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

老公是易烊千玺的壹读君 | didi

易烊千玺!

每个上周末踏进电影院的适龄女性,都在内心发出了土拨鼠的呐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字粉坦言,这是一个大型母子情义断绝+夫妻相认现场。有人飞奔下楼绕小区跑了三十圈尖叫到方圆十里所有生物都耳鸣失聪,也要喊出那句“刘北山娶我!没钱我挣!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1张图片

《少年的你》是一个意外之喜,周冬雨的表现自不用说,易烊千玺对刘北山的驾驭也堪称瞩目,所有复杂和澄澈的情绪他都托住了。好电影的能量是不可阻挡的,它在公映后票房势如破竹,4天票房破6亿,预测总数超过13亿,同时豆瓣评分高达8.5分,成为史上国产青春片的最高分。

电影本身堪称优秀,但在电影之外,另一股舆论却在发酵——电影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涉嫌“融梗”抄袭东野圭吾的作品,部分网友倡议“拒看”、“抵制”这部电影。

他们甚至跑到普通观众那里,去每一个相关的微博下面评论: “原著抄袭了解一下? ”“呼吁一下,支持原创! ”“观众不应该走进电影院为这部电影付费。 被“科普”抄袭的人们则觉得聒噪: 好了知道是“融梗”了,但这跟改编的电影有什么关系,跟演员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完没完?
还有人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周末买票去看了场电影,怎么就雪花了,怎么就不无辜了? 你是不是在网暴我? 你才是雪花吧?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2张图片 禁止套娃 所以说,小说原著涉嫌“融梗”抄袭,跟改编的电影有什么关系,又跟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这个责任到底要怎么算? 抄袭和融梗,我国法律怎么说 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被广为诟病的是“融梗”,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词。 法律上并没有“融梗”这个概念,我们只能大致分析它的定义。 从字面来看,“梗”是一个作品的设计,小到一段情节插曲,一句有记忆点的台词,大到作品的人物设定、情节脉络等都可以被称作梗。 而“融梗”,大约就是把他人作品中的“梗”运用在自己作品里,形成自己的所谓原创作品。 “融梗”两个字,关键的一点是“融”,它不是生硬的照搬全抄,而是经过精巧的设计,尽可能地无缝连接进自己的作品,甚至在经过细心打磨之后,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让人分不清这是抄袭还是原创。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3张图片 在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要对融梗做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很难的,往往会分化为两个阵营的辩论。
具体到《少年的你》的原作《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上,有人指责它的人物关系与《白夜行》非常相似,譬如男女主角的“共生关系”; 情节的起承转合又与《嫌疑人X的献身》非常相似,男方为了保护女方布下天罗地网,还假扮成女主角的跟踪狂; 而且整体行文风格也与东野圭吾很相似。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4张图片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5张图片 指责“融梗”的调色盘 但反对者同样有他们的道理: 共生关系在影视剧中并不鲜见,譬如《百日焰火》《雌雄大盗》; 男方为保护女方献身的电影情节更多,总不能说后来的影视作品都在抄袭; 东野圭吾的风格也不应该被垄断,而且几乎所有作家都曾模仿过前辈的风格。 争来争去,没有一方能说服另一方。 于是有人干脆管融梗叫“薛定谔的抄袭”——你说它是抄袭它就是,你说它不是抄袭,它就不是。没有明确的规则和界定,所有判断的依据只有“我觉得”。 归根结底,还是融梗这个词太不靠谱了。 “融梗”的定义非常模糊,没有统一的标准,什么是融梗,哪种程度的“借鉴”算融梗,都非常依赖各自主观感受。 譬如有人说东野圭吾的《恶意》融了阿加莎《罗杰疑案》的梗,但由于没人能说清融梗是什么,也就没法做出共识。 由于融梗定义的不明确,不能简单地将融梗视为侵权。 譬如在创作实践中,许多梗被创作者们广泛地采用,已经成了人类集体智慧的产物,譬如悬疑小说中的暴风雪山庄设定、密室谋杀设定、破译密码设定、安乐椅探案设定等等,爱伦坡写了阿加莎用,阿加莎用过了,后面的小说家们再用,无论是不是所谓的融梗,都显然不会带来法律上的侵权。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6张图片 要想避免以“融梗”指责抄袭的口水仗,最终还得按法律的逻辑和规定来证实。
具体说来,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将抄袭去除,统一为剽窃,其中第四十六条第(五)款规定: 剽窃他人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那么,什么是剽窃呢?一般来说,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实质相似+接触。 接触性很简单,即被告是否有接触到原告作品的可能性,如果原作已经发表,则这一条默认满足。 实质相似是指两个比对作品在独创性表达上相似,这些相似可能是文字相似甚至相同。 譬如有网友指出《锦绣未央》原著小说中有很多部分与他人作品中的文字相同,属于“复制+粘贴”。 不过,这种低级抄袭其实很少见,大多相似是抄袭他人作品的故事脉络、人物关系、结构、故事发展顺序等,就有点类似“融梗”的概念。 同时,为了区分借鉴和剽窃,还有一个判断原则,叫做“思想表达二分法”,即一个作品的思想是不受保护的,只保护表达。
譬如一个母题,“校园霸凌”,谁都可以来写,因为人类生活具有共通性,这是思想层面的议题。 但是怎么去写,如何去表达,具体的表达方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和表达关系更密切的“融梗”,更可能在法律层面被认定为“剽窃”。 具体怎么认定,还是要交给专门的司法机构去鉴定,譬如2017年成立的北京影视著作权专家鉴定委员会,就是专门搞影视著作权司法鉴定的,有12位行业内专家负责鉴定。 说到底,如果你怀疑一部作品在抄袭,最好不要用“融梗”这个词,不如直接讲怀疑“抄袭”或者“剽窃”。 而在专业判断缺席之前,普通读者可以在阅读后有自己观点,自由地抵制某些“融梗天后”的“化用和仿写”,这是他们的权力。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7张图片 对玖月晞的抵制 问题是,原著小说的风波,有必要上升到改编的电影吗? 原著和电影是什么关系? 有某些批评者认为电影主创也有责任,甚至观众也有责任,他们认为,电影相关的人员都对原创构成了“霸凌”。 但从法律上来讲,原作涉嫌侵权,可能跟电影没有绝对的关系。 电影是原著小说的演绎作品,就是在原有作品上创作出的新作品。 这个新作品与原作品是两个作品,但一定是采用了原作的一些表达,不会完全脱离原著小说,否则也不会需要获得原小说的改编权和摄制权。 当然,从小说到电影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还有个剧本,所以这个过程中其实形成了两个演绎作品: 剧本和电影。 电影是对剧本的演绎,而剧本又是对原作小说的演绎,每一次演绎中都加入了作者或者演员独创性的东西,都与之前的作品产生不同。 很多小说改编成电影后面目全非,多少书粉哭着喊着“毁原作”,就是因为“创新”的环节太多,导致最后成品成为“魔改”,原作亲妈都不认识。 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原著小说和改编影视剧是形式不同的两种作品。 既然是两种作品,那么原著小说侵权,并不代表影视剧就侵权,而是需要再次进行侵权比对才能确定是否侵权。
电影《少年的你》有没有侵权,不是由原著小说是否侵权决定的,而是由电影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所以这个问题又变成了,这部电影有没有抄袭东野圭吾?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比“原作是否抄袭”要更加清晰。 这部电影有一个专业的编剧团队,《七月与安生》原班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他们以浸入式的方式投入剧本,完全把自己代入角色,对原作进行了许多改编,增加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新表达,符合我国对于作品认定的要求,应该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从电影内容来看,虽然小北和陈念的共生关系被指责抄袭《白夜行》,但东野圭吾讲述的是爱情,《少年的你》讲述的是校园霸凌,两者的母题并不一致。 而且在电影的叙事中,还涉及了许多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高考、留守儿童、“父母皆祸害”、微商面膜等,这些恰恰是东野圭吾不可能写到的东西,也是这部作品的真实性所在。 有人说,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一个并不高明的故事,碰上了技艺高超的电影团队,点石成金,将一部3分的原作改编成了8分的作品,但却要同时承担原作的风险和责难。
其实,原创支持者要反对抄袭,可以精准打击,譬如针对原作的“抄袭”事件进行科普,想办法让侵权的人受到法律的制裁,可以呼吁演员接作品前认真辨别是否抄袭,呼吁受众不要助长抄袭者的气焰。 但呼吁只能是劝说,它不能成为一种道德霸权——以原创版权保护为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攻击的武器对准了主要演员。 演员只是演员——不管是让人呐喊的易烊千玺,还是别的演员,他的本职工作是演好这个角色,没有义务也不一定有那个能力代替专业机构去甄别。 何况,涉嫌融梗不是法律问题,反对和支持的声音都有,你要演员作何判断?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8张图片 绕八百个弯去攻击“看了合法购买电影产品的普通观众”,更是适得其反,反而会催生人们的逆反心理。 观众不是雪花,对于他们而言,正常的社会有基本运行法则,我没有责任去判断有没有抄袭,如果这部电影抄袭侵权,还上映给我看,那我也是情感上的受害者。
总而言之,著作权问题是个法律问题,要警惕变成道德绑架,更不要把一场正义的战争演变成网络霸凌。
推荐阅读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9张图片

点击图片阅读 |李国庆还是输了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10张图片

点击图片阅读 |为什么很多名人都得过梅毒?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11张图片

点击图片阅读 |李佳琦,不愧是你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 点个 在看 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骂《少年的你》原著抄袭,但这跟电影有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