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


曾经有一个人问比尔盖茨,路上看见100美元,你捡不捡?


盖茨说在他弯腰捡钱所消耗的时间里,自己完全可以去挣更多的钱。


如果我们算笔账,就能理解这并不是一个玩笑。


对于这些富豪来讲,最主要的收入不是工资,而是他的股权。比如2018年,马云手上的阿里股份价值397亿美元,比2017多114亿美元,这样折合到一个小时,大约有880万人民币,每分钟可以赚14万元


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_第1张图片


当然换做普通人,没有几个有这种觉悟,在今年的双11,上亿中国人在电商的游戏规则里专心地完成任务,想“花点时间赚点钱”。


但到头来获得的也许不是打折的商品(因为可能你并不能买到哈哈哈),收获的只是占便宜路上的愉悦感。


最具“套路”的单身节


今年的双11,这说白了就是一场“浪费消费者心智”的活动。


网络和电梯广告里充斥着瓜分10亿红包,补贴消费者千亿的广告。好像你错过了活动也就错过了1个亿。


或许活动是真的,但是平均到中国10亿网友身上,最后每人也就只能分得几块钱。


想要获得这几块钱,需要签到、分享链接、盖楼、切水果、抢红包、兑换积分、种树、偷菜、每天浏览商品几十秒....


今年主打的社交裂变,由电商们从拼多多的玩法中借鉴而来。


用户不断邀请周围的亲戚朋友帮助砍单、盖楼、浇水。求助的消息攻占了朋友圈、群、社区网络和个人消息。这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社交成本。


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_第2张图片


朋友同事发你一个链接,让你帮你点一下砍一单,点吧,你觉得浪费时间,或者要下个APP,进行注册好不麻烦。但是不帮忙,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感觉自己似乎“不够仗义”。


有的电商发出了100元红包提现的活动,攒到100元就直接提现。开头给你一个60、70的大基数,促使你拉新来不断接近100元的目标,结果你拉第一个人时能添5元,但拉第5个人却只能给你贡献1毛。当你攒到99块时,就开始焦虑急促,然后像个推销员似的,从线上到线下,催促周围的朋友帮你注册APP助力。


有一些互助群更是麻烦,你发一个链接,别人帮你点,那别人发链接,你就有帮助别人的义务和责任,于是一个群里上百号人,开始互相@,互相求助。还有的会催促你每天完成任务,指责你参与了团队却0贡献,只会做一个开奖时“坐享其成”的小人。


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_第3张图片


但说实话,耗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和朋友关系,到头来可能就是抢个几十块钱的红包,网上甚至有人调侃“教大家一个比盖楼更挣钱的方法,走出家门顺着垃圾桶捡瓶子,保证一天挣得比盖楼的红包多”。


电商设置的“人性圈套”


如果你打开亚马逊,或者其它什么海外电商,基本上就是在节日期间给你一个最直接了当的百分比折扣,或者给你一个优惠码,填写就可以打折。


双十一最早也是非常简单直接的打折,发展到第11个年头,它的玩法已经非常多样了。


为什么要变得这么复杂?有人说淘宝虽然在社交软件上有过败笔,但是玩起心理学和利用人性方面却毫不含糊。


在直接打折的情况下,并不能引发讨论,也不能让人有“能赚到便宜”的心理优越感和紧迫感。


通过营销,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在节前就开始拉群、讨论玩法和战略,引起别人的好奇和跟风,自然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


这种方式行之有效,可以在存量市场内,把“沉默”用户唤醒,同时依托拉新的优惠福利,利用人的社交网络,去拓展挖掘新的用户。


这种模式显然起到了效果,阿里用8个小时,做到了1500亿的成交量,比去年快了4个小时,京东10天累计的下单金额也突破了1300亿元。


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_第4张图片


双11其实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价值,它帮助完善了供应链物流系统,提供了工作,拉动了内需,盘活了库存,也给消费者在比对、下单、结算、收包裹、拆快递的流程中体验到了一种快感,以至于令人成瘾。


如今能让中国人不睡觉的日子,除了春节大概就是双11了,但看春晚放烟花守除夕的人越来越少,等双11零点抢单的却越来越多。


电商的业绩可以用数据去衡量,但背后无法衡量的却是浪费的时间、精力、社交关系和情绪。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朋友求助、层出不穷的活动规则,每一人都暴露在这场营销的炮火之下。


最后能躲过双11轰炸的,大概也只有那些不屑于在地上捡钱的有钱人吧。


END



当年《失恋三十三天》引发了光棍节的热议,随后嗅到商机的阿里便将光棍节逐步打造成如今的购物狂欢节。这个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商业文明在今天这个时代逐渐反超西方商业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现象。


打开 ZEALER 小程序观看本期视频



记得帮忙点个“在看”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让我们在双十一“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