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乡土本色
一、核心概念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P5
乡土社会的两大特性: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太有变动;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中学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P9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P8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P8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1)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3)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P8
二、主旨
本章先介绍了“乡土”的“土”字,强调农民和土分不开的原因,然后讲到了乡土社会的两大特性。
第二章 文字下乡
一、核心概念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卓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P12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P15
二、主旨
作者首先以城里孩子抓蟋蟀和乡下孩子认识举例,认为乡下人并不“愚”,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然后作者写到了乡下人之间除了社会的语言,还有特殊的语言(行话),但并不否认不必推行文字下乡。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一、核心概念
文字在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P17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P18
文字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P19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P21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率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P22
二、主旨
作者首先说了时间阻隔的两种方式,再说明了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而且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后,文字下乡必须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差序格局
一、核心概念
1.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P23
2.格兰亨姆公律:人民喜欢把新钱留下来,先花旧钱,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好像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P24
3.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P24
4.中国社会组织: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P25
5.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P27
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P30()
二、主旨
首先讲到了“私”的问题,西洋社会组织和中国社会组织的差别,再者引出“差序格局”的概念,差序就是人伦,公和私在差序格局里是相对而言的。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核心概念
1.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P31
2.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P32
3.西洋团体格局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P32
4.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P33
5.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标准价值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P36
主旨
首先讲到了道德观念的概念,其次说明了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中道德观念的差异,再者提到了“仁”“忠”。
第六章 家族
一、核心概念
1.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P37
2.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P38
3.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P38
4.家庭概念: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P38
5.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P39
6.氏族和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P39
二、主旨
首先提出了社群的概念,然后提出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的性质,期间又提出了“小家族”“氏族”等概念,讲到了在乡土社会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书香门第,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是淡漠的。
第七章 男女有别
一、核心概念
1.感情定向: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P42
2.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P43
3.阿波罗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认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乡村社会。P43
4.浮士德式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客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现代社会。P43
5.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男女两性)。P44
6.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中上加以隔离。P45
7.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P46
8.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P46
二、主旨
作者阐述了“感情定向”的概念,随后提出了两种文化:阿波罗氏文化和浮士德式文化,提出乡村社会是阿波罗氏文化,认为乡村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即男女有别,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
第八章 礼治秩序
一、核心概念
1.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P48
2.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而礼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P49
3.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P51
4.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P52
主旨
作者讲到了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进而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第九章 无讼
核心概念
1.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P55
2.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P57
二、主旨
在乡村社会,理想的礼治应该是每个人自动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的过程。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第十章 无为政治
一、核心概念
1.论权力的嗯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横暴权力),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同意权力)。P58
2.权力之所以引游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P60
二、主旨
讲述了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概念。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核心概念
1.社会继替就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P64
2.文化和政治的却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P65
3.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共的。P67——长老统治
二、主旨
主要阐述了“长老统治”的概念。
第十二章 血缘和地缘
核心概念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宜成为血缘社会。P68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P69
怎样成才能为村子里的人?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P71
亲密社会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P71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P73
主旨
血缘是社会的基础,讲到了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
核心概念
静止是乡村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P74
权力的性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社会结构的变动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P75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时势权力。P75
主旨
作者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核心概念
在乡村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P79
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做这样要那样的“要”。P80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P81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发展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P83
主旨
欲望与需要的区别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