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读《七十二堂写作课》

第24、25、26讲,人称的立脚点。

作者可有三种立脚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第一人称为立脚点的文章,作者是从“我”出发的,作者处处把自己露出在文章里。如《壶口瀑布》,处处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适用的文体:日记,自叙传等写自己情形的文章,小说为了描写深切,作者常用第一人称。如鲁迅的《孔乙己》,用鲁镇酒店的小伙计“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的见闻,简述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显得非常真实。同样的文章还有《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

从第一人称的立脚点写述,最适宜的是写自己的情形,写别人有许多地方如心理方面很难表达。

第一人称的文章好比独白,第2人称的文章好比对话。第一人称的文章,通体可以用同一立脚点,不必更换。第二人称的文章,有时非更换立脚点不可。

第二人称为立脚点的文章,适用的文体,最合适的是书信。应用范围不广,古代诗歌中的君不见……劝君……等的笔调,也是第二人称的说法。“君”泛指一般人。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写出自己,第二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告语特定的对象,都要受到种种的限制,第三人称的立脚点最自由。第3层的文章是从他或那人的真姓名出发的,如“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这人姓王名冕,在浙江绍兴府及诸暨县乡村里住。……”都是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的文章。

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作者可取的有两种态度,一是客观的态度,一是全知的态度。客观态度是知道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作者对于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不说任何想象猜测的话。

全知的态度是作者除写一些亲见亲闻的事物以外,更凭着想象的揣测立言,表示他无所不知。在这种态度之下,作者好似全能全知的神,从天上注视下界,一切人物的内心秘密他无不知道。他不但能知道某一方面的人物的内心秘密,还能同时知道某一方面的人物的各种情形。适应的文体有小说、历史、传记等。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阅读文章,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重读经典--读《七十二堂写作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经典--读《七十二堂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