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记者 朱方舟】
-----------------------------
他率先将西方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中国,被称为“中国VC第一人”、“中国VC拓荒者”;他是马化腾、李彦宏创业时期的贵人,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神话。他就是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投资圈如此评价这位创投界“湘军”:“投资人”是人中之人,而熊晓鸽是“投资人”中的投资人。
他自己则常常以90后自称:“在你有90后心态的时候就要疯狂一把,敢想敢干。”
-----------------------------
从一群人中识别熊晓鸽很容易。他举止亲切温和,衣着朴素、不修边幅。在苏州东沙湖杯创业大赛上,他混杂在一群投资人中间,周边围满了一大群媒体人、创业者,大家问各式各样的问题,交换着名片。间隙不停有人走来跟他握手、寒暄,助手还不时插进来请示问题。熊晓鸽的时间、空间被分割成若干碎片。
熊晓鸽的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能挤出的专访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坐下来接受专访时,他依旧忙碌,不停与投资界同行打招呼问好。
熊晓鸽多年的媒体人经历,让记者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眼前的这位著名投资人就是一位熟悉的老编辑。
记者情结
熟悉投资界的人都知道,熊晓鸽有一段媒体经历。他读大学本科时就萌发了做记者的梦想,研究生读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做过新华社记者。在波士顿拿的硕士文凭和在海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媒体。他甚至因忙于《电子导报》事务而无暇撰写管理学博士论文。
至今,熊晓鸽的身上仍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记者味。熊晓鸽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是一名“记者”,“做记者和做投资挺像的,记者是寻找好的报道对象,投资人是寻找好的投资对象。记者要判断是否有报道价值,投资人需要判断是否有投资价值。”
在美国做记者的时候,熊晓鸽经常去硅谷采访,认识了很多投资圈的人,其中包括IDG董事长麦戈文,后来熊晓鸽称呼他为“老麦”。
在《电子导报》期间,熊晓鸽觉得应该去中国发展,于是写了个计划书交到英国总部,但没有被批准。
在他很失望的时候,老麦欢迎他加入IDG,帮助公司来中国发展。熊晓鸽跟老麦说,自己之前年薪4.2万美元,现在一分不多要,半年后再根据表现调整,唯一的要求是直接汇报,因为他痛恨大公司的官僚主义作风。老麦给了他5万美元。半年后主动问他对于薪水的期待,熊晓鸽开玩笑说怎么也得翻倍吧,老麦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些都是做记者带来的机会。”熊晓鸽如此说。
熊晓鸽把投资生涯看成是记者职业的延续,这种解释风趣并自成一说。在记者和投资人两个职业之间选择时,熊晓鸽说,“我的第一职业是记者,第二个职业是做投资,不管是记者还是投资人,对各个行业都有兴趣,激动人心的市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技术,很牛的创业者、很有意思的人,都想跟他合作。”
谈到这两种“记者”的不同,他说,你这种新闻记者在掌握情况做判断之后,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文章写出,传播出去,广而告之。而他这种“记者”,看到好东西后不能对外公开掌握的情况,只能偷偷摸摸地和合伙人分享,往往等到所投的项目有一定成绩之后才会对外界提起。
资料显示,IDG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出版公司。1980年,IDG进入中国后,和中方合资出版了《计算机世界》周刊,1998年跟美国赫斯特公司合作,进军时尚领域,出版《时尚伊人》、《时尚芭莎》、《时尚先生》等一系列刊物。“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因为IDG做媒体,所以对市场和行业人脉的关系比较清楚,对投资是很有帮助的。”熊晓鸽如此分析。
说来说去,从熊晓鸽的只言片语中,依然难以掩饰他对记者这个职业难以忘怀的情结。所以即便在从事投资后,他依然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影视、传媒、娱乐行业。“我今年做的很多投资都是跟文化、艺术息息相关。”他说。
多才多艺
投资人与艺术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投资人脚踩大地,丁是丁卯是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艺术家则天马行空,想象越瑰丽、离常识越远越好。
熊晓鸽对别人给他的“投资界大佬”等称谓不以为然,他反问记者,“什么叫投资家?做投资的就是做投资的,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职业,这顶高帽子不好。”相较而言,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工作者”或是“知识分子”。
熊晓鸽从小就有艺术天分,爱看电影、爱唱歌,而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投资上。他最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美国的传奇影业。此前国内热映的《盗梦空间》、《环太平洋》、《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巨制均是出自于传奇影业。
说起与传奇影业的机缘,他表示,投资这个公司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IDG准备把美国的一个杂志引进来,正好那天举办了一个活动,里昂纳多也出席了,内部就放了一段《盗梦空间》的样片。看完之后,他很震撼,“一般来讲一个电影你说没看懂或者说不好看,你就不再去看了。但是这个片子我虽然没看懂,还觉得挺好看,并且还想再去看,把它搞明白。”
《盗梦空间》的导演整整花了10年时间去开发这部片子,精益求精,精到极致,精到其他机构无法企及。传奇影业只做策划、剧本和融资,连发行都让有实力的发行商去做,他们的盈利模式独特、稳健。另外,传奇影业本身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艺术品。
“我当时投资的时候,他们连门口接待的人员加在一起才29人。这个项目商业模式好,对艺术精益求精,拍的都是大片,而且全球发行。这种公司、这样的团队,没有理由不投。”熊晓鸽回忆。
聊起了国产电影行业,熊晓鸽亦是了如指掌,“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很大,票房也很好。但是现在中国电影公司有点像互联网公司,只能在窝里练,走不出去,片子都是在国内卖。比如,国产的喜剧只能中国人看着笑,老外并不觉得好笑,而国外的一些片子,悲剧也好,喜剧也好,喜怒哀乐都跟着它走。”不过他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现象,未来国产电影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
为了国产片走向国际市场,熊晓鸽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努力。目前张艺谋导演的《长城》便是由传奇影业这一平台的国外编剧开发,也是前后花了很长时间。IDG资本、中影、乐视都参与了投资。此外,熊晓鸽在美国的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还有他的母校波士顿大学发起了“中国故事奖学金”,个人赞助美国学习电影编剧的学生来写中国的电影故事。未来也会投一些电影讲中国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去。
在国内,5年前他便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每年自掏腰包赞助国外学电影的学生来中国,跟中国学电影的同学一起合作,参加《看中国》、《看北京》项目,拍摄10至15分钟的短片。现在已经拍了200多部微电影。他想通过这样的合作推动国产电影国际化的程度。
除了投资很艺术,生活中的熊晓鸽也极具艺术天分。“我唱歌专业水平的。现在老自吹自擂,我是投资界唱得最好的。”说完他来个自嘲式的哈哈大笑。
记者随即提到正在喜马拉雅举办的卓福民、查理、徐小平、陆豪等六位创投名人的“色界”艺术展,希望下次他也参与其中。他莞尔一笑反问道,“你这不是要拆卓福民他们的台吗?我要是过去,他们该显得太业余了。”说完又自顾笑开。
事实上,熊晓鸽不仅男高音可媲美专业水准,在体育运动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喜欢打羽毛球,于是把打羽毛球也当成了一门专业,还特地拜了国家队的教练为师。
投资之道
说起IDG,不得不提到其擅长的TMT领域投资,以及百度、腾讯、搜狐、携程等一批明星公司。熊晓鸽和他的团队,在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找到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伴随了30多个互联网公司上市,他们中产生了上百个亿级富豪。
对制造下一个互联网巨头,熊晓鸽抱以强烈期待,“BAT是了不起的公司,在这三家公司中IDG资本投资了两个,也获得很大的回报。这个行业变化很快,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够独领风骚20年已经很了不起。”
在他的理解中,与上代BAT是PC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下一代的BAT是移动互联网产物。目前BAT的用户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和美国三大行业巨头苹果、Google、Facebook的国际市场相比,下一代BAT除了撑起国内市场,产品还能够走向全世界。此外,下一代BAT主要的投资出资应该是来源国内,并且在国内上市。毕竟国内的市盈率比国外的高很多。
为了汲取新鲜血液、扩大项目源,IDG资本全情投入到投资90后的阳光之旅。于去年成立了90后创业基金、校园创业比赛等,以种种手段主动地寻找更多的创业者。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所谓的主导技术” 。熊晓鸽认为,每一种主导技术大概有8至10年左右的周期,比较牛的投资会出现在这个时段,投资人要跟上这个节奏。过去,IDG投资马化腾、李彦宏等人就是抓住了这个节奏,现在瞄准的是90后。
他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泡在这群小朋友中间,跟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唱歌,一起聊天。IDG资本的每个90后主题活动,熊晓鸽几乎必然出席,而且十分活跃。
有人说90后不靠谱。熊晓鸽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中,90后有很多新的灵感,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迸发出一些新的东西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好就是90后的时代,他们会在这个领域做出名堂。“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Mark,他们这几个人创业的年龄正好就是现在的90后。”他向记者一一举例。
人不轻狂枉少年。熊晓鸽常常以90后自称,“在你有90后心态的时候就要疯狂一把,敢想敢干。”一个被圈内津津乐道的案例是:1995年熊晓鸽初赴英伦,发现酒店昂贵却上网困难,他郁闷之极,遂操起两个宾馆的垃圾桶并套上洗衣袋,气呼呼冲去了海德公园,在那里他跨上倒扣过来的垃圾桶,义正词严地发表了一篇抱怨英国互联网程度低的演讲。
这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却让熊晓鸽十分得意。“回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却一直在笑我。他告诉我,据最新研究报道,在海德公园做演讲的70%以上都有神经病。”回忆起这段任性故事,熊晓鸽又忍俊不禁哈哈大笑,“年轻的心,能跑千里马,能修万里船,只有抱负,没有包袱。”
然而,他对90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也提出忠告,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选择性变得很强,未来移动互联网还是内容为王,没人看的内容,就不会有流量,就不会有广告收入。有些当红的企业,至今还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这让他非常担心。说着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微信中的订阅信息,比如他订阅的一些财经资讯,关心的反腐消息,以及一些与切身相关的健康、科学信息等。
独到理念
作为中国创投行业的开山鼻祖,IDG资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是VC的同义词。在二十余年里,IDG资本成为中国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并聚齐了包括周全、过亿宏、章苏阳、林栋梁、杨飞、李建光在内的“黄金战队”。
颇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外资投资机构的“一人独大”局面,IDG资本还诞生了多位明星投资人,在2015年度《福布斯》最佳中国创业投资人的评选中,IDG资本在50个席位中占据了5个,居国内VC机构之首。在IDG资本,各个合伙人各有所长,真正体现合伙制基金公司的含义。
熊晓鸽自称自己是IDG资历最老的家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有“一票否决权”。“IDG资本现在有7位合伙人,遇到比较大的项目,我们7个人会一起投票表决,每人一票,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执行。”
他告诉记者,合伙制是西方成熟的投资方式,得到投资机构的公认,这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避免领导人刚愎自用,能有效规避风险。严格执行合伙人制度不走样,保证了IDG资本公平、稳定发展。“如果我一人说了算,有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特别好的收益,但我不是神,也有可能犯极其愚蠢的错误。IDG资本合伙人按照行业划分,各有专长,使公司体制更具竞争力。”
此外,IDG资本内部既有专门投早期的“90后基金”、VC基金、成长期的PE基金,也有各类产业基金、人民币基金。传奇影业就是由IDG的媒体基金和PE基金一起投资的,暴风科技则是由人民币基金投的。爱好体育运动的他依然使用了乒乓球队的比喻,“我们公司有打横拍的,有打直拍的,有快攻的,有防守的,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这样就能保证长盛不衰。”
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他则形象比喻称,创业者就像是坐在一条橡皮艇上玩漂流,如果你的方向是大海,你只要用力往前划就行,翻了船再爬上去,最终到达大海。但如果你最后只进了江河湖泊,我们一般不会投。尤其是当领域很小,创业者又很坚持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放弃,即便他做到了市场第一,我们也不会投,因为市场规模太小了。
其次,要看投的产品是否够创新,是否有想象力,是否容易被复制。有时候个人的兴趣可以帮你选出好的投资项目。另外,创业团队本身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也很重要。“对创业者最难的判断就是对他本人的判断,我希望他健康、学习能力强、能独立思考,并且认真听你说话,但又不是什么都听你的。”
熊晓鸽是“二八定律”的忠实信徒,“一个基金只要有20%的投资项目大获成功,就会带来80%以上的回报。但你只看到了20%,我们却还要面对那很可能失败的80%。我们在中国投资了近400家公司,成功的超过80家。投资人的价值在于永远在挑战二八定律。”他坦承自己始终会被挫败感袭击。
从工厂的钳工,到美国硅谷的记者,再到中国创投业的拓荒人,熊晓鸽一步步走向卓越,除了运气,更多的是独到的眼光、不懈的努力以及与时偕行的谦逊。访谈临末,他看着记者,目光诚恳,将这二十余年的感悟浓缩在一句话中,“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投资这个职业,可以学很多东西,还可以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同时给社会带来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我觉得挺开心的。”
------------------------------------------------
感谢关注,上海证券报为你每日发送最权威最具深度的财经新闻,欢迎订阅!(微信号:上海证券报)。如你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你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们。浏览更多财经资讯可登陆:http://www.cn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