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与繁荣,如何看待这一轮的互联网创业?

导语:从2013年开始,O2O生活服务领域的创业,吸引了一轮又一轮风险投资。打车、外卖、洗衣、电商,而在今年,O2O领域的创业公司大量倒闭和合并。从热点回到理性。如何看待这一轮的互联网创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有哪些特定的关系?听听雪球用户@trustno1的解读。


2001年开始的那拨互联网创业,创业的主体主要集中于IT从业人员,创业的领域大概除了阿里之外大多数都偏向于媒体。2001这拨创业浪潮与当时中国整体经济是一种油与水分离互不相容,基本上是IT圈内人士的自弹自唱,并没有与当时中低端的制造业为主中国的经济主体有多少融合和碰撞。而自2009年起的这一波互联网创业的热潮,无论是前一波的电商,社交,还是这一波的,互联网金融,O2O服务,互联网教育,都与前一波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这一波的创业主要群体里,IT从业人员已经从主导公司运营成为专业产品开发设计,而运营的主要群体则主要来自于各个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管理人员。同时,这一波创业所涉及的行业再也不是游离于中国主流经济体系之外的新兴经济,而是着眼于利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规则进行大规模的颠覆,修改,和重新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创造的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粉丝经济,高额补贴,不但传统行业人士搞不懂,甚至连许多老互联网人都看不懂。很多人将这种互联网思维看作一种投资泡沫化的标志。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泡沫呢?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从互联网行业内部去寻找答案。因为这一波的互联网创业潮与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嵌合的如此之深,一定是有一种更为宏观和全局性的能量在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整合和创新,而并非仅仅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颠覆。 要明白这一力量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为何这一次的互联网创业如此的与众不同。首先还是从,技术圈开始说,这一波创业的主体之所以从IT从业人员转向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IT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等技术,把原先的零售型的软件业,变成了批发型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在2000年时,我们开发一个网站,从数据库,文件存储,中间件,到前台页面,几乎都要IT人员手工的从头写起。而随着,整个中国的骨干网的提速CDN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完毕,云计算,大数据等等软件批发业务已经正式商用化。整个互联网软件开发行业,已经从零敲碎打的手工劳动阶段,进入了大规模的流水线式开发。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整个生产流程被大大加快,从创意,产品设计,到实施开发,最没有难度的就是软件的实施开发。有经验的IT技术人员,得以从机械繁琐的开发管理中脱身,转型为更为个性化体验设计的产品经理。这就导致了创新的idea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付诸实施。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团队打出广告,我们所有的东西都齐了,就差一个技术合伙人。IT行业里外包公司铺天盖地而全行业都缺CTO。只要创业团队能找到一个靠谱的技术合伙人,将他们创意翻译成开发的施工方案,他们很快就能在外包大军中找到合适的团队付诸实施。 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云技术的成熟,为互联网创业降低了门槛。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这只不过是一种过剩的供应。过剩的供应只有通过旺盛的需求进行消化才能创造出繁荣。在我看来,这种需求正是源自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之下的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2000年时,大量中西部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力人口,不断涌入东部沿海的制造加工厂打工,开始创造世界工厂的奇迹。这个时候的IT行业显然不可能和富士康之类的公司争夺劳动力.当时的确有不少尝试零售型电子商务的公司,但是无一例外都消亡了。2000年时网络购物这一形态悄然出现的时候,当时的人们还在纠结电子商务公司能不能把货物送到我家?而现在这基本上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服务。 这两拨创业潮的巨大差异,正是源自于中国的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均衡,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许多低端制造业成批的转移到更为欠发达的地区。工厂迁走了,但是工人留下了。这些欠缺文化技术的低端产业工人,由于他们已经过了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要让进入高端制造产业相当困难,从一般的经济规律来看,他们无疑会形成大规模失业群体,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结构最为担心的问题。然而现实是,即便最近几年经济增速下降到7%左右,中国仍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潜在的失业人群,虽然无法进入高端制造领域,但是借助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成功的转型进入了城市服务业。 快递员,保洁员,洗衣工,外卖店,这些服务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家庭大多依赖于代际之间的服务来完成,一个家庭三代同堂,老年人负责家庭内务照顾孙代,年轻人负责外出打工赚钱。而当中国东部城市家庭先于西部开始严重老化的时候,这些家庭内部的服务外包化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这造就了旺盛的城市服务行业。这些行业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知识,恰好吸收了那些失去制造业岗位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正是这些大规模劳动力进入服务业,使得人口红利得以被再一次利用。这就是为何美国电商没有中国那么繁荣的原因。廉价的服务业人口好比是肌肉,而发达的IT网络则是指挥肌肉的神经系统。美国社会有着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但是却缺乏强健的肌肉,因为美国不存在这样一个劳动力群体的转型,他们没有廉价的快递人员可以将电商触角延伸的如此遥远,以至于彻底的改变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以快递员为标志的电商,是互联网和服务行业融合的案例的初级版本,那么现在借助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各种服务业都开始接入了互联网这个巨大的神经系统。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从组织效率和资金流动上,将这一劳动力大军再一次高效的整合起来,在中国造就了一个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高度融合互动的奇景。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很少见的在增加技术复杂度的同时大规模降低使用复杂度的工具。在过往,每一波技术革新的浪潮,都要淘汰掉一大部分无法接受再教育使用新型工具的劳动者。马车车夫挖铁路烧火车,纺织工人砸毁蒸汽机,PC和Web1.0的时代,也几乎是将无法正确使用键盘鼠标的人群挡在门外。然而智能手机却不同,它只需要人的两个手就能操纵,使得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使用。这就将那些欠缺文化的低端产业的失业群体接入了互联网。比如说,各种打车软件的兴起,让出租车司机这一离互联网最遥远的群体,利用手机大规模接入了网络。当这一群体卷入信息时代洪流之后,他们的组织方式和融资模式,被大规模的重组整合。传统的服务性行业,有很强的地域性制约,需要利用层级的企业机构,将不同地域的服务人员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来摊薄单个个体在市场中获取信息的成本。而移动互联网则将这一成本大大的降低, 依托于互联网的组织可以将信息的地域性彻底消弭。各种小型的服务机构依托于互联网,他们不再需要臃肿的机构,开销巨大的门面店铺,就能在最大活动半径之内,获得充足的订单。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服务业准入门槛,另外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小型服务业的原始资本积累。 中国传统的服务性行业,都是以现金交易为主,这使得这些小型服务企业的资金状况游离于整个金融系统之外。他们虽然可能有稳定的现金流,但是却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可以认可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利用自己的经营状况在传统的金融系统中获得融资来拓展业务。而当互联网企业将他们接入互联网之后,他们的资金状况第一次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在投资者的眼前。互联网企业不仅为他们带来的客源和订单,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业务进行了一次免费的IT化改造,当沉睡信用被唤醒的时候,就诞生出了巨大的资本能量。巨额融资然后高额补贴,这些的所谓互联网思维看上去是一种无厘头的烧钱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由互联网公司所组织的小微企业贷款。当这些小微的服务企业无法从银行融资的时候。互联网企业站了出来,为他们改造IT系统,将无数的小微企业的业务汇总到互联网企业名下,百川归流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现金流,互联网企业再用它撬动风险投资的资金杠杆进行大规模融资,融资之后再以补贴的方式下发给加盟的小微企业,让他们扩大再生产,创造造更大的现金流,然后再继续融资。这一轮的互联网投资是否有泡沫?局部的领域当然有,但是我觉得整体距离非理性的繁荣还有一定的距离。之所以,现在这些互联网企业融资额不断攀高,很多企业的估值高到看不懂,是因为中国服务性行业的太原始了,服务性行业的基础投资太少了。正如2008年之前,我们每年投入乍舌的资金进行,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仿佛是毫无节制的资产泡沫,然而放到现在来来看,那个时候的基础设施多么的落后和不足,这些投入却又是那么的重要而不可或缺。

作者:trustno1
链接:https://xueqiu.com/7730004385/3299660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也可以扫描下方的我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

泡沫与繁荣,如何看待这一轮的互联网创业?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泡沫与繁荣,如何看待这一轮的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