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登承德僧冠峰

文/起舞弄清影

忆登承德僧冠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对于一个久居平原地区的人来说,见惯了一望无垠的田野,一马平川的道路,来到承德,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峰就觉得新鲜有趣。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坐落在僧冠峰景区,进出酒店的大门,就正对着这一山峰,进入我们的房间,又是一个惊喜,推开窗子,一壁青山与你“相对而视”,青山静默不语,我却笑意盈盈,似是久别重逢。躺在床上,任由山风在房间里弥漫,拥青峰而眠,自有一种惬意。

来到僧冠峰,偏巧淅淅沥沥下了一天的雨。从酒店门口仰视,那“僧帽”在氤氲缥缈的雨雾中隐去行踪,变得更加神秘起来。这更激发了我登山的兴趣。

                  2

忆登承德僧冠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幸运的是,第二天雨霁云散,一行三人早早地相约去登山。因为是入住景区酒店,所以享受了VIP待遇,免费登山,心情大好,僧冠峰,我们辛集人民来了,哈哈!

起初的山路被水泥浇灌,路面微有起伏,却也平坦,走得轻盈,山路两边的树木交错丛生,野花野草肆意地生长。采摘了一朵喇叭花,拈花在手,觉得这上山的路好轻松呀,乐颠颠地摇着花儿一路随山就势,走了半小时,那僧帽反而感觉更加遥远了,便觉得步伐沉重,双腿乏力,一路问下山的游客还有多远,都答快了,呵呵。

终于在水泥山路的尽头转弯处,我们来到一处宽广,视野开阔的平台,一旁石上题字“观景台”,莫非这就到了山顶?

询问一位当地老者才知并非山顶,这处观景台原来借采石场的山崖造出一处人文景观,有多座菩萨的雕像供人瞻仰,因故已经拆除,在老人指点下,我们只看到空荡荡的曾经供奉菩萨的底座,无缘得见那恢宏庄严诸佛,不免有些惋惜。

                  3

忆登承德僧冠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跟随热情的老者引导,绕到观景台的背面,便看到了依山开凿的台阶,在两旁树木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狭窄逼仄。想到要从这么潮湿而又未知高度的石阶上登峰,心理打了退堂鼓。同伴鼓励我,“快走吧,把你自己扔在这更不安全,会有野兽出没的”

不知是不是打趣我,好,上山!因为下了一天的雨,山边斜生的各种树木愈加青翠欲滴,空气中的湿度很大,从山上远眺,我们的住所已经被浓浓的雾气淹没,视野所及仅剩身边的苍翠。

清晨的山中却很少听到鸟鸣,不知是不是如梁文帝诗云“漬花枝觉重,湿羽鸟飞迟”,莫非是水雾打湿了羽毛,所以飞行困难,鸟儿们就潜伏在山林深处休憩。

石阶曲折难行,在这幽深的山中,我清晰地听到自己呼吸沉重,心跳加快。几次停下歇脚,汗水和水汽让我觉得自己的衣服都潮湿黏腻,可惜没觉得有山风吹动,不然可以体会“松风吹解带”的凉爽,缓解缓解疲惫。

那位承德本地的老者却是步履矫健,远远的把我甩在后边,当我遇到一处开凿的不成形的石阶,手脚并用,心惊胆战地“爬”了过去,想想那动作也是滑稽地很。

终于山顶尽在眼前,老人指了指上边说,再往上就是最高峰了,不过呢路窄而滑,而且树木遮盖太多,强穿过去,衣服必然湿透,这里也算登顶了!哈,网上说的海拔650米的僧冠峰,我也算是成功登顶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还好还好,坚持了下来,没有在最后的十米放弃。对于与山为伴的人来说,登僧冠峰属于小菜一碟,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次挑战,一次胜利。

                  4

忆登承德僧冠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山之路变得轻松愉悦了,不时看到坠落的松果零落一地,还有凋落的松针,干枯后变得色泽金黄,像极了我喝的滇红。厚厚软软的铺了一地,若不是太潮湿,真想坐一坐。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带着一身山间的气息,且行且赏景,雾气慢慢散开,山下的楼宇变得影影绰绰,我们那么接近僧帽,又慢慢地远离,返还我们的住所。

再见,僧冠峰!离开避暑圣地承德已有十多日,心中仍念之,思之,短短文字纪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忆登承德僧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