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整理|陆兮影
同相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前春晚总导演哈文首次触网,讲述对网综制作的看法。
“网感到底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真的是个伪命题,大家老在讨论,但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一个很标准、很清晰的一个界定。”
在名为“从《偶像就该酱婶》看网络综艺”的讲座上,前春晚总导演哈文从首次触网的实践出发,讲述了对网综制作的看法。
在她看来,“网感”要从网综的特性出发,是“独立、客观、自由、互动、有话题、有共鸣、无压力、轻松、休闲、伴随感和参与感。”在网综制作的实践层面,她提到,“互联网是绝对非线性、海量内容,不需要强逻辑。”而这让讲究强逻辑的电视节目导演着实感到“茫然”。
对于大量电视人才向网络流动的现象,哈文看到,“人才和钱往哪去,哪就是朝气蓬勃的。”
而这在电视大发展的时期同样应验,“就这两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因为第一资本是趋利的,第二人才是要有更大空间的,其实别的东西说了好多都不是特别实。”
以下是同相君对哈文讲座内容的精选,以飨行业同仁。
哈文: 我今天从三个方面谈,一个是网综出现的原因;第二个是网综与传统电视节目的区别;第三个就是网综制作和思路变化。
哈文一谈:网综出现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主要在于视频网站争抢电视节目版权的价格大战,让视频网站局面很被动。
我跟视频网站的老总们有过多次直接交流,了解到其实网综购买版权和电视剧的支出太大,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未来。
大家都知道网站是烧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转身以轻投入搏大产出。于是,很多网络综艺、自制综艺就出现了。
第二个原因,限娱令等相关政策,对电视的管控越来越多。
加大管控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两个指标能够说明这个方向——人才和钱往哪去,哪里就是朝气蓬勃的。
这是一个经验之谈,曾经我们做电视的时候,正赶上电视大发展。多少广播人、报社的人、还有编剧,全是人才,全往电视去。
那么今天开始,又有大量的人会从传统媒体往新媒体、往互联网去。关于互联网如何大发展,我们不用说很多,其实就是两个指标:人才和钱。这两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因为第一资本是逐利的,第二人才是要有更大空间的。
第三个原因,网络其实一直是年轻一代的舞台,年轻受众的有效培养,网综的基础。
从2007年的《大鹏嘚吧嘚》到2014年的《奇葩说》,实际上还是传统媒体做出来的。在这之前,没有多少传统媒体人屑于做网络综艺,大家都觉得传统媒体是高大上的,而网综是小儿科。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迁移?因为有了钱、有了人才,好内容到哪里都能做大。
哈文二谈:网综与电视节目的差别
我大概梳理了三个在实践当中得出的经验,第一是服务对象不同;第二是平台特性不同;第三是传播特性不同。
第一个,服务对象不同。
可能大家会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受众不一样,新媒体是为主流年轻人和他们价值观服务。但实质上,是介质改变了。
我已经不看电视了,但是我一定看电视节目,我会用手机看、会用ipad看,还是这些节目。好节目变化了介质,它还是好节目,但是你的习惯已经改变了。
为什么我们用手机端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实际这跟智能手机有关系,它太方便了,它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了它,连钱包都不用带,那为什么还要回家去找约会式的电视呢?
每周除了《新闻联播》天天有,其它内容很少针对性的、约会式的去看。其实那些好内容我们都在看,只是我们换了另一个媒介。
第二个就是平台特性的不同,这分三步讲。
网络平台和传统电视平台存在特别大的差异,这也是我在实践当中产生的一个极大的认识。
首先,互联网是非线性、海量的内容,不需要强逻辑。
我们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发现,以前我们做电视——几分几秒进、几分几秒出库、打着点细到几分几秒、签字入库,这些都是确定的。到了互联网之后,总导演茫然了,为什么?因为突然发现网络节目竟然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长,可以第一期时长30分钟,第二期时长33分钟。
而且,网综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它是一个输出库。
在一个大节目之后,你可以往里面放无数个跟这个节目相关的内容。这一下子就崩溃了,原来我们还要打点、还要掐时间,现在完全没有用了。以前我们传统媒体技术层面的事情,在互联网节目上其实用处不大,一定要放弃。是一个海量内容的存在,不需要强逻辑。
网络节目讲究的是综艺密度,而不是逻辑本身。一个电视节目就像写文章一样有开头结尾,但网络节目是点播的。
电视节目看完就过去了,网综没看明白的部分、好玩的部分,我可以无数次的回看。它没有什么强逻辑,可能就这一瞬间,好看我就乐了,我就高兴了。
很多网综我们叫它下饭节目,反正你就乐。下饭节目,就是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完之后挺解压的。它讲的是什么?好像也不太记得,但它就是这种方式,这就是不讲究强度问题,它是热闹,很好玩,很开心,完了就过去了。
最后,由于互联网的非线性属性,所以内容都是打点的。同时,受众也会精准到每个细分领域。
电视和网络最大的区别是:电视观众是用收视率统计出来的,但实际上我不知道是谁,数据出来你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或者说你不知道这些人是谁。
网络能够特别清晰的给你一个画像,因为有数据。每一个人都有年龄、性别、爱好,包括学历,全部都在,所以它的观众是真实的。这是网络平台的特性。
第三个就是传播特性有别:一个是碎片化,一个是个性化。
碎片化就是随着移动端设备的普及,把网络综艺就一下子带入了这个时代。
个性化在于网络综艺相较传统电视节目,更不一样的是趣味。因为网络综艺是小圈子的文化,它更多的是通过大家相类似的兴趣爱好来推进,就像朋友圈似的,全是小众之间互相传播,都是趣味一致的人共同喜欢的,比较个性化。
很难说一个网络综艺老少三代全家都喜欢。我估计爷爷看不懂,孙子看得咯咯乐,这完全是个性化的一个传播。
另外,我再从两点讲一下短视频的扩散,以此来谈网络传播的两点特性。
我们大概在这周五会上第十二期,整个这一季要收官。整个这一季基本的传播路径全部都是短视频传播。其中有几个过千量级的传播视频,一个是薛之谦含泪录制粉丝合唱《绅士》,传播数量过千万次。还有一个是小岳岳被粉丝揩油,以及邓紫棋的新歌首发。
邓紫棋这个视频的传播完全是自来水式的,我们其实当时做的时候就觉得是一个反差,用《爱情买卖》的词加上《泡沫》的曲给转化一下,没想到放在网上产生了千万级的转发。
特性第一点,我觉得这个转发里头,本身就代表了网络传播的属性。首先她是真唱得好,因为是纯现场,大家能够感受到,完全被她的唱功所震撼。这个歌听完了,都不那么low了。《爱情买卖》原来是一个杀马特风格,但是让邓紫棋一唱很高大上了。如果你不看词,就觉得唱得很好。
特性第二点,就是这种非常新奇特的改编,大家会有兴趣,并进行了自来水转发。前一段(时间)有个彩虹合唱团,包括岳云鹏的《五环之歌》完全是大家自愿转发,这是网络的传播特性。可能在电视看到一个好的片段,大家娱乐娱乐也就过去了,但是网络是无限发酵,这个里面新媒体、微博大V完全都是自发转发。不是我们有意去宣传,完全是他们自己去发现的。
哈文三谈:制作思路的变化
制作思路基本上是这四个环节:第一是寻找网感,第二是分析受众,第三是大开脑洞,第四是后期助攻。
第一,在寻找网感上,网感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大家老在讨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一个很标准、很清晰的一个界定。
但是大家做网络综艺的人,又一定都会提网感,为什么?其实我觉得它的特性是独立、客观、自由、互动、有话题、有共鸣、无压力、轻松、休闲、伴随感和参与感。
因为网络综艺本来就是一种互联网产物、是娱乐,所以同时我认为,其实它也是一种艺术,它是网络综艺的艺术。追求网感、追求娱乐的同时也探索时下年轻人的文化,了解他们生存状态。
网感,实际上也就是特别能够了解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喜好是什么。
之前我很反感弹幕,我看所有东西都会关掉它。但是最近这一年,我永远是开着,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弹幕其实是在你看的同时还有一个人跟你聊天,然后不停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你会觉得其实挺兴奋的,还有见面的感觉。
《偶像就该酱婶》的弹幕量,是优酷有自制综艺以来量级最高的、卷入度是最高的。
第二,分析受众。《偶像就该酱婶》女性群体偏多,大概超过了50%。然后年轻群体偏多、受教育程度偏高,还有收入偏高。
前面那两个是我们有目的设计的,后面这两高我们没有想到。
有一个数据是我比较吃惊的,就是硕士以上学历占了17.2%,基本学历都很高。跟优酷其它内容的用户不太匹配,《偶像就该酱婶》带来的是优质的用户,这个我们没有想到。
然后是收入高,PC端收入1000到2000的占11%,手机端收入10000以上的占22%,ipad端8000到10000的占7.3%。10000以上应该是白领的收入,包括大学生白领,是这种收入的人在看。所以就说,不能再把网络当成没文化,其实网络很主流的。
这是我们的一些数据画像,电视不知道观众在哪儿,但是网络清晰地告诉你它是一个什么样子。
第三,大开脑洞。从导演组身上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设计的;从嘉宾身上来说,我们要做以前没做过的。
比方说薛之谦在这儿,和他在任何地方都一样,那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在大开脑洞这一个层面上,我们是对节目制作的导演组要求是——没有什么不能设计。
过去我们传统媒体这个不能设计、那个不能设计。但是到了互联网,没有不能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导演经过了很痛苦的折磨,“以前有领导告诉我们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现在你突然告诉我说,你放开想吧,我们已经不会想了,已经都模式化了。”
我们之前从传统媒体转过来,直接做网络新媒体的节目。以前所有的东西,其实除了大的原则我们可以保留之外,创意、思维和设计(要加强),真的是没有什么不能设计,你要把以前的东西忘掉。否则的话,就很难改。
所以为什么要强调开脑洞,希望不要带着包袱,不要带着负担,任何的东西你都可以天马行空,这个是网络节目带来的好处——大开脑洞。
第四,也是特别重要的,网络综艺和现在电视综艺特别大的区别,就是后期助攻。
过去我们传统的电视节目做完之后,后期其实就是一个辅助。无论是流程、线索、逻辑,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录成什么样,我们把它剪成什么样。但是网络已经完全变成后期可以把所有的逻辑全部打散。
后期团队,就像咱们设计的裁剪师,他是把所有的素材运用逻辑和创意,然后把庞大的素材库结合字幕特效背景音乐等,为节目锦上添花。
到了网综时代,后期吸收了很多B站的元素,有很多鬼畜的感觉,的确是挺颠覆三观的。但是我觉得很好,因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应该看到未来。
哈文附谈:花式广告
最后,我们分享一下网综花式广告,基本上都植入的特别好,因为它不再像传统电视广告刊例,各种各样的规矩,全部都是多少年以前制定的。那么在网络其实是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它是没有规矩的,只要你把广告完成得好,(广告商)他会非常满意。
今天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植入的三个法宝。一个是花式口播;一个是花式短片;还有一个是花式理念的渗透。
第一,在花式口播方面。比如李咏喊麦卖内衣,完全是饮酒醉喊麦的方式,这个也挺颠覆三观的。
第二,就是婷美的花式短片。将它做成了了“婷美PPAP”的短片。
第三是花式理念的渗透。比如邓紫棋,我们是用“凳子齐”这样的方式来做广告。
ABC的植入,因为是女性的卫生用品,一个男嘉宾我们怎么植入?最后话筒上给弄个“清凉舒爽”。
还有华帝的植入,它是智能橱柜,所以就放到演播室里,把打碟器做成华帝智能橱柜的样子。
今麦郎是“量大管饱”,分量足到没朋友。完全是把哑铃做成道具。
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让它变得更花哨,而且本身也是节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