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写给讲堂的师弟师妹们|雨滴讲堂

编者按:

第七届雨滴讲堂的学员招募告一段落,一群新鲜的面孔又将相聚在八月的广州。三年来,每个冬夏,我们都与怀有不同期待与梦想的年轻人在此结缘,过往六届讲堂中,共145位学员在讲堂中经历了思想的碰撞。这些年,有人因此而转变了人生方向,有人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启发而有了新的目标。现在,他(她)们中有的正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解放日报》等知名媒体做那个梦想中的“扒粪者”、“良心守护人”。

在新伙伴们到来之前的众筹期,我们收到两位正在南都做记者的往届学员写来的分享稿,编辑中读过很多遍,字里行间还是真诚与热切的期盼。诚如他们所言:“嗯,我们在壹起坚定理想吧。”

01|一封来自新闻前线的心书


第二届讲堂开学典礼合影

第七届雨滴学堂的学员们:

见字如面。

你们好,我是第二届新闻小学堂的学员苏海伦。很荣幸能受邀给你们写一封分享信,介绍我参加壹起新闻小学堂的历程,以及我现在在《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的感受。

已经很难描述我在2015年初,在小学堂上课时的具体感受,那其实是我非常慌张的时期。在推掉一家蜚声亚洲的广告营销公司的工作邀请之后,我才意识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我临近毕业,但没有任何纸媒实习经历。报纸,对于我来讲,是一件并不熟悉的物件,我没有看报纸的习惯,也没有关注时事的恳切之心。但“记者”和“写作”这两个词,却一直在吸引着我,那是我的直觉——我一定会习得并擅长这样的手艺,并在其中畅游。

然而当时的我,只可以说是一个学业还不错,却毫无专业训练的媒体“专业学生”。

新闻小学堂的课程是与学校知识是泾渭分明的,如果站在我现在的位置来看,它的一堂课能够抵得上大学的许多堂课。因为新闻就是新闻,是社会在特定时间里凸显的事件,作为记者的职责就是对其不加评判地进行专业报道。如果你仍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我认为你是非常幸运的,小学堂的老师均是来自业界有丰富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如果你还想做新闻,这样的课程你知道得越早越好——因为他们的身处的氛围,就是你未来将面临的氛围。

学员分享:写给讲堂的师弟师妹们|雨滴讲堂_第1张图片
张良老师与第二届学员坐而论道

小学堂算是把我领进新闻的门了,我也和很多大学同学越走越远。许多新闻专业毕业的同学都不会从事这个行业,他们说,这是一个很杯具的行业,舆论空间极为狭窄——他们用环境的逼仄来掩饰他们连消息五要素都没好好写过的专业缺陷,就更不用谈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毕竟师出同门,我尊重个人选择,只是当连门都没有踏进瞧一瞧的时候,就没有权力去评判这个行业的内情。

在经历了《南方周末》《每日人物》的实习之后,我来到了《南方都市报》。期间我还在一家媒体公司工作过一年,但做的都是内容的生产。这一路,大量的自我强迫式的新闻阅读以及快速的新闻操作,人物、特稿、消息,甚至一些无厘头的网络推文,让我习得了基本的写作习惯和属于自己的风格。

我称之为“刻奇”,我使之迎合了那个本质上不是时事爱好者的我。“记者”这个职业名词给我的自我感动,已经成为了我当下面对一个戏剧性事件能够持之以恒地探索的内心驱动力。

内容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那就是好奇心和新闻事业的边界。希望将来雨滴讲堂的你们,若本身还对记者这个行业有兴趣,那不妨好好地学习,习得一个实在的技能之后,然后再去高声表达对404的愤怒。

感谢壹起新闻小学堂,现在它改名叫做“雨滴讲堂”了,真好的名字,有水就有生命。坚持到第七届了,希望我们彼此守望,细水长流。

第二届讲堂学员苏海伦

2017.07.                                                            


02 | 从广州到上海,两届讲堂,见证一所民间课堂的成长

学员分享:写给讲堂的师弟师妹们|雨滴讲堂_第2张图片
第三届讲堂学员轰趴现场

最近一次犹豫是否要选择传媒这条路,是在7月7日。那天中午,和办公室一个软妹,在289大院旁边艺术园区吃饭。

我问她,“你觉得我适不适合做记者”。她停筷思考一番,很中肯说,我2月刚来南都时,还未毕业,她就认为我很“老练”,不像新人,“思维很活跃,沉稳踏实”。

大学专业汉语言,选择新闻这个行业,纯凭兴趣。两年前,我第一次来广州。一个人拖着行李箱,站在红转厂侧门,参加第3届新闻讲堂。在一间临时租借的门店里,我与30多名同龄人,完成15天课程。

离开红砖厂那天,在下雨,有些敞怀。我一向很腼腆,但那天却拉着每个人合影。同届学员斌斌调侃我,不像男生,腻腻歪歪。后来在广州站,我给他们写手信,大致内容是“江湖再见”。

高中时,我很根正苗红,被同学叫“正直哥”,言外之意就是很傻X;大学时,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两年,参加各种日报实习,被我那届学员称为“党报小王子”。

我的理解是,对媒体议题社会公共价值思考欠缺,宣传色彩浓重。党报思维是维稳,社会化媒体是服务于公共利益。

当年我很傲气,自己发过很多稿,也拿过各种奖。但直到遇到他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新闻背后的会有那么多故事,记者行业是那么步履维艰。用“小白”来形容那时的我,可能并不为过。

在壹起遇见的人,无论学员还是导师,给我打开另一扇窗,让我对传媒行业有了更深了解,原来新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舆论监督和设置议程。

碰到有想法的人,是每届讲堂背后的逻辑价值所在。去年夏天在上海,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第5届雨滴讲堂运营,更深层地理解到一家NGO背后的逻辑与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翟明磊老师的调查报道课。课上,他给我们放柴静新闻调查《钟祥投毒案再调查》,讲他如何突围报道“鼠药投毒事件”,与我们探讨成熟公民社会,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

如果要给壹起带个“帽子”,那大概是公共意见的交锋与辩驳。我始终相信,有的人做事凭情怀,有的人试图对社会进行改变,虽蚂蚁撼树,但促进共识。很欣慰,壹起仍在坚守。

敲下这些字时,我正坐在289大院南都深度706窗前,旁边的要闻编辑部里,有曾经的学堂讲师,现如今的队员。

在壹起,确定理想。

第三届讲堂学员 李一凡

2017.07.            

第一届~第六届,在壹起,我们仍泛着理想的光

关于雨滴讲堂: 

雨滴讲堂是由雨滴传播自主策划和打造的新闻类公益教育产品。讲堂通过小班教学、议题实操、游学、沙龙等方式,邀请业界资深媒体人与热爱新闻的青年人一起讲新闻、做新闻、享新闻,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媒介素养,增进对身边社区的了解,对公益传播的认知。

该项目发起于2014年夏天,每年寒暑假各进行一届。截至2017年1月,雨滴讲堂已经举办了六届,已有36位资深媒体人/公益人加入导师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145名学员学有所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员分享:写给讲堂的师弟师妹们|雨滴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