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张图片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占据着至少一家老店。

白天鹅宾馆是老广心中永远的白月光,老北京忘不了稻香村的京味点心,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每一家被偶遇的拉面馆,可能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与三代以上的传人……
这些数十年如一日的老店,在城市中扮演着记忆博物馆的角色,迎接人来人往,串起无数的故事。时光越是漫长,故事越是醇厚,我们对百年老字号那种与生俱来的情结,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希望打开那扇窗,窥探让人心驰神往的厚重历史。
中国人对老字号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自诩数千年历史,跨世纪的百年老店本应如数家珍。但从近代以来,家国故土屡经磨难,文明传承遭受截流,多少老店已经在战争中烟消云散。
当然,这只是老店“看得见”的一面。在“看不见”的角落,老店的故事仍在继续。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2张图片

“华润”二字,有着美好的寓意


11月20日,在2019第二十届中国视频榜中,我们将年度品牌纪录片的褒奖,颁给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这部堪称华润自传的片子,讲述的就是这家在战火中带着使命而生的“老店”,80年来甚少“被看见”,却又无处不在的一面。
也许,年轻的你会以为,华润不就是开超市和卖雪花啤酒的吗?实际上,人家勇闯天涯的岁月,就是一部共和国的崛起史。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3张图片 生于战火纷飞年代 成为国家的一扇窗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断言抗日战争将是一场必胜的持久战。
当时,近半个中国已在日军的全面侵略下沦陷,40%的农业产值和92%的工业产值化为乌有。
这意味着,持久战的成败,将首先面对军需物资短缺的巨大压力。《润物耕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篇。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4张图片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急需打开自己的贸易通道


为了打破封锁,中央党校教员秦邦礼从延安出发,前往2000公里外的香港——1937年以后,这里就几乎是国内战场唯一的支援渠道。在这座自由港,秦邦礼化身商人杨廉安,以南北货贸易的名义,经营着华润的前身联和行。
以联和行为起点,《润物耕心》的叙述,还原的是华润作为“窗口”而成长的一面。
全面抗战的前三年,海外华侨社团汇回国内的20亿国币撑起全国85%的军费开支,但八路军和新四军只收到了80余万元军费物资。
于是,从1938年夏天到1941年秋天,联和行将120多吨物资送往前线,捐款500多万美元,运送的爱国华侨及港澳同胞超过1000人。1941年12月8号香港沦陷之后,杨廉安更是孤身一人,将数额庞大的现金贴身送往重庆。
炮火硝烟散去,当新中国面临整个西方世界的全面禁运,身处香港的华润又从大后方变成了与外部斡旋的前线,成为国内商品的进出口总代理。
改革开放春风起,华润一边探索出海国际化的道路,一边承担起新的使命,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外贸人才的“黄埔军校”,为自己培养了一大批竞争对手……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联和行三个字成为了历史,华润从代理开始走向自营,业务板块几经调整。所有的转型,几乎都源自共和国最为关键的历史节点。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5张图片

1948年,“联和”正式被“华润”取代


本质上,这就是成为一扇窗口的使命。当窗内依然风云变幻,华润却不能跟着阴晴不定。在被需要的时候,这扇窗户必须能够遮风挡雨,以及照进阳光。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6张图片 长久的润物细无声 “无所不在”的伟大
今年国庆,黄渤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饰演了天安门广场的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负责保证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能够顺利升起。
在家国大事面前,这样的“小”人物从来就不会是主角。这个以小见大的视角,实质上照见的是一种无所不在的集体精神:无论肩负什么样的职责或使命,我愿意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一往无前。
某种程度上,《润物耕心》所讲述的,也是一种同样“无所不在”的伟大。
我们不难发现,在21世纪之前,偏安香港一隅的华润,在国内的存在感是有些“薄弱”的。因为,纵然华润的成长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
战争年代自不必说。战士在前方挥洒鲜血,全世界的焦点都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动态。大后方的物资运输想要突破重围,需要的却是深藏功与名的低调。
所以,年轻的党校教员在离开延安时还是秦邦礼,抵达香港那一刻就成了商人杨廉安,在和延安中央的秘密往来电报中,代号却是“杨琳”。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7张图片

在“潜伏”的日子中,秦邦礼经营着三重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经济百废待兴。作为立足市场经济的央企,华润责无旁贷地需要为国家重建外贸秩序,将蹒跚起步的新中国外贸与广袤的国际市场连接起来。
那时候,华润代理着青岛啤酒、中华铅笔、飞鸽自行车、天厨味精等国内最优质的轻工业产品,让它们远销海外,也因此成为国家自由外汇的主要创收来源。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8张图片

首届广交会在1956年开幕,华润是重要的推动者


反观国内,对于身处计划经济的人们来说,市场经济已经离开了视野,进口商品更是遥不可及。必须坦率地说,在猪肉维持着一斤八毛五的三十年内,华润做的这一切,并不在普通人的视线之内。
《润物耕心》所做的,就是带我们回望过去,追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历史角落。
也许,那些跋涉过千山万水的药品,曾救过爷爷一命;也许,那个效益一直不错的小工厂,曾靠着出口让一大家子衣食无忧;也许,在改革开放的奔腾年代,下海拼搏的父辈也曾上过华润的“培训班”……
多年以后,我们终于才知道,眼前的一切不只有自己的努力,有些眷顾早已无处不在。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9张图片

改革开放前,华润负责将代理的优质国货出口到香港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0张图片 从“背靠”到“面向” 它依然是时代的缩影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都是什么时候认识华润这个名字呢?
答案可能是第一家华润超市开到家门口的时候,也可能是成年后喝下第一瓶雪花啤酒的时候。
事实上,这也是改革开放“倒逼”的自我进化。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润物耕心》用了“历史戏剧性”一词去解释华润当时的窘境:一方面,要将过去的代理权和业务物归原主;另一方面,还要顾全大局为竞争对手培养外贸人才;最后一方面,华润人还有自身何去何从的忧虑。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1张图片

如今,雪花啤酒已经是华润的招牌自营产品之一


华润选择了加强自营业务,立在中国主动拥抱全球化生产的潮头。于是,我们从《润物耕心》中可以听到,华润人不无骄傲地说到,容声冰箱、三角牌电饭煲、雪花牌冰柜、佛山照明、康佳电视、南孚电池这些民族工业品牌,通通都和华润有着“血缘关系”。
2000年6月,华润集团在香港华润大厦的顶层召开新闻发布会,旗下多元化业务被统筹归纳为分销、地产发展、科技和策略性投资四大业务板块。这场从新世纪开始的转型,已经是华润所经历的第五次转型。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2张图片

新世纪的转型开始前,曾在华润内部经历过激烈的争论


这一次转型,让“好像什么都做”的华润,第一次向公众传递出清晰的形象。 与此同时,华润的发展思路也从“立足香港,背靠内地”转变为“立足香港,面向内地”,再一次精准地拥抱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浪潮上。2001年,华润提出了用五年时间“在内地再造一个华润”的目标。2005年,当五年KPI提前完成,“再造一个新华润”的小目标又随即上马。
2010年,当“两次再造”成功实现,华润也第一次入选《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离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了一大步。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时期的新特点,华润的探索之路,依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3张图片

几位中国“入世”的首席谈判代表,先后成为华润的领航人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就曾指出,华润作为一家关系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民生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华润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与消费市场建立一种“高质量”关系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这也是华润在生产经营上,必须把握的社会责任。
如今,华润早已在啤酒、燃气、零售、医药、地产、电力等多个事关民生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傅育宁所言,华润的转型升级也代表行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国家赋予华润新的历史使命。
说到底,在不同的时代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始终紧扣时代主题前行,这正是我们在《润物耕心》中所看到的,华润这家“八十年老店”所展现出的持之以恒的基调。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4张图片

21世纪之后,华润的企业定位从“立足香港,背靠内地”转变为“立足香港,面向内地”

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润物细无声:这家老店的探索史,就是共和国的崛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