雕、玉器、石器那样,不断地切割,锉刻,雕琢,打磨,这不就是您说的意思吗?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6张图片

估计骨头、象牙、玉石、宝石之类的古董宝贝,子贡也贩卖过不少,据史载他祖上就是做珠宝生意的,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名句张嘴就来。“切”是切割骨头之类,“磋”是锉刻象牙制品,“琢”为雕琢玉石,“磨”为打磨石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古人加工珍宝的过程,用来比喻在学习和求索中反覆修炼的君子人生非常贴切。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7张图片

孔子一听,你小子有悟性,理解得不错呀。自己所说的“穷开心,富好礼”,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果然,老师大大地给点了个赞,把子贡夸了一通:“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就是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与言”,同你一起谈论、讨论。“诗”即《诗经》。“已矣”是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里看得出孔老师对子贡的领悟比较高兴,可译成“啦”。“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子贡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了。“诸”同之,“往”指过去的事,“来”指未来的事。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8张图片

孔子也确实有充分的理由来点这个赞,因为《诗经》是孔子的最爱,而诗中歌颂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风范,何尝又不是孔子所追求和自许的理想形象呢?“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是孔子称赞子贡有悟性,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深入到事物的义理之中。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关键要有悟性,因为《诗经》在于借助历史上盛衰兴亡之事,鉴往知来。所以老夫子感到可以与子贡谈谈《诗经》了。不难想象,当子贡听到老师这话,一定是开心得“普大喜奔”了。

好家伙,这一章的成语有一大串:

贫而无谄

贫而乐道(安贫乐道)

富而无骄

富而好礼

如切如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告往知来

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_第9张图片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子贡知师励己,故引《诗》以成之。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

郑康成: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孔安国: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乐道,来答以切磋琢磨。

朱子: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朱子: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李炳南: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诗须悟性,会诗则能鉴往知来。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子贡悟性好,所以可与言诗。

《论语正义》:《坊记》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是乐道好礼,为人所难能,故无谄无骄者不能及之也。

张栻:若夫乐与好礼,则进于善道,有日新之功,其意味盖无穷矣。子贡知其为道学自修者之事,故引“切磋琢磨”之诗以对,谓有其质必学以成之也,可谓告往而知来者矣。

郑汝谐:切磋琢磨,学问之事也。苟非学问,则所乐者何事?所好者何礼?此子贡能知其所自来也。

《论语后案》:切磋者,必判其分理之细,道学似之;琢磨者,必去其瑕玷之微,自修似之也。无谄无骄,质美而自守者能之;乐与好礼,非道学自修不能及此。

《吕氏春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如寒暑风雨之节矣。

《论语述何》:董子曰,安处善,乐循礼,然后谓之君子。颜子居陋巷而乐道帝王之道,周公相成王而思兼三王之礼,贫富不同,其揆一也。

孙绰:颜氏之子,一箪一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

《论语骈枝》:无谄无骄者,生质之美;乐道好礼者,学问之功。夫子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某之好学”。而七十子之徒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而下,颖悟莫如子贡,故夫子进之以此。然语意浑融,而又引而不发,子贡能识此意,而引诗以证明之,所以为告往知来。

范宁:切磋琢磨,所以成器;训诱学徒,义同乎兹。

《笔麈》:人之为境所动者,以见心外有境故也。贫而谄,富而骄,陋矣,故以“无谄、无骄”为可。然无谄、无骄者,特不为境所动耳。能了心外无境否乎?不能了心外无境,而能保其真,不为境所动乎?故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朱子:子贡已能无谄无骄,故夫子以乐与好礼进之。今之学者,于谄骄未尝用力,乃贪说乐与好礼,恐从此处遂生病痛。

《论语疏证》:刘宝楠云,无谄无骄者,生质之美;乐道好礼者,学问之功。树达按,无谄无骄,止于有守而已;乐道好礼,则进而有为矣。

【学习参考书目】

《诗经》 《礼记》 《毛诗序》 《吕氏春秋》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骈枝》 《论语意原》 《癸巳论语解》 《论语述何》 《论语后案》 《论语会笺》 《论语疏证》 《笔麈》 《后汉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穷开心,富好礼——《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