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软件使用回顾

印象笔记软件使用回顾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读完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之后,对自己的印象笔记结构进行了一次大的重新梳理,本文主要是按照书中和李参老师微课所讲的理念在前段时间重新调整自己的印象笔记软件后的一次全面回顾。

我第一次注册印象笔记软件账号是在2013年1月份时,那时候我主要还是主要在用微软的Onenote软件做信息管理,将核心文件存放在U盘上,倒也解决了自己多台电脑间数据同步的问题,使用上也比较顺手,建了不少的笔记本、分区和笔记在Onenote中,后来随着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频度的越来越高,那时的Onenote软件就有点鸡肋了,到2014年年底彻底放弃Onenote软件,购买了印象笔记的高级账号正式开启印象笔记使用之旅。

用了一年多之后,虽然建立了一些笔记本组和笔记本来对笔记进行分类,但是用来总感觉有点杂乱,但是又不知道哪里错了,怎么去优化调整,直到我看到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如获至宝,不仅通读全书、在书上乱涂乱画乱写,还看了别人的学习笔记和听了相关这本书的微课分享,终于有一点点知道我可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动手开始调整,从统一收集、分类标签、加工处理3个方面做了调整。

1、统一收集

印象笔记作为我的一个信息大集中的仓库,收集是最先的一道工序,把各种信息来源向印象笔记传送的通道打通。

来自手机APP。常用软件中不少都已实现同步或导出到印象笔记的功能,包括微信、微博、知乎、得到等等,并且会自动的归类到以软件命名的笔记本中。

来自WEB网页端。通过印象笔记剪藏,可以在浏览网页时直接剪藏所需内容到印象笔记中,剪藏的同时可以选笔记本和打标签。

来自OUTLOOK邮件。OUTLOOK是我收发工作邮件的工具,通过印象笔记剪藏OUTLOOK版本,可以一键将邮件内容及附件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可以自行预设标签。

来自纸质材料。无论是工作中各类文件资料、手写便签,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明书、票据等纸质材料,一律使用印象笔记拍照并以“文档”类型保存下来。

来自文字图片碎片。在短信、微信、QQ等聊天中这类琐碎的文字或图片也通过复制粘贴到印象笔记中留存。

2、分类标签

通过印象笔记的笔记本组+笔记本+标签,可以对信息资料进行立体型多层次的有序化管理。

有序化。通过在笔记本组和笔记本名称前缀增加数字的方式,让它们按照理想的顺序排列,例如下图是我的笔记本组的命名及排序。


印象笔记软件使用回顾_第2张图片
我的印象笔记分类示意

多层次。 印象笔记要管理个人、工作、家庭等不同角色下的信息,同时还要对当下关注的领域进行事务管理、对过往的经验和资料存档进行管理、还要对收集的信息资料库进行管理。我采取的方法是笔记本组分类的方式,然后通过加符号来醒目区别。例如在工作状态下,我则展开“002 ★★当前重点项目ing★★”和 “101 工作” 这2个笔记本组,这样既方便使用,又不会被其他分类干扰。

立体型。标签可以横跨笔记本进行标记,同样是方便信息的归集和获取,例如我会对自己某一天的产出物,打上日期标签,为的是方便今后的回顾。

3、加工处理

我之前并不太明白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什么意思,如何做?现在我了解最简单的加工处理方式是,判断这个信息对自己有什么用,然后把它放到某个笔记本分类中,并打上一个或多个标签,主要是目的是有利于今后的信息检索和调取,这个也是为什么要统一存放到印象笔记中的初衷。


最后,在使用印象笔记时有几点很关键

1、收集的信息务必要及时处理,包括从最简单的挪到合适的分类下,打上几个标签,到对收集过来的值得学习的文章进行拆解,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转化为下一步行动。

2、每天清空临时文件中转站笔记本内容,如果是没地方投递的就放到一个个人收集杂物筐中,对每一个信息都认真对待。

3、信息≠知识,不要认为放到印象笔记中就是我们的资产,恰恰相反,如果你不去加工处理,不仅浪费了收集对的时间和存放的空间,而且更加重了自己的信息负担,觉得自己要看而收集,但收集了又不看,越堆越多越压抑越焦虑。

4、虽然付费用户无限量使用印象笔记空间,但是对于大型文档和照片仍不建议放到印象笔记中管理,文件太大,使用起来效率低;管理起来也不足够方便和灵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笔记软件使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