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Q1财报的秘密:结构美学与价值重估

导读


Q1财报给我留下的最深感受,不在这里,而是一种关键业务板块的模式重塑、业务版图的结构美学,走出GMV幻影以及隐含在其中的价值重估。


阿里2017Q1财报数字确实好看,尤其营收与利润等多重数据。它似乎在向那个渲染自己庞大营收、已进500强却仍然亏损连连的京东发出威慑。


这确实值得夸耀。阿里确实象是全球互联网业的一台超级印钞机,丝毫不逊谷歌之类。


但Q1财报给我留下的最深感受,不在这里,而是一种关键业务板块的模式重塑、业务版图的结构美学,走出GMV幻影以及隐含在其中的价值重估。


这系列动向,既体现了阿里价值回归,也展示了它面向未来挑战的信心与策略。当然更有它隐晦的用意,那就是,这一切也要传递到资本市场尤其是投资人那里,影响股价与市值。系列动作确实都难脱离市值管理用意。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看不懂阿里的用意。让我来为诸君简明分析一下。


所谓模式重塑,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淘宝平台模式,二是整个集团的商业模式。


那么多业务单元,为何单提淘宝?在我看来,淘宝是阿里生态中枢。没有它,阿里就谈不上有什么生态,讲再多都是泪。


淘宝具有三教九流的特征,精致与粗糙,文明与原始,饱含着人间情怀。淘宝就是中国社会在互联网领域的最大投射,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也有着自身无法消除的局限。


过往一段,尤其2014年至今,淘宝遭遇诞生以来最大质疑。开放的平台有些难以彻底根除的问题,本是常见现象,但市场地位与上市公司身份决定了,放在它身上,根本无可回避。2015年,阿里开始密集改造淘宝,甚至不惜牺牲流量,向天猫倾斜,导致去年Q1淘宝GMV增幅非常尴尬。而品牌传播上,淘宝似乎也被阿里有意抑制。它确实需要过滤许多风险,虽然有些过于谨慎。


去年下半年,淘宝开始快速恢复元气,呈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它的垂直化动向、农村淘宝战略、选品策略以及C2B模式对中国智造的驱动,让人耳目一新。前不久淘宝在上海举行的造物节,称得上是一次改造后的集中展示。


进入2016年,淘宝开始强化媒体属性与社区功能,不断定义各种应用场景。淘宝头条的诞生,以及它嵌入平台的能力,开始发挥巨大的导流作用。淘宝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网红与达人世界。


Q1财报里,淘宝被定义为“社交商业平台”。虽然我并不认同“社交”,但它比“万能的淘宝”更清晰。淘宝触达线下能力很强,理论上除了2B模式,中国互联网业其他所有商业模式,都能在淘宝上找到。它象一只金鸡母。


可以这么说,Q1财报鲜明地确认了淘宝的商业模式价值,带有为整个阿里平台正名的意义。这是遭遇两年深度质疑后阿里重新拾回淘宝的自信,有利于提升投资人信心,澄清公众的认知。


至于整个集团的模式重塑,反而要比独立观察淘宝要容易些。简洁点说就是,阿里再度明确地超越了电商公司概念,这个巨大的开放平台,已经成为整个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公。你能觉察到阿里正在超越互联网概念,走向巨大的融合时代么?这里面可是涉及它对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新的认知,也涉及到它的商业模式。比如面向B端的基础设施、面向C端的社交商业平台、大文娱板块、金融板块,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前马云曾说“云端”,“云端”与所谓“云管端”这类的表述,仍视阿里为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过去一年,马云很少提这个表述。事实上,阿里早已落地现实,与诸多实体要素直接关联了。阿里用“商业”取代了“电商”,完成了一场重塑。


这显然有利于投资人对阿里的认知。过去,互联网与实体之间泾渭分明,诸多撕逼大战反映了复杂的博弈。时间到了2016年,阿里开始加速弥合矛盾,直接跳入一个更大的背景,打开一个更大的空间。它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信心。


第二个最深的感受,来自于Q1财报首度按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与娱乐、创新业务四大版块公布营收。


很多人没有看懂它的用意。它不但与上面提到的阿里整体商业模式重塑直接关联,还与阿里两年多来业务单元日益复杂带来的模式不清晰有关。


简单来说,2014年前后至今,阿里业务版图扩张迅猛,尤其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导致外界不但产生警惕,更是心生模糊。警惕在于,很多人认为主业未来会遭遇困顿,所以才会大动资本手段。模糊在于,阿里版图实在太复杂了,几乎无所不包,大概也是无所不能。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公司,阿里让人觉得失去了边界意识。


加上许多收购、投资的业务,许多处于亏损中,无形中,阿里就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双重疑虑。人们会问,阿里是否还有真正的成长空间?阿里到底想变成怎样的公司?它的面孔为什么这么越来越模糊?


如此焦虑之下,阿里就算如此赚钱,它的股价业不可能有什么更为耀眼的表现。因为,上面这些问题都代表着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因此,Q1从四大板块给出具体数据,就带有澄清商业模式、澄清一种未来愿景的动向。以刚刚独立不久的大文娱事业群来说,它其实是诸多业务的汇聚,堪称阿里内部最多元的板块,定义大文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核心平台,并且这个平台缺乏为诸多业务提供支撑服务的能力,大文娱就是一个过渡多元化的摊子。


大文娱定义出来,并且独立体现在Q1财报中,分明显示出阿里对于这一业务的自信。它确实很杂,目前处于整体亏损中,但它在这个大的范畴中,拥有相当的体量,并直接触达用户与服务,可以说,它对应着一个充满巨大想象力的估值空间。Q1财报这一重信号,既有利于大文娱自身的估值,也有利于公众与投资人看清阿里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演进,看到一种生态价值,一种稳健的策略,能够重梳投资信心。无论未来大文娱是否单独打包再IPO,我个人觉得它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娱领域的巨头。


当然,这一分析也适用于创新业务领域。


我再补充几句。如果你仔细分析Q1四大板块独立呈现动向,能充分体会到阿里业务版图里的一种结构美学。我真的相信,健康的业务模式,会具有一种平衡的美感。而且,真正的美,都是很简洁的。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与娱乐、创新业务四大业务板块在时间维度是一种递进关系,而在生态维度上则有强大的协同意识,随着时间演进,它们无法真正切割。


你真得表扬阿里,它非常善于将一种复杂的现象,复杂的商业,用简明的概念与逻辑表达出来,并落地运营。难怪创业者最喜欢挖角阿里的人,来充实自己的核心运营面。这绝不是偶然。


第三重最深的感受,也即走出GMV崇拜。这个话题我谈得很多。其实它也是流量幻影与流量崇拜。我要说,中国互联网业发展到第22个年头,流量虽然仍有巨大价值,但它正被更为精细、可分析、颗粒化的大数据运营取代。


流量经济IT时代的产物,大数据运营是DT时代的标志。


阿里财报说,未来不再披露单季GMV,只会公布年度数据,也有消除之前平台风险的用意。过度追求流量的阿里,不会是一个健康的阿里。它与莆田的博弈,实际上是流量时代的幻影破灭的结局。


此外,如果继续执着于GMV与流量,在面对京东时,它越来越难沾光。因为对手基数小,成长更快,阿里基数大,反而显得被追得很紧。它有必要隐晦消除这层压力。


至于走出GMV,强化营收与利润以及整个生态的价值,接下来几季是否还有成效,那要看阿里的运营是否会有更多集约效应。这家公司版图还是太大了,它既需要高度协同,又必须避免走入过度协同,抑制内部个体、小团队的创新精神。走出GMV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公司治理挑战。因此,可以这么说,它业事关资本市场的情绪与价值判断,一定会与股价、市值形成正向关联。


所以,我的第四重感受,也就是系列动作隐含的价值重估,再多说就显得有些累赘。但我还是需要补充几句,那就是,阿里尽管许多言论上超然于竞争,但它毕竟是一家公众化企业,一家上市公司。它虽然号称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但它的股价与市值,两年来被动多多,阿里许多动作似乎都隐含着拉升股价与市值的用意。


这无可厚非。但它需要平衡好愿景、价值观与短中期商业利益的关系。


无论如何,我要说,阿里这家公司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业演进的最高程度,它的许多动作都带有探索的价值。有的时候失去平衡,有的时候则充满美感。这一切依然无法脱离商业利益的观照。


我能预感到,这种动向背后,正持续酝酿着新的组织变革。阿里确实既是一家具有超强机会把握能力又有强烈危机感的企业。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逍遥子(张勇)上任CEO之初,就曾经在组织与创新、使命;再造两到三个平台,再造新阿里等方面有过清晰的路径与战略表述,几乎与Q1的动向完全一致。它涉及阿里的再造。3万多人的阿里,它的成长,如果不能走出过去的交易规模、人力堆砌的模式,走向内部结构调整、再造,通过激发创新驱动的阶段。我认为,它一定会遭遇IPO以来最大一次危机。这个阶段的阿里集团,已经身不由己地被时代召唤到前沿,必须承担起引领创新的责任,同时作为一家市场化的商业公司,它又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过度逾越商业的边界,并且必须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因此,Q1财报的信号,有商业模式重塑用意,它期望自身的模式更清晰,投资价值更突显;同时,它也对外展示出价值回归的用意,只是它没喊出“回归初心”而已。自然,阿里站在前沿的探索,依然给人一种激荡人心得力量。我对这家公司依然充满巨大的希望。只是越是目标明确的时候,就越容易出现巨大的波折,所以我还是给阿里人提个醒,兴奋之中,一些方面还是悠着点。


夸克点评。覆盖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创事记以及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客户端。TMT、财经、文学三栖明星王忽忽运营。在无数人鄙视情怀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无与伦比的情怀贩售者。QQ:2223843522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里Q1财报的秘密:结构美学与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