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月,可以做什么?

七个月,可以做什么?_第1张图片
234915-1406221T51398.jpg

年近不惑的忧虑

在时间上,老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一天1440分钟,一分不多给一分不少给。

2016年还剩下60余天时,我在想,该如何在四年之后的不惑之年真的不惑。

想着想着,心底居然感到恐慌。是不是该做个四年规划,总觉得可以过得更充实,才对得起人生。

于是,就有了从2016年11月开始到现在七个月的时间密度增稠行动

七个月的工作之余,可以做什么?

NO.1 文科生敲代码

2016年12月9日,我写了一篇《编程小白的我为什么要花18,999元大洋报名全栈营》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台湾ROR(Ruby on Rails,一个相对较新的 Web 应用程序框架,构建在 Ruby 语言之上。)大牛Xdite老师的在线编程教学课程中,开始了文科生敲代码的一段生涯。

我甚至都不知道学编程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我将用它来做什么。所以,我曾很犹豫,为此而错过了报名优惠期。

但是,一个曾经让我恐惧万分的领域,这次,我想挑战了。

因为,我总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差,很需要编程、数字这一类强逻辑的学科来锻炼。再想到,未来是一个AI的世界,Xdite老师的那句“未来不懂编程就是个死”着实把我吓到了。

二个多月的时间里,真的很熬人。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到商城魔改大赛阶段每天熬到凌晨一点,早上还要六点多起来折腾个简单的早餐,拉小朋友起床上学。最终,我和队友的商城网站作品Iknew获得了全栈营第一期线上班二等奖的好成绩。

七个月,可以做什么?_第2张图片
large_6cc3be1a-6abf-4d10-ae07-e3087a0b0435.jpg

在我的ROR全栈营Logdown领地,我写下了130篇与编程相关的学习记录和总结。虽然,在编程上,我依然还是小白一枚,但二个多月的编程学习,让我领悟了源于编程而高于编程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与计算机思维。于我而言,收获远超代码本身。

从此,我不再害怕编程中红画面式的报错,那只是一种提醒方式。就像《Principles》的作者Ray Dalio所说的:

While most others seem to believe that finding out about one’s weaknesses is a bad thing, I believe that it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it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finding out what to do about them and not letting them stand in your way.

NO.2 开扒公众号

学习即社交。

有战友,有些事不需要自己决定了,有人会推着你走。在编程的队友的“怂恿”下,2017年4月16日我为自己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兰草香舍(wulantoo)”写下了第一篇文章。

为了尽快拿到“原创”标签、开通文末评论模块和打赏模块的权限,我开始了下班以后夜夜日更的写作生活,可谓费劲脑汁,深感自己的写作素材匮乏之苦。

有幸我的大学舍友——一个自助出国游的发烧级玩家,饶有兴趣地加入到我的公众号领地里来。她也开始了深扒游记的日子,我则负责游记润色和格式排版。于是,就有了我们2016年一起出游欧洲的回忆——《春日特辑,四个女人的德比荷自驾之旅》系列文章。

还记得,三周后,我收到微信发来的“原创邀请”。当时激动的情绪,就像得到了上天的奖赏一样。

而这一篇,将会是公众号上的第35篇文章,其中原创文章25篇,游记10篇。

写作带给我更深刻的思考、更有条理的表达、更严谨的推理,而对素材的饥渴式获取需求,逼得我不得不开始大量阅读。

至此,公众号并非商业运营,它更像是一个人的发声地——学习与成长的发声地,所以,内容显得并不聚焦。它希望有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输出,也希望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交流。至于它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目前尚不得知。

相信,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NO.3 重拾英语的刻意练习

2017年5月1日至5月21日,我报名参加了王秒老师的“21天英语精练团”的课程,开始了一段仿佛回到大学时代的晨读时光——约个小伙伴,一起读英语。

21天,通过刻意练习,打造一个好习惯。

21天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与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素未蒙面)就约好了后续的学习计划。是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是这么顽固不化地坚持着我们的晨读练习。这样傻傻地坚持着,想起最初录第一段语音时瑟瑟发抖的声音,到现在自然沉着的发音、快速掌控的断句与连读,不得不为自己的进步小感动。

课程的学习内容都是老师的精选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题材,希望我们学习英语、练习发音的同时,更收获一场思想认知的重启。课程内容覆盖学习认知、听说能力、组织文化,以及幸福人生等。

这21天,打开了英语刻意练习的大门,也打开了TED这座思想宝库的大门。

TED诞生于1984年,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鑫科学、设计 、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

NO.4 阅读积累

这七个月中,我读了9本非虚构类书籍: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戈尔茨坦
  • 《狡猾的读书法》佐藤大和
  • 《领导梯队》拉姆•查兰
  • 《冥想的艺术》克丽丝蒂•麦克奈丽
  • 《大数据思维与决策》伊恩·艾瑞斯
  • 《演讲的力量》克里斯·安德森
  • 《情绪勒索》周慕姿

当然,还有一本英文原版书:

  • 《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Heidi Grant Halvorson Ph.D.

NO.5 练习瑜伽

工作日每天中午1小时,从办公室午睡变成了瑜伽课和15分钟瑜伽休息术。

瑜伽课,让我体会从前认为的很多不可能,怎么变成可能的——日复一日的练习。或者说,从决定报瑜伽课的那一刻,就是一种选择。不管自己这副老身骨有多硬,报名练习就对了。

如何与不适、疼痛相处,呼吸与冥想有多大的调节可能,都像一种身体的奥秘等我去探寻。

这么忙,工作怎么办?

工作效率一向很高,这是我的优点。

曾经Excel的学习和使用,让我深刻明白,清晰的思路和必要的基础内容,可以让你更高效工作。

万事同理,所以我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工具、探索相关的必要基础信息、静静地理清思路,然后完成一套方案。大量阅读,以及编程、写作的练习,它们让我更严谨和更高效。

是的,基础能力具有普适性。想想这些东西看似无关,却更像是作为一个知识人的基础能力的培养,随时都可能用得上。

然而,我仍有困惑。

多任务系统的优点很明显:

通用基础能力的普适性;

已经忙得没有时间去做所谓“犹豫”的事了;

视野与思维的广度。

多任务系统的缺点也很明显:

我的编程选修课没有修完;

我的公众号更新频率明显下降了;

订阅的专栏也偶尔才能看看;

业余的时间花得更少用于思考工作了。

如何才能把工作内容与基础能力的打造“并联”得更好?我还需要思考——保证战略方向的正确,并在战术上做调整。

结语

七个月,半年有余。

曾经觉得很短,现在觉得其实挺长。回头复盘,发现还是做了不少事情。

借用胡适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研究生同学毕业十年,一场同学聚会在上周末刚刚结束。虽然很忙碌,还是觉得应该认真组织一次大家有着共同美好回忆的十周年聚会。

因为,吴晓波写了一本书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风流总归会星散,美好却始终难忘。

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了一两件,就赶紧和相知的朋友一起去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个月,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