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许许多多落户苏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被苏州的环境所吸引,他们看重这里的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更看重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他们依赖于高效、专业的人才服务,受益于生态完善的产业集群,安心于政策稳定可期,而这些,都是苏州深耕人才工作十余年的结果。
苏州吴江的固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夫妻店,确切地说,是一家高层次人才夫妻店。
创始人唐超、李华曾先后入选国内最高规格的人才工程,且申报地都在苏州。
在日本秋田大学攻读博士回国后,唐超用两年时间说服了妻子李华,离开北京,飞到苏州创业。
他们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用绝缘背板的关键核心材料研发,而此前这一材料一直被美、日、韩等外国公司垄断,中国并没有品质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同类产品。
“从2012年企业创办初期获得厂房和人才公寓,到获评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再到登陆‘新三板’,很多时候都是政府把事做在前面,一路帮我们解决困难,所以我们才能专注于研发和市场。”唐超回忆起2015年筹划自建厂房期间,项目正准备上报,就已经被有关部门通过苏州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提前预估。
就是那一次新的生产线投入运营后,固泰新材料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多,再加上当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客户资源和前沿市场信息充足,成立仅仅三年时间,公司就在新三板挂牌。
每一年都有像唐超、李华这样落户苏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被苏州的环境所吸引,他们看重这里的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更看重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他们依赖于高效、专业的人才服务,受益于生态完善的产业集群,安心于政策稳定可期,而这些,都是苏州深耕人才工作十余年的结果。
据统计,目前苏州各类人才总量超过27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5万人,高技能人才57.7万人,累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262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5人,江苏省“双创人才”累计达873人,多项人才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这十几年,苏州打造了一座日益坚实的人才“金字塔”,让人才在这个城市创想未来,也让这个城市广纳英才尊享未来。
十年:一个持续完善的政策体系
“十多年来,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等,苏州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人才政策体系,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断加高、加宽、加厚,从全国范围看是人才工作探索非常早的地区。”苏州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称。
2007年,苏州启动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那时候我们做领军人才政策,是一个相对单边的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政策,这个阶段持续了两到三年的时间。”苏州市人才办的一位负责人回忆起这座“金字塔”的创建过程。
到2010年左右,他们开始发现问题,“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都是三角形的,越是高层次人越少,越向下人越多,如果单边地去推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层级、金字塔尖的人才,会遇到很多问题。社会是一个均衡的系统,人才落地需要医疗、教育、文化等一系列高品质配套。同时,单单某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也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团队,需要大量的中层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到。”
政策改良迅速启动,一份升级版的“姑苏人才计划”政策体系应运而生,原来的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延伸出八个子计划,科技领域吸纳人才的经验迅速复制到教育、卫生、宣传文化、知识产权、旅游等多个领域,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高技能人才计划也相继出台。
2016年,“人才新政”40条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苏州。
如今,这个庞大的政策体系还在不断地充实,层次也更加丰富。
对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吸纳,反映着一个城市的雄心壮志,“我们针对重大创新团队,三年内给予科研经费最高达5000万,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费最高达400万,安家补贴最高达250万。”一位人才办相关负责人透露。
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与此同时,苏州正尝试按照“一人一策”的模式,对顶尖人才顶级支持,特事特办。“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快捷、更大力度地引进全球高端人才。”这位人才办负责人说。
清华大学毕业,在国外读博士并工作多年的刘圣是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的受益者之一,2008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创业。
“‘姑苏领军’这样的人才称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帮助很大,一系列综合配套支持,还有市里、省里、国家层面的研发资金支持,对于商业计划的达成和定位高端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刘圣说。
“资金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苏州并不是只靠给钱。和唐超一样,刘圣也谈到了自己的企业扩建时的经历,“两三年前我们在一个比较小的地方,后来决定把厂搬过来,如果这个过程中各方面配套速度不快,那我们后续的订单都拿不到了,这中间政府的作用是很大的。”
2018年7月,刘圣的公司成功上市。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几乎所有人才创业后面临的普遍难题——人才梯队建设。“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停地新引进各层次人才,比如说副总级别的高级人才、专家型人才、中层经理或者工程师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苏州再次升级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作为产业领军人才的重要支撑,苏州率先采取三维评价体系,从单一学历评价到个人素质、专业紧缺度、市场薪酬三位一体评价。该计划主要资助苏州市重点产业领域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符合市场急需紧缺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的中高端人才。分两年给予总计6万至12万元不等的资助,每年全市资助名额在2000人左右。获评人才在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非户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等方面,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据苏州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苏州将继续拓面,针对苏州重点打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给予紧缺人才重点支持。
“在苏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该负责人称,“海鸥计划”的出台,就是借鉴改革开放初期 “星期天工程师”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本土企业柔性引进海外高智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人才的流动更灵活、更高效;人才乐居工程,弥补了此前政策普惠性不足的短板,对面广量大的青年人才按照学历或职称,可连续三年享受相应租房补贴。
服务好人才“金字塔”的每一个群体,才能让金字塔稳定而坚实,这恐怕是十年来苏州人才工作最难以复制的基因之一。
在2017年到2018年初的半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的人才新政铺天盖地出台,在外界看来有很大吸引力。
一位最终选择落户苏州的创业者也曾经去多个城市考察,但最终发现,很多城市的大力度补贴背后,都带有对赌性质的前置条件,比如几年内上市、几年内销售额达到5000万等,“苏州没有任何这种前置条件,这份耐心是对科技创业者的极大尊重。”
而此时,苏州的人才工作已经深耕了十余年。
“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少地方到我们这里取过经,但很难完全复制,因为政策的系统和细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一位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坦言,“新的政策都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拓面、细化,而不是推倒重来。我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改,仍然叫‘姑苏人才计划’,就是为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确定性,这是很多高层次人才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是苏州人才政策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核心之一。”
金融组合拳:不同生命周期人才企业的活水
2019年5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在苏州相城揭牌。
“上交所苏南基地将以推动科创板上市工作为重点,发挥上交所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和苏州市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战略优势,协调组织策划区域资本市场活动,广泛开展上市培育、专业培训等工作,帮助长三角地区优质科创人才和科创资源更好对接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10月,相城金融控股集团和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先后组建成立,不到两年时间,产业园已集聚起各类科技金融企业164家、各类产业基金超千亿元。
“过去,人才科创企业关键时刻找不到钱,金融机构找不到有潜力的项目,苏州的探索打通了这两者之间的壁垒,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持续的平台建设能够聚集大批创新人才和资本,形成成倍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整个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民生证券资深经理人毛建锋说。
唐超、李华所在的吴江也在频频出招。他们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专业基金管理团队合作,设立了规模达20亿元的“苏州湾人才基金”,以资本切入人才工作,在通信光电缆等主导产业集中了优势兵力,并在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精准“落子”。
吴江还借助知名金融资本的强链接,推进多赢合作。2018年第十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期间,在吴江区人才办的撮合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深圳松禾资本达成合作协议,组建成立了跨区域联动的离岸孵化器。这个平台一端连着深圳的创新孵化,一端连着吴江的产业加速,不到一年时间,松禾资本已向吴江引荐了3批人才项目,拉开了跨区域联动引才的序幕。
丨2018年(第十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
中国高层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
相城和吴江的做法,是整个苏州探索金融服务招才引智的缩影。对于不同规模的、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人才科创企业来讲,金融服务的专业和周到,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也关系到一个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成熟期和发展期的人才企业如此,对于创业初期的人才企业更甚。
桑泰海洋仪器研发有限责任公司最早由西北工业大学博士黄海宁创办,2010年,黄海宁凭借国际领先水平的水下声通信、声成像、声探测等技术实力,入选了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
但在企业发展前期,当股东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研发创新过程中时,企业一度面临资金断流的窘境。
同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情况一样,桑泰海洋仪器由于缺乏传统银行信贷认可的抵押物,尽管已拥有各项知识产权60余件,发明专利11件,却仍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处获得传统信贷支持。
就在这时,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推荐合作银行为公司对接了一款名为“科贷通”的信贷产品,依据规定,以最高500万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撬动了银行1000万元信贷资金发放给企业,这也是企业首次从银行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更重要的是,通过贷款业务,人才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更加良好的互信关系,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银行信贷资源“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在服务人才科创方面的倍增效应,苏州市政府接连出台多个文件,运用风险补偿、奖励补贴、投资引导等科技金融方式,全面支撑人才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桑泰海洋仪器所获得的“科贷通”贷款,已累计为5530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381.91亿元。
一系列金融支持的组合拳,为落户苏州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支持,成为流淌于人才企业这块肥沃田地里的活水,浇灌出极具创新生命力的市场主体,进而连成产业,最终形成独特的苏州创新生态。
众智成城:人才与城市的共生共融
星巴克官网最新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苏州以171家门店数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这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跨国公司,门店数量占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51%,稳健的开店选址策略使其开店数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消费能力的可比指标,这一指标,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窥探出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苏州,正在经历的现代化、国际化蝶变。
据了解,苏州超过100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近一半是“新苏州人”。这些来自各地、最终选择落户在苏州的外地人,被苏州的环境、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所吸引,用他们的才智推动这个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之共生共融,造就了今天的“新苏州”“洋苏州”。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支撑。人才的汇聚,是产业转型升级巨大且持久的动力。”上述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到如今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才融合”范本,在产业迭代的过程中,苏州这座城市和苏州的人才质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从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到现在去追求质量,我们的产业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现在苏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超过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苏州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计划在未来5至8年能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支柱,并且具有带动其他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远大前景。
以目前已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去年该产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3000余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产值超千亿元,已经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昆山市小核酸基地、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区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经过十多年的培育,苏州市引进孵化的医药企业,覆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从早期药物研发到后期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未来2至3年内,将迎来爆发期。”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称。
“十几年前苏州就已经开始先导产业布局,产业生态的雏形是在那时候形成的。2016年,我们选择了适合苏州发展的模式,发展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模式由资源要素增长到创新资源集聚的变化,使我们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开始相应地转变。”该负责人介绍,“以前是项目招商,只要是好的项目,我们就欢迎,然后再考虑发展相关产业,现在是主动选择适合苏州的产业,预先对产业生态做整体布局,有选择地吸引人才和项目。”
新经济激发新活力。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苏州以1.86万亿的GDP总量再次位列江苏省第一,在整个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实现可比价增长6.8%,同时,这也使苏州继续保持多年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的地位。
丨苏州 · 开放之硕果。
“苏州是一座依靠人才、因才而兴的城市。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是苏州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积累了能量巨大的‘创新磁场’,强大的企业集群和强烈的创新诉求,释放出大量的优质岗位,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该负责人说,“我们愿意成就人才,愿意扶助人才,这是我们过去一直的坚持,也是我们未来不变的承诺。”
如今这一“磁场”正迎来又一个发展机遇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长三角站到了时代舞台的中央,苏州对自身的定位也更加清晰——着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此来对接和呼应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今天的苏州,正奋力抢抓重大机遇,努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延伸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基地,最大程度地释放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无数个可能性被不断注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幻化成未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作者丨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