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提到过范冰冰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昨天我才看到了这篇文章的全文:
英文版传送门→How China Is Remaking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英文好的朋友直接看原文。
本文在中文网络上有一个翻译版本,来自Open开腔,中文翻译版传送门→时代周刊如何看待中美电影巨制
(注意,这个翻译版本有一些错误,但看看大致意思是没问题的。)
总的来说,该文的主旨并不是赞美范冰冰,也不是描写中国女演员,更不是重视中国市场。
《时代周刊》选择了范冰冰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对好莱坞的影响。
(以下截图来自Open开腔的翻译文章,译者署名为李静玉)
对于范冰冰的外貌,该文的描写如下:
【范冰冰伸长脖子,眼睛睁圆,好像一直狐猴。】
【标准的范冰冰脸就是一张V字脸上一双超大甚至过大的眼睛,就像一个时刻准备自拍的卡通公主。】
在《时代周刊》眼中,范冰冰没有海外认知度。
关于范冰冰的海外发展,国内观众注意到有范冰冰的《钢铁侠3》是“中国特供版”。
同时也觉得《X战警》里范冰冰的戏份太少。
时代周刊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范冰冰的Blink是眨一下眼睛就会错过的角色,还在《钢铁侠3》里有戏份,是“中国定制版”,海外观众看不到。
而范冰冰对时代周刊讲了自己的野心:十年之内做到《X战警》系列的女主角。
由此《时代周刊》开始阐述其他好莱坞为了中国而改变的现象。
成龙说,好莱坞的人都在问自己中国人怎么想:“中国已经是一切的中心了。”
现在的美国大片绝不敢用中国当反派。
但既然要重视中国市场,好莱坞也要知道总局认可什么不认可什么。
《时代周刊》也提到了中国影视剧题材在拍摄上的限制。
《时代周刊》这篇报道里,也有一些明显的误会。
比方说他们认为范冰冰很瘦,有纤细的脚踝,还说中国审美标准喜欢细脚踝。
而如今她的细脚踝已经踏进好莱坞,在中国的审美体系里面,一个美的脚踝必须是纤细到手指的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好环绕住。
大概记者想说中国人以极端瘦为美,但范冰冰在国内至少一直到去年还算微胖代言人啊。
“一个美的脚踝必须是纤细到手指的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好环绕住”这个标准更不知道从何谈起了,应该没有中国女人能做到。
今天我把这些摘录发在微博上,有网友提醒我,范冰冰工作室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概括是这样↓
范冰冰工作室也给这个封面稍稍美颜了一下。
下图左为《时代周刊》官网图,右图为范冰冰工作室发布的图片。
今天我发了微博之后,有网友觉得《时代周刊》对中国电影嘲讽力全开;也有网友认为中国电影目前的质量、资本乱象、包括内容管理机制,是有问题的,需要承认。
范冰冰的工作室对报道只截取了部分信息,让场面对比看上去略尴尬。
但我觉得有一位网友的评论是很独特的角度,摘录如下:
@冯斯特洛夫斯柯基:虽然不是范冰冰的粉丝,但我觉得这篇文章也是够酸的。范冰冰这张脸最起码是天然的(大体来说),说她像狐猴,以及随时准备自拍的公主,不算人身攻击吗?我觉得这是美国影评人对大量的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市场,以及中国市场影响好莱坞电影的不满(和嫉恨)。
而且文章并没有任何范冰冰演技不好的论据,只是讽刺她的外表,她的大眼睛,尖下巴,还有脚踝,何况范冰冰在X战警里虽然不是主要角色,根本就不是一闪而过。我还是觉得文章酸的很,一方面想要范冰冰的知名度以及背后的中国市场提高销量制造话题,一方面又难以掩饰内心的酸爽。
从行文来看,《时代周刊》对范冰冰有不够尊重的地方,不妥当;但另一方面,该文也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电影的视角。
最近几年的“中美合拍巨制”,隐隐地都有文化输出之梦。但我反而总是想问,为何这么在乎外国人能否接受中文文化产品?
难道不是应该面对自己的文化,观察自己国民的情感需求,厘清自己的文化产业应该如何管理。先把这些做好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