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中国人的命,更是中国人的致命伤。林奕华导演在舞台剧《红楼梦》中便论证了这一观点。
早在去年九月看到红楼梦概念海报中醒目的英文标题“What is sex?”以及宣传语“每个人都要补自己的洞”的时候就有些惊讶了,没想到会从“性”这个角度切入来解读《红楼梦》,等到看完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性”不只是“性别”,更是“性爱”“性情”“性格”……
林奕华的剧总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入主题,同时也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內进入状态,而这次的《红楼梦》不仅简短,并更加很有力。
歌舞升平后,贾太太凄惨的哭叫声划破舞台:“你为什么要抢我老公?”,继而响起悲伤的音乐。我每次都会忍不住叹息,彷如梦中惊醒。导演从一开始就表明了态度——这部剧不是让人来做美梦的,而是要让人面对自己一直在逃避的现实。
开场曲《你把爱情还给我》里有句歌词很有意思,“有一天你会知道爱人与被爱哪个幸福多,你会回头来找我。”我想这首七十年代的恨情歌想表达的是:被爱才是幸福的,因为不再被爱,所以不幸福,所以才恨。可真的是这样吗?
大幕落下,投影出的舞台被一部分一部分地拆解、变形,最后搭建出本剧的标题《红楼梦》。正如导演所说,“这部剧是要把红楼拆解,让梦释放出来。”
整部剧的语音文本与视觉文本很少重合,台词几乎全是原文选段。刚开始看可能会不太适应,但慢慢地就会被带入,尽管演员所说的台词与动作毫不相关,但观看起来竟毫无违和感。就好像梦一样,有很多在清醒的时候觉得没有逻辑毫无道理的事情,但却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在梦中的感情变化。
在这里,我说说触动我的那些梦。
凤姐的梦
导演选择王熙凤作为串联本剧的关键人物。她很男性,甚至比《红楼梦》中的大多数男人还要男人,然而她的恐惧却也是男人。
先是凤姐泼醋。原文是讲凤姐偷听到自己的丈夫与鲍二家的偷情,并说自己是夜叉星,要治死她,于是闹得满城风雨,而舞台上却演了一出贵妇为丈夫挑衣,却因信用卡失效刷不到而大发雷霆的戏。
第一次时,我以为演员是在演一个人给自己买衣服,因为衣服是“男装”而演员又是“男人”,所以很自然产生这样的误会。后来看了介绍知道是一位妻子在给丈夫挑衣。这样的误会其实也很有意思:什么样的女人会给自己的丈夫挑衣?到底是男演员在扮演女人还是这些女人本来就是男人?答案显而易见。
我们看多了女性买衣服问自己的男朋友/丈夫“这件好不好看”的戏码,但导演却选择了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王熙凤的掌控欲,以及对于无法得到(丈夫的心)的恐惧,这一场是伏笔,恐惧以焦虑、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之后的“大闹学堂”与“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放在了一块儿,秦可卿在梦中警告凤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希望她能够重视祖坟与学堂,因为就算今后被抄家这两项产业官府是不会抄的,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能得以保全。
而祖坟与学堂,也就是代表着过去与未来。大闹学堂中有个一开始被欺负后来却反过来喝斥每个人的金荣——“黄金的金,繁荣的荣”。印象很深的是他在最后拿着一大把钞票甩在每个人面前说“这是时间,拿去花。”
我不知道原著中这两个场景是否挨在一起,但我感觉金荣的话就是对王熙凤说的,“你有钱,但是你没有时间,没有未来。”所以凤姐在醒来时只记得秦可卿告诉她即将发生的喜事,却忘了未来还会有不幸降临。
我想是她自己选择遗忘,因为她根本没有勇气面对未来,所以只关注现在。
接着是小红,其实我也不确定到底是小红梦到了王熙凤,还是王熙凤梦到了小红。但我觉得,她们是同一类人。所以,小红才要接近她,而凤姐才会看见她。小红如愿以偿,得到了她追求的提拔,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与她有着一条手绢的缘分的贾芸,那是她心中唯一的浪漫。
因此在舞台上,寻找贾芸的贾太太被那些恭维的好话吓得大哭,而小红也拒绝了航空公司的“升舱”服务,因为她们都好害怕,害怕自己追求的那种每个人都羡慕的生活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她们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而拒绝镜子。
于是,舞台传来一声巨响,是镜子破碎的声音。好多观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到,我也不例外。小红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
凤姐的最后一个梦对于她来说可能是最恐怖的噩梦,原著中贾瑞对王熙凤一片痴情,却反被她利用,毒设相思局最后害死了贾瑞。而在梦中,两人的角色颠倒了过来,变成了凤姐爱上了贾瑞却被他玩弄。
这一场是上半场的最后一场,也是上半场中我看得最揪心最痛心的一场,因为这个梦太真实了。如果不理解原著中凤姐为什么要害死那个喜欢自己的人,那么看了这个梦就立刻明白了,原来是因为凤姐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她害怕自己被玩弄,这也是为什么凤姐永远得不到她老公的心,因为她不敢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
台上时一修所扮演的凤姐瘫坐在地上歇斯底里、失声痛哭,仿佛她失去了一切。大概很多人在被自己所爱的人抛弃的时候,内心也是如此的悲痛吧。但是仔细一想,凤姐究竟失去了什么呢?其实她失去的只有“面子”而已,她无法面对“我爱的人不爱我”,只不过是因为她觉得没面子。
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在被所爱的人拒绝、失去自己爱的人之后,可能会哭、会伤心难过,因为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但会在“变得更好”的自我鼓励之下走出阴影,重新去爱,在屡败屡战中,总会有找到爱的一天。可是那些害怕丢脸、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呢?就好像受了诅咒一样,在拒绝被爱、否定自我、逃避过去和未来,并在想要掌控一切的死循环中来来回回。
王夫人与袭人的梦
这是下半场的第一场,其实这一场我并不太理解,甚至不知道是谁在说话。
这一场虽然名为“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以袭人与王夫人的一段对话为主题,但又穿插着宝钗与宝玉、宝玉与金钏的两段对话,这五个角色基本由三个演员交替饰演,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很容易错乱。
但我很喜欢看这一幕,因为演员的表演太吸引人。舞台上的长桌分为两半,右边是演员在用金莎巧克力调情,左边是一群人在严肃、机械化地布置餐桌,最后举杯,仿佛在进行一场仪式,两边仿佛是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左边庄重,右边嬉闹。有意思的是,明明在视觉上是平行的两边,但我却看出了3D的效果,感觉左边是远景,右边是近景,在挑逗玩笑的背后似乎有事情正在发生。所以这场戏才是王夫人和袭人做的宝玉视角的梦,以为宝玉幼稚无知,所以商量要让他“懂事”,是为他好,但在现实中,这却是宝玉的灾难,因为两人联手扼杀了宝玉的天真。
在这场戏里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宝玉在跟宝钗对话时心中的一个念头:“这膀子若是生在林妹妹身上还能摸一摸,偏偏却生在她身上。”引用徐砚美对这部剧的解读,“这句话,饶富玄机,也就是说,贾宝玉对薛宝钗的‘肉体’有‘性欲’,但是对她这个‘人’(性格、才情……的总和),却没有‘性欲’,但是,对于林黛玉这个‘人’(性格、才情……的总和),充满‘欲望’,但对她的‘肉体’并没有出现‘性欲’,乃至即便起坐相对,他也未曾对林黛玉做出男女之事。”这也为之后的两场宝黛做铺垫。
黛玉的梦
宝黛共演了两场,台词几乎一样,但表达出的质感却完全不同。
我感觉第一场是黛玉的梦,这一场把宝黛对白演成了SM的戏码,纯情变得情色。
戏中的宝玉用心想让扮演黛玉的贾太太得到快乐,却一直无法戳中黛玉的点。因为他不知道,扮演黛玉的贾太太想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快感。其实也不是她不想要快乐,是她以为得到了快感就会快乐。
虽然没有戳中黛玉,却戳中了我。看着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恼羞成怒的贾太太和充满天真一脸深情的宝玉,我觉得好痛心,因为黛玉的不理解让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其实问题可能真的不在宝玉,而是黛玉她无法在宝玉身边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不是她对宝玉放不放心的问题,而是她对自己不放心,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魅力,因此才会愈发地追求生理上的快感,来填补心理上的不安。
这一场结束时黛玉说“还有什么好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对于黛玉来说,无论宝玉说什么话都是没用的,因为那些话说不进她心里。
宝玉的梦
我觉得第二场宝黛是宝玉的梦。这一场里面宝黛被演成一对闹别扭的小情侣,无论宝玉怎么哄,黛玉只是赌气般地用一束玫瑰打他。而这束玫瑰让人不禁联想到第一场宝黛中用来性虐的皮带,都是痛与爱。
宝玉由衷说出的“你放心”,却只换来黛玉的一句“我真的不明白这放心不放心的话!”
宝玉急了,大喊:“好妹妹,且略站住,听我说完这句话再走!好妹妹,我的这颗心,从来不敢说,今日大胆说出来,我就是死也是心甘情愿。为了你,我也弄得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别人,只好捱着,只怕要等你的病好了,我的病才能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有爱人的能力的人。所以他唯一苦恼的不是得不到别人的爱,而是自己的爱不能被所爱的人理解、明白,或者说他不懂得如何才能表达他的心。他生长在贾府,这样一个压抑甚至否定阴性的环境,然而作为大观园中唯一尊重女性的男性角色,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否定阴性。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男孩是不可以哭的”,情绪的表达被视为女性的特点,甚至是弱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小,我们的性格、情绪都是被压抑的,只是因为这是一个阳盛阴衰的社会。所以贾宝玉的出现,是对传统男性社会的一种挑战,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可以包容爱人的阴性力量。
然而,我后来才知道,那段感人至深发自肺腑的内心表白却是在贾宝玉的梦中,再看那句“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实在是让人无限叹息。
尤三姐的梦
最后一场,救赎。
全剧最后落在了尤三姐身上,这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又是再合理不过了。女性的救赎,必须由女性自己来完成,才能成为真正的救赎。
放荡半生的尤三姐,因为柳湘莲自杀成为了“刚烈女子”,“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这仿佛是一种来自女性的宣告,找回了自己,决心从今以后要成为独特自由的存在。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贾母的梦
在第一场中,刘姥姥对贾母说起自己在乡下的奇遇,说到有一个大雪天里抽柴火的女孩。宝玉不停地追问,“那女孩为什么大雪地里抽柴火?”却一直没有人回答。
然而在全剧的末尾,这个问题再度提起却仍旧没有答案,而此时舞台上只剩下扮演宝玉的莫子仪一人,只见他转身跑到门边,打开门,然后离去。
一开始我完全不明白这句话和这个动作,后来第二遍看剧的时候坐到了第二排终于有了意外收获,原来在“那女孩为什么大雪地里抽柴火?”这句话说完,屋外传来一阵微弱却清晰的脚步声,宝玉显然是听到了脚步声,所以转身开门,是去找那个人了。可我得到这些信息仍然不太明白这句话。
直到今天写完这篇观后感,才终于意识到屋外的那个人想必就是“抽柴火”取暖的女孩,因为自己处在温暖的环境,所以无法体会到别人的寒冷。而出门去寻找那个女孩,象征着男性对与女性和阴性的认可,这是属于男性的救赎。
后记
1.谢幕的时候播放的仍是那首《你把爱情还给我》,但这时已经完全听不到怨恨了,反而有了几分欢快的感觉,除了谢幕本来就有的喜悦气氛以外,大概还因为这部剧完成了对女性价值的归还吧。
2.林奕华说,《红楼梦》是一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会有不同感受的书,因此它值得一读再读。在看了四场之后,我很想读完原著再看一遍这部剧,然后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再看,不知道那时候会有什么感受。
3.香港站最后一场演出的时候,我看到戏外的一幕。先是在王夫人与袭人那场出现的一颗金莎巧克力掉在地上,换幕的时候可能没被注意到所以一直待在舞台上。然后到下一场王宏元出场的时候看到,被他悄悄拾起之后放在角落的桌子上。接着在梦话之道中醉酒女人的时一修在退到舞台靠后部分的时候看到就顺手拿起来吃了,就连这样的一个时刻他也没有出戏,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醉酒女人,只是在吃一颗巧克力而已。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好有趣,又很羡慕,导演林奕华给了演员相当的自由,所以演员可以有很多自己的发挥,只是不知道王宏元会不会发现他捡到的巧克力被人吃了呢?哈哈,我想这是属于演员们的回忆吧。
不过特意在看演出前去吃菠萝油,以及在看完演出的每个晚上去买金莎巧克力吃,这则是属于作为观众的我的回忆。
(剧照来源于网络,旧文重发,只是今天刚看完这部戏,觉得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看懂林奕华,感谢本文作者心中的鸟森。)
点击以下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 等待果陀 | 紫式部日记 | 广州剧场指南 | 优人神鼓 | 重遇在最后一天 | 丑男子 | 香港话剧团 | 蜷川幸雄 | 世界戏剧日 | 表演工作坊 | 舞台不再 | 西游记1 | 西游记2 | 云门如果没有你 | 林奕华红楼梦1 | 林奕华红楼梦2 | 走出剧场 | 莎妹王嘉明 | 木棉10年 | 樱桃小丸子 | 电子城市 | 北京12剧场| 搏命两头腾 | 蝼城微尘 | 希梅芬尼 | 大幕拉开 | 机器人魔像 | 移动网络戏剧实验 | 上海艺术节扶青计划 | 我的戏剧推广 | 这里是分割线 | 剧场初体验 | 丑海报 | 毕业剧| 鼓掌爱好者 | 人鬼情未了 | 澳门校际戏剧比赛 | 把高冷的演出卖满座 | 马约 | 免费看戏 | 迷幻战境 | 少林舞僧 |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 小剧场大戏剧| 都是龙袍惹的祸 | 小城之春 | 华丽上班族 | 你对我有没有感觉 | 力比多控制的世界 | 剧院魅影的十个细节 | 爆蛹 | 在舞台上飘起来 | 爱国歌 | 欢笑就是正义 | 音乐剧和歌剧傻傻分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