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6日9时,本次长江中下游等地最强降雨已致181人死亡失踪,安徽、湖北两地直接经济损失均超150亿元,6月30日以来已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力203万人次。
抗洪一线解放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保卫人民群众的安全。那一双泡得发白、褶皱纵横的大脚,那一位端着盒饭、坐着入睡的战士,那一幅幅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画面……他们最苦,他们最累!
我们在为救灾战士英勇抗洪而感动的同时,13年的旧新闻德国“抗洪神器”Spundwand最近又在朋友圈、微博热传了……
网友吐槽,我们发射得了长征7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还只用沙袋和人海战术?看着人家薄薄的挡板就挡住洪水,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真相到底是什么?
网传最广的德国“抗洪神器”组图,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德国的事,而是奥地利的一个小镇。
据介绍,欧洲有一年大雨,奥地利小镇Grein的多瑙河洪水爆发。但最厉害的是那道抗洪墙,这是在水位上涨前人工临时搭建的,它牢牢地阻挡了洪水,这个抗洪挡板在德国叫做Spundwand,一般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
“抗洪神器”长得是这样的:
而我们熟悉的抗洪场景是这样的:
据南都网2013年的报道,Spundwand这种移动的抗洪挡板最早于1984年被科隆市购买并投入使用。不过,其造价不菲,11公里要耗资1100万欧元之多。据悉,自2002年8月欧洲中部及东部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并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导致奥地利等地区大面积受灾后,当地政府大量购买了这种专业的抗洪设备。
从图片上看,抗洪效果杠杠的。网友“麦乐鸭”介绍,只要4至6个小时就可以把整个河岸给围起来了。
国外网友对抗洪板也是啧啧称奇。有网友评价:太强大了,但我可不敢从抗洪板下面走过。有奥地利网友透露说,如果抗洪板不够高,当地居民会在板上叠加沙包,临时增高加固,沙包的重量和质地让它们成为质优价廉的防护屏障。
都说现在的新闻要3天之后再看,这过了三年的新闻是不是就稳了?
网友找到该“神器”漏水的照片,其实际使用效果有待商榷。据微信公众号“再深一点”爆料,这张图最早发表于2013年6月初发表于Reddit论坛上,发布者ID为Woodbin,他说,这就是我们城市的抗洪墙。
“神器”疑似漏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
据微信公众号“讲故事的德语老师”介绍,奥地利萨尔茨堡当地报纸2013年对奥地利Grein附近地区洪水的报道是这样的:
来源:http://www.salzburg.com/nachrichten/oesterreich/chronik/sn/artikel/hochwasser-scheitel-in-krems-und-grein-ueberstanden-61201/
有图有真相,水坝是真的,效果也看得见,但那年的洪灾,人们也分明用的是一排排沙袋,靠的军民一心。
这么炒作“抗洪神器”,不光“中国沙袋”不满意,“欧洲沙袋”也不满意呀!
小编不满足于网友喂饼,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多家媒体都找到了打脸“神图”和“神稿”。
发洪水那年,德国的画风是这样的:
来源: http://www.tagesschau.de/multimedia/bilder/hochwasser716.html
国际在线:据德国《明镜周刊》6月11日(2013年)报道,百年不遇的洪水继续在德国泛滥,国际信誉评级机构Fitch的非官方统计显示,这场洪水已经给德国造成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84亿元)损失,超过2002年洪水损失。
许多组织抱怨称,此次救灾捐助却比2002年洪水期间减少。此外,德国面临沙袋短缺困境,被迫向邻国求救。德国官员感叹称,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英国当时是这样的:
据新华社2014年报道,威廉王子和弟弟哈里王子14日早晨加入抗洪队伍,在位于伦敦西部的小镇达切特和士兵们一起搬运沙袋。
哈尔滨
国内首创“活动钢闸板抗洪墙”
事实上,据2002年10月30日《黑龙江日报》报道,国内首创的“活动钢闸板防洪墙”在哈尔滨市建成。文章称:“哈尔滨是全国十个重点防洪特大城市之一。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国家重新修订了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哈市主城区江南堤防标准要提高到100年一遇。为了兼顾沿江景观、不阻挡游人与江水的亲近,哈市采用了国内首创的‘桩基活动钢板防洪墙’建设方案。”
另外,文章介绍,“新型防洪墙”由桩基础、基础底梁、防洪墙及防洪钢闸板组成,其中露在地面上的防洪墙只有60厘米高,不会阻挡游人视线。防洪钢闸板每块长5米,高2米,重1.3吨,平时近千块钢板存放在防洪通道旁的专用仓库里,大水袭来时,接到水泥防洪墙上面,专业人员安装一块钢板只需4分钟,缝隙之间用专用防水胶粘接,防止漏水。防洪墙顶高海拔121.20米,高出百年内最高水位0.33米,加上活动钢板,防洪墙可超过松花江历史最高水位2.33米,抗洪再也不用车拉肩扛砌沙袋子堤。
2011年哈尔滨防汛闸板安装演练
上海
“通透式玻璃防汛墙”已申专利
除哈尔滨之外,上海也不断改进防汛设施。2012年,上海市南外滩进行防汛墙改造工程,将此前的“上海南外滩水泥防汛墙”改进为 “玻璃防汛墙”。据2012年4月17日新华网报道,“玻璃防汛墙”由钢筋混凝土和通透式玻璃组合而成,玻璃厚度达到18毫米,既满足防汛挡水需要,同时方便游客坐在岸堤边欣赏老码头和江岸景色。
据悉,此次应用的玻璃防汛墙的全称为通透式玻璃防汛墙,由上海某家防汛设备制造公司设计,现已申请专利,专利号为ZL201020145391.3。
网友@-长城砖-:历史上多瑙河最大洪水洪峰流量不过1.4万立方每秒,而长江洪峰经常超过5万。另外,多瑙河多长,长江多长?
小编:按网上资料,所谓神器11公里要耗资1100万欧元,平均一公里就是100万欧元,长江总长度是6397公里。我去找计算器了。
网友@Sir峰无峦:第一,这玩意只能用于水量小,流速低的河道,我国北方某些地方已经有类似的东西投入使用。第二,这玩意是无堤防地区临时加固用的,跟钢筋混凝土大堤的坚固比起来,如同玩具一般,要是拿这个替代武汉沿线堤防,或是直接在堤防上装这个,那才是真是叫做不负责任……
小编:不管是什么神器,还是黑科技,都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用。
对于沙袋来说,它的优势是什么呢?沙袋既便宜又便于使用,而且非常高效。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沙袋是由聚丙烯塑料制成,这些材料一般可以从纺织品生产商废弃的物料中获得。这些用料价格低廉,制成的袋子通常用于防汛抗洪。
沙袋仍然被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其“科技含量”低——使用沙袋所需要的只有袋子、铲子、人力和沙子。在实际运用中,沙袋也被证实是可靠而有效的防洪工具。最稳固的堆叠方式是将沙袋堆成金字塔形。
我们承认科技和创新在防灾减灾的作用,但面对天灾,神器并不能包治百病。
网友@桔子树小窝 表示,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奥地利那种金属板材的防洪墙都只有暂时抵挡滞水的能力,用在那个小镇上很适合,但它不可能代替堤坝,也挡不住长江的洪峰和山区的暴发性洪水泥石流。搞这玩意,第一你得有钱,第二环境适合。
曾在柏林分社派驻九年的新华社参编部副主任班玮介绍,德国汛情不像中国频繁,当暴雨频降的时候,易北河、莱茵河漫灌,城市离河流很近,德国人也经常为防汛而头疼。与中国的强大的动员和投入军队不同,德国只是依靠当地救灾应急的部门进行抗洪工作,而健全的下水道排水能力为暴雨提供了出口。
德国“抗洪神器”之所以能热传,原因在于抗洪官兵在一线奋战多日,在泥水中啃馒头等照片与“抗洪神器”举重若轻的感觉反差太大,对比强烈,难免让网友向往之。
需要思考的是,上海的玻璃抗洪墙和哈尔滨的钢板抗洪墙虽然都已投入使用,但并不为人所知,也没有被封“神器”。这些技术是否过关?实用价值如何?为何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是骡子是马,还要拉出来遛遛,抗洪效果还是要看实战。中国沙袋估计也有期待,埋头苦干了几千年,“国产神器”何时助我一臂之力?
来源:人民网、国际在线、南都网、再深一点微信、讲故事的德语老师微信
监制:刘洪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