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I博客作业06

C语言I博客作业06

问题 表格
这个作业属于那个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II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swxy/CST2019-4/homework/9888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掌握分支结构,学习C语言运用
这个作业在那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分支结构运用,if-else,for语句使用
参考文献 PTA,C语言程序设计,Dev-C++

一,本周作业

PTA作业

1.1高考成绩

  • 题目内容及描述:
    高考结束不久,各校的入取分数线也出来了,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720,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650,工业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600,文理学院(Shaoxing University)550,文理学院元培学院(Shaoxing University Yuanpei College)500,绍兴职业技术学院(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400,张三的分数为n,请问张三能去哪个大学? 如果分数低于400,则回家种地(to be a farmer)。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自己能去哪个学校,求身为程序员的你帮帮他们

    1.1.1数据

  • 数据表达 :本题用了score代替成绩
  • 数据处理:使用了分支结构-if-else

    1.1.2实验代码截图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1张图片

    1.1.3造测试数据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说明
    300 to be a farmer) 分数低于400
    730 Peking University 分数高于720
    535 Shaoxing University Yuanpei College 分数低于600,高于550

    1.1.4PTA提交说明及说明

  • 提交列表说明: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2张图片
  • 编译错误:少打了一个分号

    1.2统计学生平均成绩与及格人数

  • 题目内容及描述:
    本题要求编写程序,计算学生们的平均成绩,并统计及格(成绩不低于60分)的人数。题目保证输入与输出均在整型范围内

    1.2.1数据处理

  • 数据表达:本题使用 n, b, a, count , i作为整型变量,其类型都是整型
  • 数据处理:使用了分支结构-if-else

    1.2.2实验代码截图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3张图片

    1.2.3造测试数据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说明
    88,68,59,70,92 average=75.4,count=4 这组学生平均分为75.4,及格人数4人
    100,50,66,78,45 average=67.8,count=3 这组学生平均分为67.8,及格人数3人

    1.2.4PTA提交说明及说明

  • 提交列表说明: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4张图片
  • 编译错误:大括号忘记打了,分号有几个地方没有打

    二、代码互评

    同学代码: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5张图片

    我的代码: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6张图片

  • 相比之下我的代码就显得很繁琐这位同学比我的好多了
  • 总体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用了if-else分支语句

    三、学习总结

    3.1学习进度条

    周/日期 这周所花的时间 代码行 学到的知识点简介 目前比较迷茫的问题
    第一周 6天 25行 基本的编程题 头文件的设定
    第二周 7天 22行 Markdown语法及华氏度与摄氏度的转换 Markdown语法使用
    第三周 4天 93行 if-else语句使 函数的编程
    第四周 5天 86行 使用for语句循环 循环体与循环表达式
    第五周 3天 81行 定义函数于调用函数 函数的调用
    第六周 6天 150行 if-else,for语句运用 有关格式和计算表达式

    3.2累计代码行和博客字数

    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7张图片

    3.3学习内容总结和感悟

  • 3.3.1学习内容总结
    在这周的学习中,学习——分支结构,更进一步的理解if-else语法的运用
  • 思维导图如下:C语言I博客作业06_第8张图片

    3.3.2学习体会

  • 现在还不是很熟悉C语言的使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控
  • 现在对敲代码这件事情有一点兴趣了,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
  • 本周学习了if-else的嵌套结构,做了if-else语句的延伸

你可能感兴趣的:(C语言I博客作业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