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群居动物,人们总是强调陪伴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们总是强调社交的重要性。所以,有更多人陪伴=幸福感更强?高智商的人也许是高冷+智力超群,他们对此表示不赞同。他们更爱自己孤独的灵魂。
原文/ ChristopherIngraham 华盛顿邮报记者
编译 / 刘婕本刊资深编辑
还记得萨特的那句名言么——“他人即地狱”。事实上,这句话在聪明人眼里一点也不为过。
1什么让你生活得更好?
在2月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上,有一篇论文讨论了这个有趣的现象。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进化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来自新加坡管理大学的Norman Li研究了一个让神学家、哲学家、小说家、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
是什么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Kanazaw和Li的理论认为,正是我们远古祖先倚靠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感的基础。“那些在远古时代曾经提升了我们祖先生活满意度的周围环境因素,仍然会让我们现在的生活满足感有所提升。”他们在文章里这样写道。两位学者用自己定义的“稀树草原幸福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调研,这份调研一共收集了年龄在18~28岁之间的15000个人的反馈。
首先,俩人发现居住在高密度人口地区的人们往往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回答问卷调查的人大多是“周围环境的人口密度越高,越不开心。”
第二,他们发现当一个人与亲密的朋友拥有更多的社交往来,他所呈现的幸福感越强烈。
但是,有一个例外:对于更高智商的人而言,这样的关联非常弱,甚至是相反的……
“在人口密度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上,低智商人群是高智商人群的两倍还多。”研究中写道,“并且对更高智商的人而言,与朋友交往地越频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越低。”
换句话说:
当聪明人跟朋友相处地时间越长,他们越不开心!
2越适应,越幸福
在之前大量研究中,有一种“城乡幸福感梯度”的理论。Kanazaw和Li解释:“郊区和小城镇的居民往往比市区居民的幸福感要强,而后者的幸福感要比大城市市区的居民幸福感要强。”
为啥人口密度越高越不开心?
很多社会学研究都研究过这个话题了,但是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每天在高峰期拥挤时段上下班的人,能幸福到哪里去呢?
Kanazaw和Li的另一个研究发现当然要更有趣一些。朋友和家人的联系与陪伴通常被视为构成幸福感的基本元素,但是对于聪明人来说为何却不是如此?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布鲁金斯学会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员Carol Graham时,她说:“这个研究显示,那些高智商人群之所以不愿意在朋友身上花费太多时间,是因为他们会将精力集中在一些更长远的目标上。”
想想那些聪明的家伙,好像的确如此。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好,忙着创作小说的文学家也罢……还有那些改变世界的互联网天才们似乎都拥有一颗孤独的灵魂。频繁的社交活动的确会影响他们追寻目标,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幸福感。
然而Kanazaw和Li的稀树草原幸福理论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人类大脑的进化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环境生存的需要。那时候的人口密度就像美国阿拉斯加(每平方公里少于1人)。而一个适应当时环境的大脑,肯定是无法适应现在的曼哈顿生活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685人)。
对于友情来说也是一样。“我们的祖先倚靠狩猎和采集而生存,他们一般会组成150人左右的团体。”Kanazaw和Li解释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和终生的朋友、同盟频繁的接触能够满足生存和两性繁殖的需要。”人类早期需要依赖于紧密的社会群体以求生存,以至于我们现在仍然是社会性动物。
人类的生活一直在快速变化——而我们的生理方面没有能够快速进化以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错配”。
Kanazaw和Li正是在其中发现了特别的现象:更聪明的人可能在处理现代生活带来的新挑战时更有准备。“智商更高的人,遇到的理解和处理新问题的困难要更少。”
就比如说,科技正在改变人类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智能手机可能让一些人感觉到更加孤立,缺少了人与人真实接触时的情感——而聪明人就不会感到如此,因为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这种环境。
换句话说,如果你比常人要聪明,适应能力更强,你与现代世界的协调性也会更好,不会出现“错配”的情况。因此,居住在一个高密度地区对高智商人群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与此类似,聪明的人也更容易抛弃狩猎采集式的社会联系,况且他们还在追求一些更高的志向,不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浪费时间。
孤独的你也许不必伤心了——你这么聪明,也许根本不需要朋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