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怪老虎,情商太低
文/马丁
2016年7月23日下午3点左右。北京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
一家四口,包括三个大人一个孩子,去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车辆行驶至猛兽区的东北虎园里,年轻男女在车内发生口角,女子突然下车去拽男司机的车门,结果被蹿出来的老虎叼走。年长的女子看到年轻女子被叼走,立刻下车营救,被另外一只老虎当场咬死并拖走。一次欢乐的出游演变成一场悲剧。在这之后,媒体公布了女游客被老虎叼走的视频,令人心惊胆战。
事后,人们不禁要问,这场悲剧是如何发生的?是野生动物园没有尽到提醒责任?还是那位女子疏忽大意,没有意识危险?还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
实际上,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有明显的提醒牌,严禁游客下车,参观须知里也明确了参观规则。事发时,女游客并没有按照园区的规定参观游览,而是在猛兽区下车,引来杀身之祸。那么,这桩命案究竟该由谁来负责?如果用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来解释的话,这桩惨剧来源于当事人的情绪失控。
丹尼尔·戈尔曼直言不讳地说,
情绪失控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就像脱缰的野马,会把主人置于死地
。
设想一下,如果那位被老虎拖走的女子不是由于口角而导致情绪失控,为何会在猛兽出没之地贸然打车开门?她在开门下车的那一瞬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向她逼近的危险。
当你情绪失控时……
根据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在神经失控时,边缘脑的神经中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召集大脑的其他部分服从其紧急调度。神经失控发生在顷刻之间,激发立即的行动反应,这时掌管思考的新皮层根本来不及全面观察当前的形势,更无从判断行动的正确性。神经失控的特征是在失控过去之后,失控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普通人情绪失控其实经常发生,虽然形式一般不会如此可怕,但强度也许毫不逊色。回想你上一次“失控”时的情形,比如对家人或者陌生的出租车司机大发脾气,而在发作完之后,你经过思考和反省,发现似乎没有生气的道理。
情绪失控大体涉及两种机制:一是杏仁核的触动,二是保持情绪反应平稳的新皮层无法激活,或者新皮层动员起来应对情绪的紧急状况。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理性脑听命于情绪脑。当个体已经处于烦躁的状态时,一旦被某种东西触发了情绪失控,不管是愤怒还是焦虑,情绪强度都会特别大。
当个体已经处于烦躁的状态时,一旦被某种东西触发了情绪失控,不管是愤怒还是焦虑,情绪强度都会特别大。
既然情绪失控如此普遍,而危险性又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愤怒的情绪失控呢?
情商理论认为,有两种主要的途径可以消除愤怒。一种是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当然,时机很重要,在愤怒周期中,越早进行控制就越有效。事实上,缓和性信息如果在愤怒表达之前出现,就可以完全终止愤怒。但这种缓和性信息具有特定的有效时机。它对一般水平的愤怒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对高水平的暴怒就没有什么影响,原因在于 “认知失能”现象,也就是说,个体无法继续正常思考。如果人们处于极度愤怒的状态,只想着“实在太糟糕了!”他们就会忽视缓和性信息。
消除愤怒的第二种途径是: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常。也就是说,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在冷静期,生气的人可以寻找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使逐步升级的敌对想法及时刹车。分散注意力是扭转情绪非常有效的方法,原因很简单,我们在高兴时很难保持愤怒。当然关键在于首先让生气的人冷静下来,然后才有可能高兴起来。
再简单总结一下消除愤怒的主要途径。
第一种途径:控制和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获得缓和性信息。第二种途径:在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身处不可能进一步引发愤怒的环境,等待肾上腺涌动逐渐消失,生理水平恢复平静。当然最好的途径是,在愤怒或敌意想法刚刚萌芽时就把它们遏制住。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消除愤怒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是在冷静期独处。很大一部分男性的做法是驾车外出,研究者由此发现了开车可以让人停止愤怒。另外一种更加安全的方法是散步,积极的运动同样有助于平息愤怒。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等方法也有作用,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活动改变了身体的生理水平,使身体从愤怒的高唤起水平转变为低唤起水平,也许还因为放松活动分散了个体对愤怒的注意力。积极的运动平息愤怒也是同样的道理,运动过程中身体处于高度活跃水平,运动停止后身体就恢复到低水平。
不过,假如生气的人在冷静期对触发愤怒的一连串想法一直耿耿于怀,冷静期就不会产生作用,这是因为每一个愤怒的想法本身就是火上浇油、使愤怒不断升级的微型触发器。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在于阻止一连串的愤怒想法出现。研究表明,分散注意力一般来说有助于平息愤怒,看电视、看电影、阅读书籍等活动可以阻止愤怒的想法最终演变为暴怒。而放纵自己购物或吃东西等方法没有太大的效果,在购物中心闲逛或者吞下一块巧克力蛋糕的时候,实在是太容易继续保持愤怒的想法了。
夫妻之间如何避免情绪失控?
那么如果伴侣之间出现情绪失控,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避免被伤害?
悲观的伴侣非常容易情绪失控,他们对配偶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受伤或者困扰,而且负面情绪一旦发作,就会使他们困扰不已。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婚姻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夫妇双方必须学会舒缓自身的困扰情绪。这就意味着掌握从情绪失控引发的情绪泛滥当中迅速复原的能力。在情绪失控时,个体失去了清醒地聆听、思考以及说话的能力,因此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个体无法保持冷静,就无法进一步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情商》中,丹尼尔·戈尔曼建议,有决心的夫妇在发生激烈冲突时,可以学会大约每隔5分钟测量自己的脉搏,即感受颈动脉的脉搏(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人很容易学会这个方法)。测量15秒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乘以4,得到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以心平气和时测得的脉搏作为基准,如果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比基准多了10次,这就是情绪泛滥开始的信号。如果脉搏升高到这个水平,夫妇双方需要暂停20分钟,在继续讨论之前恢复冷静。尽管暂停5分钟已经感觉够漫长的了,但实际的生理复原更缓慢。
当然,有些夫妇可能会觉得吵架的时候测量自己的脉搏有点尴尬,较为简单的做法是进行事先声明,
在任何一方首次出现情绪泛滥迹象时暂停讨论。在暂停期间,进行放松活动或做有氧运动有助于从情绪失控中复原,恢复冷静。
由于对配偶的负面想法会触发情绪泛滥,因此,如果为此感到不快的丈夫或妻子直接面对并加以解决,也能阻止情绪泛滥。类似“我不能再忍受了”或“我不该受到这种对待”的情绪是无辜受害者或易怒者的口头禅。
管理好自我情绪,不让负面想法引发情绪泛滥,进行积极的正面解释,可以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我们需要对负面的想法进行监控,意识到我们不一定要相信这些想法,并有意识地努力寻找质疑这些想法的证据或者角度。比如妻子在气头上也许会想到“他不关心我的需要,他总是这么自私”,此时她可以回忆丈夫以前的体贴行为,以此质疑这种负面的想法。这样妻子也许会换一种想法:“他有时候还是挺关心我的,尽管他刚才的表现不够体贴,让我生气。”后面这种想法为改变和积极的解决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而最初的那种想法只会激起妻子的愤怒和伤害行为。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老虎伤人事件,试想一下,如果那位妻子不是由于情绪失控拉开车门,如果与她吵架的那位丈夫能够恰当应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如果这对伴侣之前能够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推荐阅读
“情商之父”
丹尼尔·戈尔曼经典套装 情商培训、家庭教育必读书
中信出版集团 | 2016年7月
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研究员,曾四度获颁美国心理协会荣誉奖项,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终生成就奖。其经典著作《情商》,畅销逾5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8个月。他还曾在《纽约时报》任职12年,负责大脑与行为科学方面的报道;他还是《今日心理学》资深编辑,文章散见全球各重要报章。
购买链接
除此之外,读书君再为各位推荐两本书目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法]弗雷德里克·方热著;周行译
“我需要别人喜欢我,我不可以让人失望……你必须不断超越,让别人高兴……你必须成功,配得上你所在的位置,应该顺从大流……”
我们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语,不断催生焦虑,造成各种困扰。但这个声音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利他、行善、努力、期望成功、追求完美……
严苛的自我要求有时候能使人进步,有时又会给人压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这种强迫我们行为的自我批评之声,如何掌控它?如何摆脱它?
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写就,法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凭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针对“自我苛求”这一人性痼疾,结合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独创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一定能够将你从“自我苛求”中解脱出来,使你获得更富创造力和幸福感的生命体验!
关于作者
弗雷德里克·方热(Frédéric Fanget),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任教于法国里昂*大学,著有《医治受伤的自信》(Oser. Thérapie de la confiance en soi)等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弗雷德里克?方热是人称“综合型”的治疗师,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通过行为疗法来改变自己,通过认知疗法来理解自己,利用存在和冥想疗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购买链接
看见真相的男孩
[英]西里尔·斯科特著;冯倩珠译
19世纪末期,一个英国小男孩用日记写下了他成长期的困惑。他生来赋有通灵的能力,能看见灵光和灵魂,能看见人身上死亡和疾病的颜色,能感应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
他成为父母眼中的“怪胎”,不断受挫,直到遇见家庭教师帕摩先生,才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两人在灵学上一起实验和探索,思考通灵的真相、人死后的世界,以及灵修的真理。
这部日记经过亲友的再三说服,后来作者才勉强同意出版,但他开出两个条件:一是,日记必须在他死后数年才能出版。二是,书中的名字必须更改,以免为还活着的亲友带来困扰。
关于作者
西里尔·斯科特(Cyril Scott,1879—1970)英国著名作曲家、神秘学家和诗人。他对神秘的超自然事件很感兴趣,也颇有研究,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具有通灵能力的人。20世纪50年代初,他收到尘封了五十多年的书稿《看见真相的男孩》。这是一本天生具有通灵能力的小男孩写下的日记。日记中记载了他成长过程中的想法、情感和困惑,写得妙趣横生、天真率直,还透着不经意的幽默。斯科特不仅答应作者遗孀为书稿作序,还对此做了精心地编辑、注释。
-END-
热门文章 中日关系|高颜值书|在宋朝通奸|出轨的意义 把原著毁了的烂片|最爱看书的城市 钱穆:人生三层次|陈丹青:没教养 这本书改变6.63亿人的命运
点击关键词可直达链接,超级快! 主题书单 奥巴马给女儿买书|抗击朋友圈养生党 华尔街大佬在读啥|告别应试教育 检测智商|雾霾生存学|父母孩子一起看
饭桌谈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动摇世界观
点击关键词可直达链接,超级快! 赞赏出版 人人都能赞赏成书
文艺连萌成员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