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

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

——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研究论坛体会


        在雷所和钟局的带领下,我们武义一行20人来到上海,参加了10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乡村社区治理背景下的家庭、社区、学校合作”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每一次参加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的时候,坐在台下听着各位代表的发言,都会心潮澎湃,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身为一名普通的乡村班主任,这样的论坛意义非凡。本次论坛主题聚焦“乡村社区治理与资源开发”、“乡村隔代教育与研学旅行”、“乡村教师发展与家校社合作”、“乡村学生发展与家校社合作”,无论哪一议题都是高度聚焦“合作”二字。围绕“乡村社区治理背景下的家庭、社区、学校合作”,20多位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径阐述了不一样的实践,但是无论是哪一实践,最终都是指向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区的多维发展。10月13日,我们武义“十、百、千”项目的班主任又聚在终身教育研究院,举行了一天的研修活动,由顾惠芬校长和余玲华主编分别为大家作了题为《班主任研究特色与成果的形成》以及《个案写作的思路与方法》,两天的研修学习,让我对李教授提出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五字箴言“做、听、说、读、写”有了重新认识。

        一、做:在真实场域中持续地做

        12日的现场汇报,有19位代表分享了不同主题的报告,无论是大学硕士、博士,还是一线校长、班主任,每一位代表的发言都是立足于真实的实践。如武义熟溪小学陈国栋校长的报告,以农民丰收节为节点,通过情感体验:一张贺卡表敬意,一张美景传喜悦;劳动教育:一次农活来实践,一次课程来学习;文化传承:一份小报庆丰收,一件旧物长见识;一次快闪赞中国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开发了农民丰收节的教育价值,探索了乡村教育的新思路、新形态、新价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发展战略,有着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顾惠芬校长以“循七十年丰收史诗,创城乡间学乐丰年”研学活动为例,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发现三个方面详细呈现了从乡村治理到城乡互学的新生态。上海临港实验中学董雪梅老师和武义县泉溪小学涂淑莉老师以浙沪两地“探寻古村落文化”研学旅行活动项目为例,实现了跨省、跨年段的多学共进,真正带领学生回到绿水青山的怀抱。武义熟溪小学蓝美琴老师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吃住在乡村,在乡村真实、主动参与了各种体验,如烧火包饺子、搭帐篷洗衣服、学种菜、了解并学习老人的奋斗史,促进了各主体对乡村生活、乡村环境、乡村人文与劳动的认识与理解。又如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康敏洁老师基于工作中隔代教育逐渐增多的现象,提出了“父辈为主,祖辈为辅”以提升隔代教育力为中心的家庭策略、构建“隔代家校”平台,以自主菜单选课和班主任送课入家庭的学校策略,建立社区“隔代家长校外实践基地”的社会策略,组建了全面的“隔代教育”家校合力大网,从而有效提升隔代教育力……任何一位代表的发言,都是立足于真实的做,有背景、有过程、有总结。

        作为班主任,我需要重新审视:我到底做了什么?怎么做?回顾这两年多来,我进行了班级小队建设、班级岗位建设、班级阅读、亲子共读、家校合作等工作,那么每一样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呢?这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如今,我们班学生已经四年级,回想回去,我觉得一二年级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快乐阅读,每天都会留出时间,每周都会想出不同的花样组织读书活动,成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班级开展的岗位工作,如今同学们已经养成习惯,基本上都能给做到在自己的岗位中自觉做好工作,每周都会盼望着岗位评价。又如从二年级开始,我每学期都会家长会,从当初每次都会有四五人缺席到四年级的45位学生家长全部准时参加,有些爸爸妈妈一齐参加,可以感受到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其实,我在班级里倡议的亲子共读,也是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生在长大,家长唯有自身树立学习的意识,保持与孩子同步成长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共读、分享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实现共同成长。

        以下分享几段本学期家长会后部分家长的感受:

优优妈妈:今天的感悟分亨最深的就是,叶老师给我们画的苹果树,爱的语言平时跟孩孑的沟通一下就你成了战争。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听,聆听真的非常重要,心与心的去交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妈妈是非常爱她的,今天也第一次看到优优上台当个小主持,非常淡定,非常棒看到从那天叶老师让她当的那刻起,非常认真的在练在写主持稿,在她身上看到那份担当与责任,我相信一定会越耒越好,自己真的要加快脚步成长,我的改变速度越快孩子的进步也会越快。加油!

陶陶妈妈:每次开完家长会,我都会明唔一些事情,老师和家长们的分享心得总是那么贴切实际,我也知道要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是反省自己,明白那么多,做到了多少?去做了多少?言传不如身教不只是说说而已,我觉得自己要努力的去做,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跟孩子融洽学习,共同进步!加油!

浩浩妈妈:家长会开完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触,让我重新想起了最近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这本书上的内容,书本一开始就讲了:“划清你和孩子的界线”作为家长我一直都在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打着“妈妈是为你好”的旗号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总是命令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内心想法,也很少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忽然想起了儿子以前常说的话“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呢,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是我自己,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是呀,孩子也是他自己,也有他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我也应该尊重他,多换位思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做一个有强盗逻辑的妈妈。

卿卿妈妈:今天家长会感触最深的是当叶老师问到“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里当任什么职务的家长请举手",当时第一反应是想把手举起来,因为我清楚记得梓卿有跟我说过,但是我居然怎么也想不起来她当时跟我说的是什么职务了。随即梓卿跑过来问我知不知道,我试着说是安全管理员,她失望的告诉我不是,她是宣传部的!然后回忆像流水般涌来,对!她跟我说过不止一次,不止一次跟我说她们宣传部怎么怎么了,有什么活动,她又要做什么!可是我怎么就记不住呢?记得最牢的总是她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是不是退步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沟通,只是因为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她想说的我们不想听,我们想听的她又不想说,所以我们选择性失忆,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话题越来越少,孩子也就被我们越推越远!所以我觉得关心孩子确实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带着探索的眼神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我们返老还童一次,想想10岁那年的我们是不是也是个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有种关心叫爸爸妈妈觉得我应该怎么样!

每一次家长会,都会带给家长不同的思考。但是,班主任工作繁忙,压力大,学校各项任务繁杂,做什么?如何做?我想,我需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兴趣点在哪?关注点在哪?我遇到了哪些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立足于真实的工作场域,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持续地做好想做要做的事情。班主任的日常班级工作,蕴含着无限的资源,挖掘现有的,做能够做的,坚持做好哪怕一件事就是很有价值的。当然,所有的“做”都应是以学生为立场的,为了实现不同“人”的发展,正所谓“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二、听:在多元视角下有思考地听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五字箴言中,我对“听”一直关注很少,也没有细细想过,到底要听什么,每一次,李教授和雷所都提醒我们要学会抓关键词。听是一门大学问,同样的论坛,每一个人听到的重点、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着微信群里,老师们分享的一篇篇读后感,每一个人都写得不一样,这说明大家听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共鸣点也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听到有价值的东西,那就需要有思考地听。凡事,多想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然后思考“可以给我提供怎样的借鉴?我可以怎么做?”如听完康敏洁老师的隔代教育合力的策略很值得我借鉴,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很有必要加强班主任与祖辈的沟通,尤其是班主任送课进家庭,对老人进行一对一沟通非常实用与有效。当然,我觉得这样的沟通除了家访,同样可以通过电话、到校面谈等途径实现。如听完余玲华主编的个案研究分享,我发现我身边处处都有案例,要学会教育观察,学会教育记录,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蹲下来,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聆听学生的真实发声。

        三、说:在提炼总结中有价值地说

        “我们要说什么?怎么说?”听完许滢同学的发言、程豪同学的书评和王元同学的报告,我真的很震撼,他们看着还那么小,那么年轻,但是滔滔不绝,有深度、有广度,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在这些出色的说的背后可以感受到硕士生、博士生的高水平素养。这种说是建立在广泛地学习之上的。想起第一次在全国乡村班主任工作论坛上的发言经历,历历在目。从接到发言任务时起,期待与激动中夹杂着更多的紧张与慌乱,为了10分钟的发言,足足准备了半个多月,效率低下。这一次,我因为自己的失误没能投稿成功,当我发现自己犯下的低级错误时,马上与吴陈兵博士、与李教授联系,李教授建议我可以争取自由发言。于是,我一鼓作气,2小时之内就根据论文做好了发言PPT。12号的论坛自由发言阶段,我勇敢地走上讲台,有过紧张,但是相比前两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说”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顾校长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有很高专业素养的研究者,她的每一次发言都是精准、到位、完整,而对于如此高难度的说以及研究资料的整理,顾校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水平令人佩服。

        班主任不乏说的机会,跟家长说、学生说、同事说、领导说等,这一次会议让我再次重新审视如何说:我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说才清楚?哪些话一定要说?哪些话可以省略,是废话?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好每一次说的机会。

        四、读:在专业书籍中有深度地读

        “做、听、说、写”的一切前提与基础都是读,读然后知不足,读然后指导实践。12日的论坛汇报中,每一位发言者的研究都有理论支撑。顾校长的报告《班主任研究特色与成果的形成》中,她与我们分享了“幸福作业”,从一个班级到整个年级再到全校到街道,从一个项目衍生出更多的项目,这背后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新基础教育”研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学习化社会;许滢同学代表刘海霞老师的发言以“七彩假期”项目为例,立足乡村社会化背景,总结提炼“三社联动”参与欠发达农村地区社区治理的具体路径。有了这样的大背景、大局观,实践一下变得更有高度、更有价值。那么如何练就这样的本领?读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每一次研修活动,雷所都会再三强调专业阅读的重要性,每次都会推荐不同的书目,那么就坚持每日读,读专业的书,有思考的读。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明确的目标、真情投入、学会专业的判断、努力开展创造性实践,有意识地刻意练习一定可以带来突破。

        五、写: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写

        “写”一直以来被我视为最难的环节,这次论坛以后再次让我重新反思对“写”的偏见,余玲华老师的讲座从“一次幼儿园的观察”说起,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其中有余编辑担任高中语文老师时的工作经历与观察发现,有一线老师记录的真实的案例,“写”真的不难,难的是不去写、不去记录与思考。余编辑分享的个案研究法、教育叙事等就是一种容易操作的写作思路,我可以对班级个人,也可以对个别团体或整个班级做个案研究。所有的写都可以从日常的观察记录入手。余编辑送给我们的教育启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蹲下来说话,教师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对话关系;循循善诱,让孩子把表象背后的想法表达出来;学会倾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成长。教师不同的育人理念,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班主任每天与儿童打教导,这样的工作真的太有意思太有难度太复杂又太有意义了。今年上学期一直到暑假,我们几位乡村班主任在白芸教授的指导下尝试对自己从教以来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总结反思,写成了2万字的教育叙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从完全陌生到有点知晓再到完成写作,对自己又是一次挑战与突破,很多事情,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到底行不行。正如许滢同学在论坛体会中写的“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有了做与知,写一定可以顺其自然发生。

        最后,引用余编辑分享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做、听、说、读、写”便是乡村班主任乡村班主任的行动指南,有思考地工作、有目的的工作、有计划的工作,在真情投入中共同成就彼此的美好!

86.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86.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86.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86.对“做、听、说、读、写”的重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