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

《村庄》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_第1张图片

文|香油女王玲子

《村庄》的作者胡干,原名韩卫东,1960年代生于华北大运河边,幼年贫寒,19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某大学。后辞去教职,加入外企,为公司高管。几年后,从外企离职,创业至今,成为企业家,任职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

《村庄》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乡土小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豆瓣评分9.2分,分上下两集,共49章,1196页,全书一百万字。讲述的是自清末民初到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年,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经常开口子的大运河边一个“狗蛋”大点儿的小村子里,一群原本靠天吃饭,安分守已的农民,因为大半生在京城奔波的“相爷”返乡拉开序幕,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的生活,命运与外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时过境迁,这些联系也很快烟消云散,村庄里的人们重又回到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过着蝼蚁般的生活,年复一年。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从封面到内容。

封面上树林之畔,依河之岸的几座简简单单的房屋或稀疏或紧密地靠在一起,路和河蜿蜒而过。自古有水就有人,有人就有家,有人家就有家长里短。

小说没有主要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是角儿,没有主线故事,连成一片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口口冒着热气的锅,一锅煮熟了,一锅又煮上了。

小说写的韩家村不大,但人物众多,一片外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除了“相爷”“桂爷”的外号由名字而来,其余的外号或是与他们人物相符,或是继承祖辈传下来的外号。“相爷““桂爷”“瘸国梁”“享奶奶”“丁卯儿”“胎里坏”“瞎炮仗”“瞎补丁”“老片汤儿”“咸菜回”“大喇叭”“外甥”......这人物如泥土里长出来的。

到处是说话声,叽叽喳喳,此起彼伏,如蛙声一片,好不热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从“相爷”回到故乡,一个个人物以探望“相爷”为名,陆续登场,引出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所谓探望不过是乡亲邻里之间的相互串门。

一群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的农民,在历史的大潮里摸爬滚打,又烟消云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北方农村的缩影。

故事没有固定的主角,从一个人身上随意切换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个场景换到另一个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像浪潮一样,一浪接一浪,有无奈、有凄苦、有思量。《村庄》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以及农民的思想。

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及人物对话,丝毫不让人显得枯燥乏味,反而通过这些环境、人物、及对话的描写,把我们带入书中的韩家村。用“相爷”回乡这个引子,把韩家村的老少爷们以及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来。

书中的相爷“”出走半生,老觉得哪儿都不像自个儿的家,睡在哪儿都不踏实,一做梦就是韩家村的大湾,要么就是一片一片的树行子。最后因为某种政治因素,上边送他回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相爷”年轻能呼风换雨的时候没能下决心回乡,如今日子已经走了下坡路,加上自己已年迈,别无他法,带着回乡的动心和无奈,重返那片土地,从这里出生,也从这里归于尘土。

《村庄》年复一年,由盛到衰,随着“相爷”的死亡,故事也结局了。故事虽已结束,恩怨冲突也随着一些人的死去而销声匿迹,但生活还要继续,农民仍旧以土地为生。

胡干的文笔过硬,书中的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紧密,每一个人都讲符合他们身份的话,做符合他们身份的事,他们虽不完美,却是那么真实。在这个历史潮流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挟裹着,奋勇向前,喜悦和悲伤交织在一起。喜怒哀乐,身不由己。

热闹终归于平静,所有的一切宛如一江春水,自然流淌。故事看上去乡土,却立意高远。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乡土风情,让我们了解到那一代人是怎样以土地为生。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他们过过的日子,通过阅读本书,把我们带到那个时代里面去,犹如那个年代的一份子,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纠着一颗心。

原创第506篇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41天。

我是香油女王玲子,正在参加无戒第三期90天训练营,日更第1天,愿与你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庄》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