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端技术探讨

半年前在公司的技术分享搬到来。

前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移动App成为新的主流,而浏览器的地位则逐渐降低。但是移动app开发成本高,不能够动态部署成为行业痛点。移动端统一是未来趋势,大前端不仅会成为移动开发与 Web 前端的发展趋势,也将会是未来的显示设备终端的开发技术趋势。
只是现在方向不明显,没有出现能够统一前端与移动端的技术,市场上解决方案鱼龙混杂,需要花时间去尝试,仔细甄别。

App跨平台技术对比

reactNative

react native 用了 react 的设计模式,但UI渲染、动画效果、网络请求等均由原生端实现。开发者编写的js代码,通过 react native 的中间层转化为原生控件和操作,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利用 JS 来调用 Native 端的组件,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

特点:JS语言、react语法、支持热更新、原生UI。

缺点:iOS/安卓部分功能代码不能复用,调用原生控件容易被操作系统卡脖子,性能比原生稍差。

flutter

Flutter 是 Google推出并开源的移动应用开发框架,主打跨平台、高保真、高性能。开发者可以通过 Dart语言开发 App,一套代码同时运行在 iOS 和 Android平台。 Flutter提供了丰富的组件、接口,开发者可以很快地为 Flutter添加 native扩展。同时 Flutter还使用 Native引擎渲染视图,这无疑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特点:自己实现底层图形绘制框架不依赖于原生、Dart语言。

缺点:18年才发布,踩坑的人较少;Dart语言需要重新学习;

Taro-多端开发框架。

使用 Taro,我们可以只书写一套代码,再通过 Taro 的编译工具,将源代码分别编译出可以在不同端(微信小程序、H5、App 端等)运行的代码。同时 Taro 还提供开箱即用的语法检测和自动补全等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开发体验和开发效率。拥有React 完全一致的 API 和组件化系统。

特点:JS语言、类react语法,写一套代码生成H5、小程序、reactNative代码。

缺点:生成各端代码,各端人员还要去做好兼容措施;目前踩坑人较少。对小程序兼容较好,H5部分兼容,reactNative兼容性较差基本不能用。

大公司技术方案

faceBook:

开源并使用reactNative,用来开发性能交互要求不高的模块与页面。

Google:

内部使用flutter来统一安卓iOS两端的开发,推进flutter支持网页端。

阿里:

阿里开源week框架(类似于reactNative),运用于项目中。持续关注reactNative,开源了reactNative组件库。阿里咸鱼团队 Flutter和Native混合开发技术。

美团:

组件化来实现多个app复用模块问题,开源了ReactNative的基础组件库beeshell,beeshell中的组件已经在美团外卖移动端应用蜜蜂App中广泛应用。

中大型团队:

使用原生+reactNative+H5技术方案,组件化解耦,RN和Native和H5之间通过指定统一的协议来实现互相调用,路由跳转功能。比如:WMRouter、MGJRouter框架。

技术使用场景

H5:

适用于纯展示页面,用户交互少页面,对更新有要求的活动页。

reactNative:

调用硬件较少的功能模块,性能要求不太高的功能,不涉及到平台差异的功能。

原生:

使用原生功能场景(定位、数据库、视频音频处理)和需要集成第三方功能场景(支付、地图、IM、统计等等),以及复杂的长列表功能。对APP要求各方面性能、响应要求高的功能。涉及到硬件的问题,比如摄像头、陀螺仪、麦克风等硬件。

路由问题:

制定url协议来实现各个模块解耦与调用以及路由跳转。安卓使用:WMRouter, iOS使用:MGJRouter。

后端服务架构:一云多端

问题:服务端设计的API接口,面向通用服务,还是面向UI?各个端对数据的显示要求不同,给一个公共的API还是分别给不同的API?比如,时间显示,PC端可能要求“2018-6-11”的格式,而APP端可能要求“2018/6/11”的格式,接口怎么给?
再比如,相同功能的一个接口,PC Web端需要20个字段,已经做好了。现在APP端因为屏幕小,只要10个字段就够了,是复用老的API,让APP忍受垃圾信息,还是为APP额外新增一个接口?

解决:

1.考虑在前端和后端之间插入一个中间层,作为前后端之间的桥梁,增加灵活性。对于这个中间层的称呼,一种是“网关层或者接入层”,这个可能会和后台现有的网关和接入层造成混淆。另一种叫法叫做BFF(Backend for Frontends,为前端而存在的后端)针对“一云多端”,可以在BFF层做适配。可以考虑MVVM的模式,从服务器来的数据当做Model,在BFF中针对各种端,提供不同的ViewModel。如果数据变了,只要修改Model就可以了。如果要增加一种端,只要增加一个ViewModel就可以了。在这里集中修改,就可以解放各个终端的格式转化工作。服务端设计的API接口,面向通用服务,不需要面向UI。各种端的UI差异,由BFF层负责适配。这样的话,可以让后端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和数据服务,不需要操心各种端的差异。

2.使用GraphQL查询语言,由客户端自己掌控想要的数据。

趋势

继微信小程序出来后又出来了头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等,未来还会有很多。同时,手机厂商大概是看到了小程序对其应用商店的威胁,小米、华为、OPPO、vivo 等九大国内手机厂商联手成立了“快应用联盟”,基于 react-native 技术栈,整体也很不错,尤其是天猫调用菜鸟裹裹的快应用,安卓下有非常好的体验。相较而言,微信是基于 Webview 的,而快应用使用的是原生渲染方案,比webview具有更大优势。5G时代很快就到了,在网速、内存和 CPU 更高的情况下,5G 每秒最高下载速度高达 1.4G,秒下秒用的快应用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计划

1.统一原生与H5交互规范,解决前端调用原生方法不统一的问题。

2.iOS/安卓集成reactNative做混合开发。移动端改造目前项目框架做好能够集成reactNative的准备,方便reactNative能随时切入进来。

3.选择合适的功能需求进行业务尝试。

难点与风险

1.跨平台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受操作系统影响大。

2.让移动端与前端掌握对应技术,学习时间成本大。

3.团队人员变动,未来招聘不容易招到合适的人,招聘成本增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前端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