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张图片

这家公司的发展史,像极了人类科技前进的缩影。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2张图片

「马姆斯伯里」?

从伦敦市中心驱车一路往西 ,穿越城际高速公路,路过各色小镇,再深入威尔特郡起伏群山下的乡村车道,花了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马姆斯伯里镇郊外的这个神秘园区。 这是詹姆斯·戴森的办公之地,也是戴森在英国的研发大楼所在地。这矗立在乡野之中,泛着紫色的玻璃建筑群,颇有《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比利·旺卡的调调。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3张图片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4张图片

正是在这里,戴森研发出了地板清洁、环境控制、个人护理及专业线等等新品。从 三 人创业团队,从一个数码马达的核心技术,发展至全球 逾一 万人的团队且渐成国际科技巨头。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增长到头,5G 引发的物联网革命落地在即,最近几年,世界和全球资本目光投向这家擅长技术创新,但有略微神秘的英国公司。

快乐工程师的「乡村俱乐部」

早上 8:30 分,我们走进了戴森D9研发大楼。经过访客区停车场的鹞式喷气式战斗机,工程师 Tim Wordie 跟我们打了声招呼。 「我是你们今天的向导。」 这位红头发,身材高大的男孩是一名戴森设计工程师,今年刚满 25 岁,看着还是大学生模样。 除了穿着格子衬衣,Tim Wordie 身上完全没有人们对工程师刻板印象:他神情放松,说起话来落落大方,用词通俗易懂,一点都不拘谨严肃。 当被评价年轻,Tim 笑着推了推眼镜,「我记得这里平均年龄就是 24、5 岁啊! 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戴森拥有浓烈的工程师文化。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几乎在每次媒体采访中都会提及,他热爱启用年轻人,认为有时没经验可能更好,更容易跳出业内既有框架思考。 戴森的工程师文化还贯彻到了对外传播上。出于保密等需求,大多科技企业都雇佣经过成熟话术培训的市场营销团队。像戴森这样让工程师全程对外接待的企业,十分少见。 但戴森确实这么做了。Tim Wordie 来自 NPD(「新产品开发」的缩写)部门。在戴森里,他负责产品无绳吸尘器的新品开发,具体声学、气流分离、新技术、电缆电池都要涉猎。听起来是个压力不小的工作,只是 Tim 的工作时间也让人意外。 「我一般早上 8:00 到公司,下午 4:30 到 5 点下班。」 那回家还加班吗?周末呢? 「很少,周末我喜欢家附近的森林走走。」 Tim 从小就捣鼓东西,妈妈经常吐槽他「把一个可用的东西,拆解再组合成一个没用的。」也正是对「东西怎么运作」的好奇,他大学专业也选了「产品设计与制造」。2015 年,他从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3 个月后就加入了戴森直至现在。 「我好像就没想过要去别的公司」,Tim 笑着说,「这里是我的 dream job place了」。 不仅是 Tim,很多戴森的工程师,都是刚毕业就被吸引过来了。 为了吸引人才,戴森公司给年轻的工程师很多的福利倾斜:弹性工作时间,没有 996,还有世外桃源一般,宽松、富有创意又不高压的工作环境——像是个工程师的「俱乐部」。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5张图片

研发大楼D9的后院是 The Pods 公寓。它们由十几个方格子一样的建筑错落而成,在翠绿色的草坪上,看起来未来感十足。如果你是工程系的学生,在学业最后一年申请戴森的实习,就有机会免费搬进 The Pods 接受培训。 但 Tim 最喜欢的,还是戴森的允许工程师探索失败的「自由度」——「有机会和时间可以失败,并且从失败里学点什么,真的太棒了。」 对比大家印象中科技公司求新求快,效率超高运作模式来说,戴森这种工作方式也不太寻常。 这跟戴森的私有制有关。自成立以后,戴森从 3 个人的小团队做成了 6 个研发中心 14,000 名员工的全球企业,但一直没有 IPO。5 年前,戴森公司收购了詹姆斯·戴森大儿子 Jake Dyson 的照明公司。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戴森确定下任接班人」,也意味着,戴森大概率会以家族企业的方式运作下去。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6张图片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7张图片

「家族企业的好处是你可以考虑得很长远,可以把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在研发上,而上市公司不一定愿意这么做,他们更多是寻求利益最大化。」三年前,詹姆斯·戴森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说到。 「家族企业也可以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精神文化,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如何对待环境。这与上市公司是完全不同的。」 而给员工「失败时间」就是戴森文化之一。 「我们每规划一个产品之前,都会先问:5-10 年内,这个产品会被怎样的新技术改变?毕竟,有些方案不是真的失败,而是想得太早,等新的技术成熟,也许是可行的。」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8张图片

正是这样的工作方式,让当下的失败探索,显得没有那么大不了的。 「拜托,他自己做了 5126 个原型才做出来这个,他不会催你的。」 指了指访客区展示柜里詹姆斯·戴森的第一款吸尘器「DC01」,Tim Wordie 笑到。

质疑,5127 和马达

你的质疑,能让你走多远? 对于只有 31 岁的詹姆斯·戴森来说,就是 5126 个失败的吸尘器原型。 就在离马姆斯伯里大约 20 分钟车程的巴斯旧农舍,是戴森当时的家。1978 年的某天,他发现家里的胡佛真空吸尘器吸力越来越小,更换集尘袋后,问题依然还在。 再仔细看,他发现集尘袋子的孔被灰尘堵塞了。因为真空是通过让空气穿过这些孔来产生吸力的,如果孔被堵塞,真空也就不起作用了。 詹姆斯·戴森怒了,他认为这是整个行业存在的技术缺陷。接下来的 5 年,尽管暂时要靠妻子画插画和教学的收入维持生活,詹姆斯·戴森仍然选择潜心研发新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水泥厂、木材厂外的大型旋风机那儿获得灵感,每天制作一两个模型,花了几年时间设计气旋分离式设备。 「这听起来很乏味,但实际上却很有趣。我今天仍然在做。这总是令人兴奋和失望的奇妙冒险。您所做的几乎每件事都是失败,直到获得成功的成功。」早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回忆这五千多个原型机的制作过程,戴森还觉得琢磨「失败的过程」很乐在其中。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9张图片

在 1983 年,戴森设计的气旋分离器终于足够完善,可以做到以 924 英里/小时的速度,将空气和灰尘分离开来,甚至香烟烟雾都可以抽走。为了偿还贷款,他把专利卖给了日本公司 Apex,后者在 1986 年发布了售价为 1800 英镑的 G-Force 吸尘器。 无绳、无袋,这台设备迅速成了日本有钱人家做家务的标配。也是从这儿开始,詹姆斯·戴森有了盈余可以落地自己的公司。 在他巴斯农舍不远的马姆斯伯里郊外,戴森相中了一个做生产线和办公一体化的地块,而这就是现在的戴森英国研发中心。 这时,离那在农舍里做 5127 个原型机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10 年。 而詹姆斯·戴森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全部都融到了马姆斯伯里这 67 英亩的园区里,变成了工作指引、方法论、装饰品,还有印在办公室墙上的大字: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解决问题。其他?忽略」。 「我们工程师,要用超越此刻科技水平的眼光看问题,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早年父亲离世后,寄宿学校带给他的他独立解决问题的个性,变成戴森新员工都必须经历的一份入职大礼:独立分解一台戴森吸尘器,然后拼装好它。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0张图片

大胆启用年轻人,容许员工错误并且从中学习,还鼓励工程师思考 5-10 年后科技进展和产品发展,还要抓住那些对现有产品感到愤怒的时刻,因为可能蕴含着改进的可能。这是戴森的核心策略之一。 时至今日,逾七十岁的詹姆斯·戴森还常在马姆斯伯里出现,每周几次他会和工程师们呆在一起,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检查进展情况。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1张图片

在园区里接待我们的 Tim Wordie 也好几次跟詹姆斯·戴森一起开会。每次,他都会带着手边那本 A4 大小黄黑色硬皮本子,里面都是他画好的产品设计手稿。 这工作习惯,也来自詹姆斯·戴森。

手稿笔记本里的秘密

过去 45 年,詹姆斯·戴森用纸和笔,画手稿思考产品原型。最早画有 DC01 吸尘器的手稿笔记本,放置在办公区外的展示柜里。 用笔记本画设计草图,成了戴森文化特色——入职后,人手一本黄黑色硬皮本,带着编号,不能对外公开,里面满是产品设计研发手稿笔记,如果离职了需要归还。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2张图片

以此,詹姆斯·戴森鼓励员工用这样的方式沟通新点子,替代冗长的电子邮件和线上会议。 「用本子比用建模软件快得多。」Tim Wordie 说道。 在我们追问下,Tim Wordie 透露了在戴森「捣鼓发明」的过程: 首先是策划部门的工程师(他们一般来自 NPI,新产品发明),思考从技术角度,未来会有怎样的改进。举个例子,如果 NPI 团队想要在戴森 V11 无绳吸尘器上加上一个「显示屏」,可以根据地板材质和目前使用情况,判断还有多少电量。 这些改进,会被总结称变成想做的新功能模块,给到 Tim Wordie 的所在部门,NPD,Tim 会思考这个屏幕都有具体什么模块,有没有开关?如果有一个按钮,那么应该是用手指往下按,还是在侧边? 拆解核心问题后,Tim 会想 8-9 种解决方案,都将他们画在本子上,每个都探索探索,再跟决策的团队商量,有多少个方向可以继续往下推进。 这时候,Tim 会把点子快速做出来原形,然后测试可靠性。在我们参观的当天,Tim Wordie 带我们逛了几个他经常用的实验室,看起来都很有趣:
  • 微生物实验室:里面会有戴森员工收集来的灰尘样本箱,测试灰尘清楚效果的塑料大箱子,显微镜里,你还能看到灰尘中活着的尘螨。

  • 吸尘器灰尘拾取力实验室:研究在不同地板、地毯材质下,吸尘器拾取灰尘和碎屑的效率。我们还在物料储物柜里看到了中国的恰恰香瓜子和茶叶。

  • 放了 5 台巨型 3D 打印机实验室,用来快速制作原型。

  • 气旋污垢分离系统实验室:用来测试不同环境情况下,对吸力大小的影响。

从马姆斯伯里、新加坡,再到上海

Tim Wordie 在这些实验室快速做出来原型,会被送到马来西亚——戴森的亚洲生产线,驻扎在当地的工程师再结合成本、材质、耐久度,不同市场的特点,最后找到折衷的方案,投入生产。 「我还没去过上海出差,」Tim Wordie 说,身边已经有不少同事去出差,专门去了解当地市场。 确定的是,未来 Tim 和他的同事们会有更多机会来亚洲。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3张图片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4张图片

2019 年,戴森把总部搬到了新加坡。研发设计在英国,按照不同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到新加坡、上海,再在亚洲进行生产落地,离亚洲消费者更近了。 2012 年 11 月才进入中国市场,戴森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2014、2015 年连续两年业务规模扩大了三倍以上,2016 年营收增幅达到了 222%,戴森中国的员工人数也增加了两倍,还成立了上海科技实验室。

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_第15张图片

目前,中国已经是戴森在全球第三大市场,高端定位让戴森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赢得增长。2018 年全球营业额增长 28% 达 44 亿英镑,利润增长 33% 达 11 亿英镑,技术投资与全球需求不断攀升,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来自亚洲。对于中国中产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买戴森的吸尘器、吹风机,成了有生活品味的象征。
而戴森,也针对中国市场做了不少本地化延展——例如在国内,很多用户使用吸尘器不只是吸地板,还用来给床褥除尘螨相关过敏原和微尘,电动床褥吸头也是专门匹配用于这个功能的吸头。 自 1970 年代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农舍里做出 5127 原型机以来,已经过去半个世纪。 人类的科技发展也天翻地覆,个人电脑、万维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还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 马姆斯伯里还在扩建。 目前,戴森公司在新技术中已投入 25 亿英镑,其中包括投入 2.5 亿英镑用于马姆斯伯里的研发中心和新加坡及上海科技实验室等扩建项目。 除了对研发的重磅投资,戴森不断扩大与大学共同展开研究计划,重视年轻专业领域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如电池、电机、视觉系统、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 与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的工程师背景一样,戴森这家公司无处不渗透着工程师文化的气息。 戴森位于上海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辆 Moulton 自行车,詹姆斯·戴森认为它是“改变了世界的发明”,希望启迪更多年轻的工程师。 其实戴森多年来坚持创新的科技也改变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在戴森英国园区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独一无二“戴森式”的发明家文化还在这逾六千名工程师中持续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广丨我们去戴森英国园区聊了聊创新、执着和工程师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