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已投入200余万元支持濮阳戚城考古研究工作

       

国家文物局已投入200余万元支持濮阳戚城考古研究工作_第1张图片
戚城遗址发掘现场
国家文物局已投入200余万元支持濮阳戚城考古研究工作_第2张图片
戚城遗址发掘现场

      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华龙区古城路与京开大道交汇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典型的古今叠压城。国家文物局自自2014年以来在戚城遗址共计投入200余万元,支持戚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

      目前,在戚城公园外围发现了面积约90万平方米的东周时代外城。厘清了戚城城防体系共分五个发展阶段:

        龙山时代早期,环壕出现;

        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出现;

      东周时期,三重城防并用,是一座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

        汉代时期,戚城原有部分城防被延续使用;

        北宋时期,戚城被短暂利用,在“澶渊之盟”中可能发挥过历史作用。

        文献记载,舜帝在濮阳一带“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就时于负夏”。濮阳戚城龙山晚期的城址,时代与上古五帝时代的舜帝接近,濮阳又属舜帝的活动范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王巍先生就认为戚城龙山城可能是一座与舜帝相关的城邑。这为濮阳打造舜帝故里的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支撑。

      一、遗址的布局

      新发现的东周时代外城北至子路墓祠北围墙,东至京开大道西侧边缘处,南达石化路南,戚城村北东西向水泥路,西至温馨园小区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之间戚城遗址东周外城复原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00余米,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城墙分主墙体和内护坡两部分,采用版筑、夯筑、堆筑三种筑法。城墙基宽(含基础护坡部分)约38.7米,残高约4.7米。戚城东周时代内城及龙山城(二者大体重合)之内,东部、东北地势较高。

      在戚城东周时代内城及龙山城(二者大体重合)之内,发现有道路遗迹。道路自内城东墙北段缺口处,向西至城内中部,折转向南,直达南墙缺口处,呈反“7”字形,可能为城内的干道。在反“7”字形道路的拐角内,发现有夯土墙与围沟组成的东周城防设施,或为东周时期最内的一道城防。夯土基址主要集中城内东北部。在东周城防的东南部亦有少量的夯土基址,时代较晚。

      在城内东部,围绕地势较高区域,有环壕分布。该环壕时代可能早于龙山城址时代;在城内西南部,亦有环壕分布。该环壕时代可能偏晚。

      在城内中部偏西,即南北向干道西侧,发现有小型墓葬区。该墓葬区为夫妻异穴并葬墓。

        城内西北、东北、东南有较大灰坑分布。东南有众多的小灰坑集中分布。这种现象可能与城址修建有关。

      在东周时代内城与外城东墙之间,发现两座夯土台,可能为东周时期的会盟台遗址。其中西台早于东台。

        此外,在龙山城墙东墙、西墙中部外侧,发现有对称分布的疑似马面遗迹。

      二、遗址的城防体系

      龙山早期,戚城遗址为一处环壕聚落。该环壕位于龙山城内东部,地势最高的地方。2008年对戚城龙山城东城墙南段进行解剖的时候,在探沟2008PHQTG1内曾经解剖到该环壕。从层位上看,该环壕叠压在龙山城墙之下。

      龙山晚期,修筑城墙,城址出现。该城址平面城圆角近方形,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390多米,方向20°,面积约17万平方米(含城墙占压)。城外有护城壕沟。这座龙山城址是濮阳地区首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的龙山时代城址。它时代明确,结构清楚,建造有序,筑法考究。依据文献记载,濮阳地区是上古五帝时代舜帝的活动范围,而这座龙山城址的时代又与舜帝的时代相对应,这应该是与舜帝相关的一座城邑。

      东周时期,如前文所述,东周时期,戚城遗址具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防。其中外城复原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00余米,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内城与龙山时代城址大体重合,略有错位。东周时期,戚邑位于黄河东岸,是水路要塞。清顾栋高《大事表》中所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此外,文献记载,公元前629年卫迁濮阳帝丘以后,与诸侯会盟达14次之多,其中七次盟于戚。卫东周时期,如前文所述,东周时期,戚城遗址具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防。其中外城复原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00余米,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内城与龙山时代城址大体重合,略有错位。东周时期,戚邑位于黄河东岸,是水路要塞。清顾栋高《大事表》中所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此外,文献记载,公元前629年卫迁濮阳帝丘以后,与诸侯会盟达14次之多,其中七次盟于戚。卫灵公、卫庄公时期,卫国内部发生父子争位的重大历史事件。卫庄公在戚邑孔悝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加之考古发现的三重城防并用现象,充分说了东周时期的戚邑非同一般,是一座具有都邑性质的城邑。

      汉代时期,考古发现原东周时代外城城墙顶部被汉代墓葬打破,说明原东周时代外城已废弃;原东周时代宫城南部壕沟被汉代基址叠压,说明原东周时代宫城也已废弃;原东周内城被修补利用。

      北宋时期,在汉代城墙的基础上,戚城城墙(原东周内城)再次被修补利用。在汉代之后,宋代之前,很可能戚城东墙南段及南城墙遭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在北宋时期对东城墙南段及南城墙进行了大力度的修补。城址南墙缺口(南门)处有多条宋代道路进出。考虑到北宋时期,濮阳一带曾发生过有名的“澶渊之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城遗址南距澶州城较近。当时的“戚城”不排除是澶州城前方的一个“桥头堡”的可能性。这对于研究宋辽、宋金对峙时期的军事斗争的态势,乃至整个宋辽、宋金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家文物局已投入200余万元支持濮阳戚城考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