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

文/尹西林

《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今,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大厦坐落在北京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汇处。

《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高法之前这里的主人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见下图

《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它之前是苏联大使馆、再前是俄国公使馆。原俄国使馆的旧建筑现在几乎全部拆光了,只剩下两座门前的红顶的平房依旧守卫着前些年重建的公使馆门楼。


《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俄国公使馆办公主楼,高检院和高法院进驻时的主楼原貌)

掰指算来,俄国公使馆这个地界至今有290年的历史看了,其岁数比清朝翰林院小不了多少。

1959年末,那时我上初三,记得搬家那天北京下着大雪。俩辆双轮胶皮排子车载着全家人家当,随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从阜城门外大街搬到东交民巷16号院——原苏联大使馆。

从1959年到1969年,我家在这里度过了10个难忘春秋。每次来到东交民 巷高法大厦口,都会久久凝望,瞅着门楼前左右接待室和收发室沉思上世纪那段岁月。多年来总有一个把自己故居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的创作冲动。自博客介绍了翰林院后,这个念头更加强烈了。于是静下心来搜集了些旧日照片和资料,打算以漫谈方式向微友门细说俄国公使馆的当今与他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军以武力收复了雅克萨,将俘虏的40多名俄国战俘带回北京。这些战俘被安置在东直门内的胡家园,康熙帝对他们给予优待,给他们编入镶黄旗,不仅供应他们的所需的一切物品,而且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将胡同里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名为尼古拉教堂,被称为“罗刹庙”,简称俄罗斯“北馆”。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派遣第一支东正教传教团来到北京,入驻东交民巷(原称东江米巷)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俄国驻京南馆正式成为俄罗斯馆,位于东交民巷御河桥西,即后来俄国使馆的雏形。这是外国人在北京建立的第一个专供本国人居住的场所。雍正年间的俄罗斯馆是纯中式布局的,设四个门,中央布置大客厅,四周是厢房。

《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您瞧,1901年前的俄国公使馆还是中国式的四合院

1732年(雍正十年),俄罗斯馆内建起了一座东正教堂,名为圣玛丽教堂,这个教堂的建立,在北京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意义,此后,不少国家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商务代表等来到北京都因这座教堂而入住在东交民巷内。从此,东交民巷逐渐成为了外国人集中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来北京的洋人如此钟情于东交民巷这块地界的原故了。以至后庚子之乱后,把中国的礼、户、兵、等清政府机关驱走,这块天安门边的黄金钻石地带沦为西洋列强在华外交使馆集中地了。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话俄国公使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