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乐成长,这几乎是每位父母养育子女的夙愿。
曾有人说,中国父母在育儿理念上的想法特别宽泛,就像我希望我孩子快乐这句话一样,要是仔细想一想,快乐的标准是什么呢?也许,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那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何呢?是宽泛?是模糊?是具体?还是其它呢?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快乐”。
P1/了解我们的大脑才能更懂快乐
原理:A10神经
A10神经的神经纤维从脑干发出,与对心智来说最为重要的大脑新皮层(发挥“知”作用的地方)、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基底核(产生“情”作用的地方)、脑干的下丘脑(生出“意愿”作用的地方)相连。在超过100亿的人类的脑神经细胞中,这种A10神经是唯一一条与这三处相连的神经,而这三处是与人类的心灵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
A10神经会生出快感,作为感情和心灵活动的源泉,它是最重要的神经。A10神经来自生命中枢(掌管食欲、性欲、快乐的中枢),向能感觉到活力的侧坐核、掌管记忆的海马和掌管创造性的大脑新皮层进行传递。
孩子的大脑在做出能感到快乐的行为时,会释放出一种神经传输物质、被叫作多巴胺的快乐激素。多巴胺一释放出来,就能激发感受活力的侧坐核、掌控记忆的海马和负责创造性的大脑新皮层这三者的活动。
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的激素就会立刻分泌出来,让大脑功能变得糟糕。训斥教育这样的行为就能让干劲、活力丧失。
脑的功能是凭借激素才能运行起来的。不快乐的时候,脑就无法好好地工作。孩子的心中若是充满了愤怒、强烈的不满、不安、恐惧等情绪的话,其心灵就无法健康成长,智能的成长也会显现出停滞状态。
所以,想让孩子快乐,想让孩子专注地做事情,就要让孩子较多地处在安全、快乐的状态。一方面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一方面在育儿的时候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多一点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取而代之引导,让孩子一点点努力去做到自己的那个最佳。
P2/基于人类是群居动物来理解“群体欲”
名词——“群体欲”
群体欲最初是通过父母的爱来得到满足的。很多时候由于父母一直都不知道怎样好好地爱孩子,所以孩子的群体欲一直都没有被很好地满足过。群体欲可以通过母爱来加深母子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能满足和母亲之间的群体欲,那么孩子将会感到安心,能够转而面向其他的群体,安心地和其他孩子玩耍。
所以我想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分析孩子的快乐。
1.最重要的快乐源自家庭
只有父母快乐、孩子才会更快乐。我们常说“习得”,孩子学会很多东西的第一个参照者是他们的父母,所以父母都不会真正的快乐,孩子又如何能快乐呢?若是父母不快乐的话,培养孩子的过程当然就不会很顺利,孩子也肯定不会快乐。
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能够得心应手地培养好孩子的母亲会用充满爱的心让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不会感到无聊。那么首先,这位母亲要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来源于婚姻的幸福。有一位妈妈曾和我说,我之所以经常训斥孩子,没忍住,是因为我老公没有学会哄我开心。
夫妻常有争执,孩子就会觉得争执是自己的错,这样的孩子真的快乐吗?我想他们应该更多的感受是害怕吧。我也常遇见夫妻关系是冷漠的,彼此不关心,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感受到很多的冷冰冰,他们真的快乐吗?很多家庭,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参与和孩子的互动,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孩子缺少了一半的养分,真的快乐吗?有些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是缺少男性力量的。长大因为少了这样的习得,即便人高马大,在这副皮囊之下,住着的是一个胆小的孩子。
如果母亲习惯用训斥来教育孩子,孩子的头脑中会产生一面抵抗墙,变得不会再乖乖地听母亲的话。孩子会觉得只要责难的声音不进入脑子里就可以了,于是学习的事情也就同样不会进入脑子里。父母要明白,责骂会让孩子的心灵失去爱,会产生一种无论和母亲一起做什么都不会快乐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不会经常被训斥、被温柔和善地养大的孩子的头脑中,对母亲说的话是没有任何抵触的,都能听到心里去。学习非常好的孩子的特征就是一直被温柔和善地教育着。被这样养育的孩子对待其他的孩子也会同样的温柔和善。因为被母亲的爱包围着,没有被训斥过而是被温柔地养大,所以孩子会很乖巧。也因为不用担心因犯错而被训斥,所以这样的孩子也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新事物,也就是常说的外部探索。反之则显得胆小,是因为孩子在想做之前多了一份顾虑,当然就显得动力不足了。
培养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严厉训斥的话,孩子还会产生啃指甲、口吃、痉挛、尿床等症状,会慢慢失去活力,变得整天看父母的脸色过日子。
所以,在家庭内部,要让孩子快乐,并不是简单的吃好穿好玩好。而是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中得到滋养,这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才能发展的健全,从而灵活应对外界的种种状况。
2.源自学校的快乐
我们的孩子每天要在学校要呆上8小时,和我们上班一样。所以这白天的8小时能否过得快乐,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回家的状态。试想我们上班如果你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同事关系、有欣赏你的上司、工作业绩有成就感,我们回家的状态就会非常好,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
脑干的部分功能是为了满足群体欲的。通常我们都知道食欲、性欲等欲望,但是群体欲同样相当重要。只有在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这种本能之后,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干劲儿十足的孩子。
一年级左右的孩子,渐渐开始有了社会需求,他们在乎老师的评价,在乎同学的看法,与幼儿园阶段较多在父母那里得到情感需求相比,上学后,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来自外在的部分增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需求会增加。到了青春期,有些秘密他们更愿意和好朋友聊,而不是我们(所以,0-6岁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即使到了青春期,孩子还会和我们分享自己的秘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好多父母单纯的期望孩子快乐,觉得在家快乐就够了,这就像我们摄入食物一样,食物只有多样性,才能更好的均衡营养。孩子在情感需求方面也是一样的。
我常听女儿回家和我说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也常听她和我讲一些故事,脑筋急转弯,笑话之类,有时还会唱歌给我听;看见好朋友的时候,尽情的玩乐,和伙伴享受同龄人的乐趣。此时,她发自内心的这份快乐,是我给不了的,这种快乐比家庭给予的快乐更具有活力,更有共同语言。
女儿二年级时候开始看《哈利波特》,她和我聊哈利的时候经常是自娱自乐状态,可她回来和我说同学们和她聊哈利的时候,她的眼睛是明亮的,表情是兴奋的,她会加快看书的速度,因为她很在乎和同学一起聊话题。这份内驱,是我永远也给不了的。
所以想要孩子更多的在班集体中获得快乐,优秀的学科成绩,为班级争光的体育成绩、和特长,又或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帮助孩子在集体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快乐。让孩子的人格发展的更健全。
P3/快乐是动态的
我做过一个家庭咨询,目前孩子高年级,父母因为困惑于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下降的成绩来找我。
孩子一到三年级时候,父母觉得没什么重要的,所以孩子放养了三年,全家都挺开心的。
等到四年级,难度加大,孩子考试成绩下滑明显,父母突然开始有点焦虑了,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尤其是考卷拿回家签字的时候,更是气到不行。妈妈也是各种烦躁,一下子从温柔的妈妈变成了凶巴巴的妈妈。所以,从四年级开始,孩子还能继续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
孩子在学校里的认可降低了,所以她没以前快乐了;又因为学习习惯这些没有培养好,每天做作业要很晚,几乎天天十点才能睡觉,她不快乐;周末在家做一些课外练习,没有时间出去玩,没有娱乐,她也不快乐;如此恶性循环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六年级,她的寒暑假不是补习就是做题,她真的不快乐快三年了……
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快乐是动态的,有变化。1-3年级的快乐不代表永远快乐。1-3年级的成绩还可以也不代表会按这个趋势一直保持下去。也许有些人觉得将来他考上大学就好啦……在那之前,因为学业不好不快乐状态会伴随孩子近十年,比起熬十年,改变现状会应该是更积极的心态吧。
我理解的快乐像是一条小溪,缓缓流淌,于孩子,就应该在每个时期都被快乐包围,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快乐不一样的,这样这个快乐持续着陪伴孩子的成长,她将来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快乐一生。
P4/如何让孩子在高年级以后持续快乐
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是培养阅读能力。
1.好的习惯意味着“自律”
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好的生活习惯演化而来的。一个生活中守时的孩子,学习上就会有时间概念;一个生活中撸起袖子就动手的孩子,学习上也会干劲十足;一个生活中遇事会思考想办法解决的孩子,学习上遇见难题不会有为难情绪;一个生活中善于整理的孩子,学习上不会丢三落四……
都说1-3年级养学习习惯,为什么要用三年来养?我想就是因为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经历开始,反复,巩固这些阶段吧。
蛮多妈妈会困惑于陪写作业这类问题,他们纠结到底要不要陪?我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方面是去反思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何:可以一回家就开始安排作业吗?可以专注做作业,不边玩边做作业吗?可以读题仔细减少错误率吗?可以完成一项作业后继续完成第二项吗?可以做完作业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吗?……这些都可以归为学习习惯问题。
女儿在上一个英文在线课程,一共有四个小朋友一起上课,老师每次会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打卡,快两个月了,打卡最多的孩子是她,我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她有一个好习惯,她知道上完课,就要熟读背诵,就要打卡,所以每天一放学进家门就是录音打卡。这就像是一个被安排好的生物钟,让她的行为有了记忆。我想不管她是什么基础开始的,只要她愿意打卡坚持一年,坚持两年,那她的英文水平一定会进步飞快。
父母有多重视习惯的培养,孩子就会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到高年级还可以每天看动画片,每天下楼玩耍,而不是奔波于补习班,不是过那种每天只完成作业没有娱乐的生活。
那么光有学习习惯就足够了吗?我想它应该还有一位好搭档,就是能力!我觉有一个能力特别重要,在如今大语文的背景之下,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认真对待。
2.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分两部分:一是学科能力,而是真正的阅读能力。
我们从一年级寒假开始做阅读训练,每天一篇,一直坚持,直到二年级暑假时候,已经没书可做为止,也就是说,她做完了能买到的大部分的阅读训练,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事儿有点可怕,但她真的乐在其中,每次阅读一篇文章,她也很快乐,答完题自己对答案,每次答对她就很兴奋,答不对她愿意思考。
这个做法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处理掉了她对考试的为难情绪。也让她认识了很多的字词。
她读出租车后面的乘客须知,她读科文的演出宣传页,她甚至读各类说明书,阅读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考试,她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阅读能力一旦培养了起来,阅读就成了轻松的事。
读应用题也是阅读,看英文书籍也是阅读,读课本也是阅读,基本开学的一周,她就读完了语文课本和英语课本。
至此,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学习这件事情就变得和吃饭,睡觉一样,没太多差别,孩子爱上阅读,大人看着辛苦,其实他自己也是乐在其中。因为有时候挑战可以带来成就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也许会减少父母的焦虑。
这部分单独讲阅读培养
一、.阅读理念的传达:
1.家庭布置:很多书架,哪里都是书,能坐下的地方都有书;
2.客厅改造:根据目前的需求改成了书房;
3.出行安排:我们旅行很少去购物,几乎每去一处都要去逛一下当地的书店和图书馆,买书也显得乐趣多多;
4.出行的小心思:各种包包,一定是可以放一本书和一本本子的。
二、阅读书籍及音频的购买
买的很杂,听的很杂,除了孩子看的那些书主要分类是:艺术史、哲学、人文、自然科学、心理学、旅行等等。
三、阅读兴趣培养
从孩子的兴趣为主导,似乎一开始让读孩子自己喜欢的书,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带着孩子去阅读。
女儿疯狂的喜欢《丁丁历险记》和《哈利波特》一遍又一遍的看书,每次周末早起看一小时的课外书。 根据这个,我这几天新买了《蝶形世界》,因为上面写着比哈里波特和魔戒加起来都好看:)
四、阅读的方式
陪读和独立阅读,哪种更好?
我理解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更有效。很多家长做的比我好,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陪孩子阅读了,我没有这么做过,一直都是我自己看书,很开心,然后和孩子分享感受。相比较而言,父母阅读自己的书,孩子慢慢也会习得这部分,开始看自己的书。我们经常交流阅读的感受和心得,她常常会阅读或背诵其中有趣的段落或句子给我听,我会很积极的回应,如此的互动也为高年级的阅读概括能力和现阶段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五、阅读的坚持
阅读是让人终身受益的习惯,我一直的理念是终身学习。所以在做好兴趣激发,亲子阅读这些事之后,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把阅读坚持下去,孩子还是容易反复的。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1.阅读时间的安排
以前都是睡前阅读,我发现这样很容易因为弄晚了而取消,于是现在变成做完作业就看书,这样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2.晨读在车上完成
即使生病也会坚持,因为这样真的省时间,一早一放学的时间,从此为英文积累打下了基础。
3.引导她阅读
当女儿没事可做的时候,我永远都会建议她去书架上找一本书看;我们旅行她要是只带一本书,我永远都会多带一本放在我的背包里,当然我自己也会带上一本我自己在看的书。
我是按照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孩子的,也是一直以以身作则来要求我自己的。目前的她,是一个有着很多快乐来源的人,自律让她变得更轻松,阅读丰富了她的体验,也让她具有判断力。
我从未希望她变得不平凡,我只是希望她能发现生活之美、快乐过活。
参考文献:《爱与规则》,七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