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是什么让你变得爱学习

人到中年,是什么让你变得爱学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绿骏马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认同一个身份——终身学习者。

以前很多公司的中层上商学院课程是为了镀金,为了更好的人脉,也为未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但现在,三四十岁的人,有的甚至更年长的,无一例外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用碎片时间学习各种知识。

有的是为事业精进;有的为转型;还有很多是为爱好、为兴趣,为了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人生更精彩。

上课、听课,成为时下最时髦的话题。

01

那些年,我们熟悉的学习

一位美籍华人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他说:“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带博士生的教授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不招中国来的学生读博士。原因很简单:中国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毕业找工作的标准基本上只有一个:哪个地方给的薪酬高。所以好多读数学、物理、生物的学生,放弃所学专业都跑去了华尔街。”

这让教授很痛心,他们花去毕生心血培养的学生,原本希望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大有作为,结果为追求高薪工作,他们放弃了值得追求一生的目标。

这符合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

幼儿园,家长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孩子心里被灌输了一个目标,更像是一种恐惧。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连扫马路的资格都没有,机器人都比你干的好。

上学后,学校最爱干的一件事是——排名。只要你不努力,你就会排在后面。

一个“好孩子”,完成了父母所有计划,直到大学毕业,之后他干什么呢?父母对他的要求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可能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高薪的、体面的工作。

自始至终,学习不是因为你想学习,而是因为你不得不学习。当你终于实现学习的目标,你发现你也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人。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优秀的、真正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不是由阶段性目标外在驱动的,而是由内在目的驱动的。

前者被动--要我学,后者主动--我要学。

从前,有人遇到三个石匠,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为养家糊口干活;第二个说,在做这个地方最好的石器活。第三个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第一个和第二个石匠,他们做事的动力都是来自于一个很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得利或者是得名。而第三个石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跟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并不知道为何而学,只是被要求去学。学习最大压力来自于周围的孩子,父母的唠叨,最大动力来自于老师的表扬、自己内在的求胜欲和虚荣心。

我们就像第一个石匠,学习成为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学习很努力,但是每个人并没有真的爱学习。高考结束,学生们将书本、卷子撕成碎片,从楼上撒下去,他们在庆祝胜利,又何尝不是在泄对学习的不满和厌恶。

02

学习力才是中年人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越来越快,知识老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能靠年轻时学得的能力吃一辈子的人越来越罕见。终身学习已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个人如此、企业如此、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聪明是先天的、是静态的,不容易改变,但是学习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中国过去几十年,靠着超强的学习力,从低起点一路狂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的取得成功的法宝,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中年危机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我们这代人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持续学习,根据前沿技术的特点,修正个人发展和学习的方向。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能够不断学习成长的企业家,从个体的角度说,企业家从小做大,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掌握的技能不同,必须一边经营一边学习。从社会的角度说,科技推动产业变革、社会变化,企业家也需要不断适应,不断优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得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95岁的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了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表示:“我所遇到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是历经犯错学习才获得成功的。”

企业家王石谈到学习时说,学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天都会见缝插针的学习看书。我洗澡的时候都恨不得读可以防水的书,读书学习让我身心愉悦。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每天都留出时间去思考、去听、去看、去学习。公司内部每周都有晨课、学习分享和培训。他说:“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们也要享受这个时代,享受这种生活,享受我们可以不断学习、进步。”

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列车,中年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无论是30岁,40岁,50岁还是60岁,现在就是起跑线。人生还有99%的财富等着我们去获取,还有99%的未知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还有99%的可能等着我们去挖掘,还有 99%的潜能等着我们去释放。

中年人竞争的对手并非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步入中年,家庭负担日益加重,在公司所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重。有太多以前从未遇到的局面,而外部形势又瞬息万变。如果不能主动学习,那么一定会无法应对这些来自家庭、工作的挑战。

03

爱学习的中年人,心中有片海

三个石匠的回答,让我们明白了哈佛教授为什么不想招中国学生的原因。

第一个石匠很务实,很靠谱,但阶段性目标让他的行为无法持续,一旦目标实现,如果没有别的动力让他去做什么,就容易陷入一种倦怠,这也是为什么中年人容易出现危机的原因。

威廉·戴蒙教授说,如果你用内在的目的驱动你,这个目标也许遥不可及,但是它永远牵引着你,即使你没有成功,你也不会愤怒、焦虑、迷惘。因为你努力奋斗的动力来自内心,来自更长远的目标。

现代人的通病都是用阶段性目标作为学习和努力的动力,而造成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大缺失,就是我们学习努力的动机丧失了将是致命的丧失。

中年之后,几乎每个想清楚未来,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中年人,都开始为内心的目标而学习,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学习。这时候,大家在工作和家庭上,需要忙的事情有很多。按理说,相比于年轻时,中年人学习的时间要少了很多,学习的代价大了很多。但是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开始不顾一切地学习。

《花房姑娘》有一句歌词:“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大海不是此行的目的地,而是要花去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的人生目标。如何才能找到那个长远的目标?

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给出了简便易行的办法,找到那个你爱干、能干、值得干的事。

第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是你即使没有得到回报,还乐此不疲的那个东西。

第二,你擅长的是什么?你不但很感兴趣,还要很擅长。

第三,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是真正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里包含哪些机会,你做什么事情能够帮到别人、帮到社会。

爱干、能干、值得干,这三个要素的交汇点,就是你的要去的方向。

你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很抽象,那就假想百年之后,你孙子的孙子还能够很自豪地谈起你。他一定不是因为你赚了多少钱,你曾经买了多少套房谈起你,而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

写在最后

终身学习是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做出的一种主动应对,意味着自己主动自我迭代,将学习贯穿一生。

中年人找到了方向,中年人读懂得了学习。

若一辈子可以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不断学习,那么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自豪的说:

人生正值青春年少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是什么让你变得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