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

《中国机长》已经是第5天单日票房逆袭了。


赢在了更真实。
对过程还原苦口婆心,宛如民航安全教育宣传片。

实在是命悬空中,必须专业、必须谨慎、才能维系生命线。
其中一个细节许多人应该还记得。

在危急时刻,杜江扮演的第二机长对着控制中心连呼:

Mayday! Mayday!
Mayday!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张图片


啥意思?


今天说的这套片,更真实,更惨烈。
也更值得我们留心:



《空中浩劫》

Mayday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2张图片


一部 空难复盘 纪录片。


Cineflix公司制作,2003年9月在加拿大国家地理频道首播,后在144个国家,以26种语言播出。


到现如今,已播到第19季,季季9分+。
哪怕再好评如潮。
这也绝对是一部航空公司打死也不会放上点播库的片子。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3张图片 Mayday


关于空难,通常都有一个神秘的开头。
1994年7月2日,天气晴朗。全美航空一架飞往北卡罗来纳州的飞机正准备例行降落。 突然,天色异常变得昏暗,一股神秘的力量将飞机往下拉,眼见着离地越来越靠近。


但结果,鲜有好消息。


更多的是,这种再看依然心惊的事故现场。



然后呢?为什么失事?如何善后?


这些问题的答案消失在新闻背后。


Sir不希望它们被消失。


《空中浩劫》可能就是普通人能看到的,对那些“不应该出现”的热搜最完整、最负责的解答。


片名就是警醒。
“Mayday”

如果你刚好是机场工作人员,肯定会被这个词惊出一身冷汗。


它几乎是《空中浩劫》每集正片的触发词。


“Mayday”,国际通用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信号,原出自法语发音。


意为“救我”,求救时必连唤三声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4张图片


机组人员一旦发出此信号,就说明飞行出现问题。


此时,空难的阴影似乎就掠过机身了。


即便是看了电影,观众也未必能直观地了解,空难意味着什么?


是摔得焦黑、摔得稀碎(甚至不见)的残骸。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5张图片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6张图片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7张图片


是一沓沓尸体摞成的数字。


今年3月,一架埃塞俄比亚航空在起飞6分钟后失踪,后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被发现残骸。


机上149名旅客(其中8名为中国籍),8名机组人员,无人生还。


已经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发生15起民用航空客机失事至死事件,累计556人丧生。


哪怕是小到万分之一的几率,对于亡者的亲属,参与救援的亲历者而言,就是百分百的可怖。


要么0%,要么100%。


一旦发生,指向的就是比悲伤还要残忍的绝望。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8张图片 碎珍珠


《空中浩劫》就是这样,以“绝望”为素材,讲述了几十年来世界重大航空事故。


通过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依据驾驶舱通话记录和目击者/事故调查员证词,通过飞行模拟和真人扮演的方式,重建、还原空难发生的整个过程。


每点开一集,不知道事情会在什么时候突然恶化,自己会在哪个时候突然紧张。


空难能逃生吗?


萨利机长迫降海面,川航机长高空失压成功返航迫降,加拿大航空无油滑翔安全降落……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9张图片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0张图片


无人遇难的奇迹之所以令人振奋,就是因为这些例子。


太太太少。
部分空难发生,指向的都是一个结局。


而空难最恐怖之处就在于, 无理可循


当你坐上飞机,穿梭于云层中,不知道飞行里哪一步出了小纰漏,不自觉间,就被送入死神怀抱。


17年前的7月1日晚,有一架前往西班牙的航班正待起飞,这里头的大部分乘客,都来自夏令营小天才班。


剩下都是散客。
有俩比天才班平均年纪都小的小孩, 其中的小女孩圆圆肉脸,可爱得很。


坐在座椅上,她摸着脖子里跟老妈同款但小一号的珍珠项链,一脸期待。


终于要跟老是不着家的老爸见面了。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1张图片


天才班的同学也一脸兴奋。


他们原本要坐的那架航班在2天前,因为旅行社带错路,全体误机。


能装得下所有人,目的地又合适的飞机,只有这趟了。


十多分钟后,他们的家人宁愿这次继续误机。


当晚近11点,飞机终于起飞,离开莫斯科。


不一会,这架飞机的信号就切到了瑞士天导航管中心。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2张图片

△ 暂称他为莫斯科机长吧


航管中心其实跟陆地上的交通台有点像,负责各自领空的交通安全,疏导不同飞行层的飞机位置,确保空中航线畅通。


这时候瑞士接线的,是工龄8年的彼得·尼尔森。


他今天上夜班。


本来还有个正职同事跟他一起,因为当晚飞机不多,就翘班打盹去了。


值班室里,只剩尼尔森和一实习生盯着2台雷达显示屏。


莫斯科机长问候声消失不久,一架刚从意大利起飞的客机也进入尼尔森管辖空域(暂且称他为意大利机长)。


并发来请求,为了省油(高层空气更稀薄,空气阻力更少),他们想爬升到距地一万一千公尺的360空层。


尼尔森允许了。


同一空层里,还有莫斯科出发的那趟飞机。


彼时,他们相聚太远,一切安好。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3张图片


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他感慨今晚事情不多时,来了第三架飞机请求协助降落。


可降落地点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但那边电话又总打不通,尼尔森只好打电话安抚第三架飞机的机长。


三架客机,两台雷达显示屏,尼尔森有点手忙脚乱。


刚回复完降落飞机的呼叫,尼尔森忙转向另一边的雷达显示屏发现,360空层的俩飞机距离越来越近。


于是,他下达了一次死亡呼叫。


他对莫斯科机长说,下降



接着他放下耳机,滑到另一边处理第三台飞机去了。


就在耳机被摘下的瞬间,那一头传来莫斯科机长的吼叫:可TCAS要我们爬升。


TCAS,是每架民航机上都装有的航情警告避撞系统。


它能判断是否有飞机在碰撞航线上,如果有,它会发出警告,并作出防撞指令。


彼时,TCAS向两台飞机做出了相反的指令:它要求莫斯科机长爬升,意大利机长下降。


还有一个更致命的情况。
尼尔森忘了一个小插曲。
大约一小时前,曾有两个技术师傅进来交代,他们一会要维修主雷达,所以雷达显示屏运作会变慢


这也意味着,雷达显示的飞机位置并非实时


等终于把第三台飞机的管理权交出,回到另一个显示屏时,他崩溃了。


两架飞机航线交汇。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4张图片


这意味着,他此刻的命令,不管是对是错,飞机都会有擦撞。


而他根据延时位置做出的与防撞系统相反的指令,恰恰让两架飞机越来越近。


终于,两架飞机高速插身而过。


意大利机尾将莫斯科机身拦腰切断,在空中挣扎2分钟后坠机。


莫斯科机解体爆炸,机头失去控制。



当晚,瑞士部分地区的居民听见空中传来几声巨响,一片巨大红光闪后,有碎物落地声。


第二天出门才看见,到处都是尸块和飞机残骸。


事故家属里,第一个到现场的,是个中年男人。


坚持要去残骸坠落地寻找的他,不一会,就对着草边一串散落的珍珠项链泣不成声。


他找到了小女儿的项链,却再也找不回一个完整的家。



如果航管中心的尼尔森能及时调整航线,如果机长们能及时告知TCAS系统的指令,如果另一个同事能不翘班,如果他们能及时发现雷达延缓……


每一个“如果”假如都能发生,那串珍珠项链就不会碎。


可我们永远不知道会是哪一个小问题,让这架在万里高空客机上的人,陷入高速坠落、突然缺氧、甚至被强气流吸出舱外的危险。


可能,是飞机定期检修时,维修工人缩短了一半时间来润滑一颗螺母


导致之后的某次飞行中,它控制的一个起重螺杆无法转动,飞机尾部的安定面被卡死。


使得飞机没法上升下落,最终失控,坠入大海。


△ 2000年1月31日,阿拉斯加航空261号班机坠机模拟画面


可能,是起飞前一次计算错误,让机长错估了飞机的载重上限。


以至于起飞后,飞机因过重尾部下掉,落入机场坠毁,全机人全部遇难。


也可能,是起飞前机组航前检查人员一个不小心,忘了拔去起落架的开关,导致飞机降落时机头撞击地面,解体。


两组数据:
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民航平均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为0.4人,是普通交通方式事故死亡人数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是比火车更为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它绝少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1/300w


再小的概率,遇上那枚螺母、那个小开关、那道计算题,都可能摧毁普通人的侥幸。


我们看到骇人听闻的空难新闻 心里还想着谢天谢地,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幸运之神很眷顾我们



△ 空难遇害者家属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5张图片 更龟毛


看《空中浩劫》这样的片子,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它展现了人类想象力无法绘就的事故现场。
撞海面解体成碎片,高空掀顶,两机相撞爆炸……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6张图片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7张图片
△ 最后一张为42年前的3月27日,2架巨无霸客机一起一落在特内费里机场相撞,造成583人死亡,这是911前,伤亡人数最高的空难


它比任何一部崇尚速度、场面的大片都要极致和可怕。
因为飞机里坐着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那么,该片的目的仅仅是展示惨烈,痛虐观众吗?


就像每一次飞机失事之后,除了哀悼,我们真的不可能做哪怕一点点的努力去改进,优化吗?


并不是。


除了纪录片,《空中浩劫》还隶属另一片种,文献剧


它几乎是一部人类空难资料史,除去真人演绎部分,该剧对于空难过程、原因抽丝剥茧,一小块碎片都不放过。


《空中浩劫》中所分析的那次相撞事件(在此前已经有类似事故发生),让负责制定民航机规范的ICAO意识到,需要规范防撞系统TCAS的操作——
在航行过程中,应当首先遵守TCAS发出的指令。


面对生命安全,就得有变态的龟毛精神。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八个字就充分说明了,一个细节的着力点上就能引发灾难性的全面崩盘。


在某种程度上,反观《中国机长》的展现,也难怪还有现实中的机组人员“并不满意”,提出质疑,


再严谨一些,再严谨一些。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8张图片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19张图片

△ 后被电影官博解释这张剧照并非电影画面,而是开拍前工作照


这不是否认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这些专业人士内心的“底线”。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除了盼着它别再有后续,还能做什么?


在我们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100%正确,把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认真配合安检,不被允许携带的物品不侥幸带出门;


2,飞机失事原因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100%的安全位置,但无论坐哪,留意飞机的每一处安全出口;
3,按要求系好安全带,它能将你固定在位置上;
4,能直飞就直飞,减少换乘;


5,不要随意更换位置;
6,每一次起飞前的安全知识演示都要记清楚,比如抱头防冲击、氧气罩的使用方法;
7,氧气罩掉下来要用力拉扯才能吸到氧气,每人只有10-15分钟的容量;


8,当要进行水上迫降,穿好救生衣后,不要先行吹涨救生衣,否则飞机入水吹涨的救生衣会把你顶到机舱顶而无法游出去;
9,最好乘坐白天的航班;
10,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取消航班,不要抱怨,因为一次延误好过一次灾难;
11,不论是乘客还是机组人员,做好每一件你需要做的事。


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花费3年时间,环球旅行。


19世纪,一个法国人用火车创造了环球旅行的新纪录,43天


飞机出现后,经过4次空中加油仅用94个小时,近4天时间就能绕地球一周。
超音速飞机出现后,1979年一英国人环球一周只用了14个小时零6分钟,不到1天


《空难浩劫》后,Sir不想为1天环绕世界的便捷迅速欢呼。
我只愿每一次起飞,都能安然落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感谢ACI中文字幕组每一季的字幕提供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_第2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季季9分,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