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人卖过几年的体育彩票。
除了附近商铺的人,经常照顾生意的老彩民,记忆力最清楚的就是午夜十点半以后,街边占地经营的卤肉面摊子。
因为工作性质,再加上搬了住的地方,下了班想找个合适吃饭的小馆子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养成了习惯,平时8点左右下班,能找到馆子就吃饭,找不到就先买点馒头糕点充饥,等到晚上10点以后出来摆夜市的摊子再把晚饭解决了,至于开足彩的晚上,那就下了班直接过去吃算了 。
那个点上,出摊的都是老面孔。我常去的是老两口开的卤肉面摊子。
老板很瘦,带着眼镜,是附近某个厂的内退职工,姓李。老板娘比较胖,农村出生,老板在上班的时候还能照顾这做点临时工的事情,等厂子改制,老板内退,就只能出去找事情做了。
老李有个女儿,这也是老两口开面摊的原因。
那时候的成都已经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日常生活费用首先发展起来了。原本靠着内退费就过的惨不忍睹的日子,在他女儿考上大学之后,更是把家里死死的压住了。好在处于李什么拆城的年代,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加班时间也跟着增加,活活的给城市造就了一帮夜归族,对应的消费需求也就慢慢产生了。
老李有卤肉的手艺,老李老婆一膀子力气,于是一合计,就打算开卤肉摊子。
但是很可惜,成都是个美食之城。卤菜这东西,手艺高超的不再少数。老李的卤肉摊子开张以后,水平冒不了头,泯然与众摊子之间。钱没挣到,反而赔了不少进去。
两人比较愁,就在商量在尝试一个月,不行就撤摊子不干的时候,发生了件事情。
那天有点晚,老李的生意也比较好,忙了几个小时总算卖的差不多了,就开始煮面吃晚饭。这时候周围七八点出来做晚饭的小炒摊子都收的七七八八了,附近的工地出来几个人。到处找吃的没找到,发现老李在吃面。于是想个主意,把老李摊子上剩的卤肉都买了,但是加钱,让老李给煮点面配上。老李觉得好事啊,虽然费点功夫,能多挣点钱不是,就接下啦。
效果很好,那些人吃完了都说不错,给老李说,这段时间工地赶工,可能都要10点以后才下班,让他干脆准备点面,下了班方便。
就这样,老李的卤肉摊子就慢慢变成了卤肉面摊子,一直开了下去,把女儿供完了大学,成了家。
我跟老李认识的时候,他的面摊子已经开了6年多了,累计了不少老客户。至少,我在的那段时间,经常会有人开着车子过来吃面的。而搬到我租房附近的原因也简单,原本的工地结束了,城管天天赶的凶,听介绍说这里晚上十点以后还有生意,又处在两地城管交界的地方,方便腾挪,于是就过来试试。
我认为他是找对地方了。附近除了火锅就是冷锅,小摊不是烧烤就是饮料,就他一家卖面填肚子的,生意能不好吗。
就水准来说,老李的面和卤肉算不上有特色,味道普通罢了。但是这时间段选得好,客户群也选得好,就 打不住生意兴隆了。我是最喜欢加肉皮配面的,还经常因为下班跟老彩民聊天耽误了时间,过来就被告知肉皮没了,只剩加煎蛋,或者加猪蹄。于是只能委屈的吃点普通卤肉面了。
间或偶尔会出点问题,比如检查来了,街道两边都有城管守着,老李他们就只能搬到不临街的角落,甚至不出摊,结果饿了我好几次,后来干脆还是买点泡面备在家里。
这样的午夜卤肉面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因为换了工作的地方结束。
以后在其他地方吃到卤肉面的时候,就算水平要高得多,或许是因为没了那种伴随工作而来的果腹感,反而认为没有老李的面来的有味道了。
穿插在工作生活中的饮食,其实就是一段有味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