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频已在爱奇艺上线
点击上图可直接收看
手里必须握着实际的东西——船桨、马缰、粗绳,或者一把圆锹。
——劳伦斯
文/巴九灵
时令的冬季已经随着第一波寒潮不约而至,然而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寒冬却早已带着凛冽的大风呼啸而来。目睹众多企业萎靡不振,痛心焦虑之余,我们却也意外地发现,在一些最烂的行业里,有转型企业凌霜傲雪。
百货商店的奇迹
在电子商务的强力冲击之下,实体零售商面对其价格与种类的优势,毫无抵挡之力,兵败如山倒,几乎成为了最烂的行业。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个湖北人迎难而上,利用了三个红利:
“中国制造”红利:他跑到广东、浙江一带——那里生产着全世界最好的小商品——豪气地与800家外贸工厂签订大规模生产合同,采购量甚至上20万件。
闲散资金红利:20万件单品需要1000家店才能出售,开店成本大约在20亿。他没这么多钱,他带着这些优质优价的商品订单在全国招商。今年炒股有风险,买房有市无价,大部分闲钱没地方去,都投入进来,完成了千家连锁的众筹。
互联网红利:他引入大数据系统监控遍布全国的售卖,一般百货的商品流转时间是三个月,而他们可做到21天。也通过实体店,凝聚了600多万微信粉丝。
短短两年,一千两百多家店欣欣向荣。
自行车的逆袭
如今中国车满为患,但其实2015的汽车保有量为1.5亿,而自行车保有量竟达3.7亿。
尽管自行车市场比汽车市场大两倍多,但自行车行业却是满目疮痍:
前轮胎冲撞次数5万次这一合格标准30年不变,而国外早已提升为20万次;
手闸间距套用欧美标准,但中国人普遍手小,使用刹车不舒适且不安全;
中间商抢夺利润,一辆自行车渠道成本超过60%,各方利润异常微薄;
研发缺乏资金,各厂家闭门造车,与市场脱节。
……
不想,一个自行车迷,刚把前公司送去纳斯达克上市,回头就带几十个车迷朋友开起自行车公司,扎进这烂泥一般的行业。
他的团队坚持从细节入手,研发零件,甚至把公司的研发平台向全世界开放——只要有人能立足中国人的身型改造自行车零件,他们就愿意付钱。最终,85%的零件被改造或替换。
为了打压渠道成本,在产品还未进入市场前,他大胆地在互联网上开启盲购计划:花不同的金额可获得不同的优惠券和优先取车权利。于是他轻松卖掉了1.3万辆自行车。
个人出书的梦想
在传统图书印刷中,三审三校的编辑流程与几千册的首印要求,让个人出书变得长路漫漫。而电子书的大行其道也使得传统出版式微。
不过,“个人出书”的奇妙创意却在朋友圈里火了起来。用户只需关注它的公众号,上传照片就能快速制作相片书;或者授权抓取朋友圈内容,整理排版,便可获取一本独家定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日记。如果想获得实体版,一键点击,这本电纸书将马上被发送到印刷厂付印,并在48小时内送货上门。令人惊喜的是,它的价格竟然不到30块。
个人定制恰好满足消费者张扬个性的欲望,按需印刷也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公众号,神奇地让这家印刷厂起死回生了。
转型的四个秘诀
没有什么行业是真正坏得一无是处,只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你总能够撕开那个冬天的缺口。三个最烂行业的逆袭,非常好地诠释了以下四个转型成功的秘诀。
第一,坚持匠人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商品的极致体验,好商品是根本,是口碑传播的必要条件。
第二,重估一切价值,商业模式、消费者关系、流通方式、金融资本等都可以突破旧制,价值链的变化是产业改变的基础。
第三,迭代试错快跑,与时俱进,任何产品必须根据消费者的痛点实时修订。
第四,权力世代交替,大胆放权,让身在其中的80、90后去挑战转型,让中国的商业世界更加年轻。
穷则通,通则变,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出真正有效的尝试。转型之战,不要害怕摧毁,因为只有摧毁才有重建。勇敢地去做一个少数派。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身上,干掉这个时代。
▼点击下方视频,直接收看本期爱奇艺“吴晓波频道”,看吴老师用三个逆袭者的故事分析转型致胜的企业特点,解读应该如何渡过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寒冬。
...........................................................
本文版权归“吴晓波频道”所有
欢迎分享,如要转载
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
▼本期M周刊教你史上最简单好用的思维导图——5W1H图形法,让你面对工作中任何一件繁琐事务时,都能迅速形成最优逻辑,简单出手,高效搞定。点击下图,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