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曰,温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第三次区域连片活动在鹿城区举行。一位年轻老师执教复习课《探寻国共关系风雨历程》,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一道综合材料题。
完成步骤:
1.学生书写答案约4~5分钟;
2.先后让2位学生展示答案,互评互判,教师在原稿上修改完善。
【夏说】
1.本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国共两党保持友好合作关系重要性”是对2015年温州卷第25题“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模仿当然无可厚非,但类似习题要避免学生答题的程式化,往往见题就往“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观点上靠。论述题忌程式化、机械化。
2.五组材料不够典型。材料一,蒋介石北伐动员讲话,没有反映国共合作的内容。且内容较为标语化。材料五,前3则为1992——2012年两岸经贸发展;第4则为习马会;第5则为2016年民众抗议蔡英文政府。逻辑性不强。一是将两岸关系等同于国共关系;二是不能反映呈现两岸关系的冷热与国共关系之间的关联。
3.本题要求论证严密,史论结合,并采用注重思维层次的solo评分法。在课堂上,老师先后出示了2位学生的书面答案。
(1)学生1给出的观点是:国共关系在有外敌入侵时才合平一体,但没有外敌时却是双方对峙的。
能否得分?显然观点表不严谨,也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国共合作并非因为外敌);而且这个观点并非基于发展两党关系的“必要性”。
论述题如观点错误,论证过程将毫无意义。此题不得分。
(2)即便观点无误(假设),提供的论据也不能论证观点。“材料一是北伐战争,材料三是抗日战争”这种表述极其不严谨,在平时训练中要警惕。
学生2的答案仅仅对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及其影响作出归纳,只列举一项史实,并没有论证“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供了答案示例:
前4段都是对材料的解读,史实+影响。最后一段总结陈词。这种模式可用于学力较差的学生,保障拿基本分。但不提倡,因为论证过程模式化,没有体现综合性。
此外,“解放战争爆发,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致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这种结论明显不客观,质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与正当性。
【总结】综合材料题在课堂上的训练十分必要。基本步骤:1.学生书写答案,强调完整性,保障充足答题时间。2.在巡视中寻找一个不完美的答案(但绝不可以是零分答案)。学生展示,说明。3.学生评分,并说明理由。这个过程要详细,充分展开,让学生逐步清晰得分点在哪里。4.补充,完善答案。一要看观点是否清晰无误,经得起推敲;二要论据(史实)是否充分,有遗漏要补阙;三看观点与论据(史实)的一致性,论据如与观点无关则应删除;四看语言表述上的逻辑性,避免碎片化,强调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