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生,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正式出台,双相情感障碍从心境障碍中独立了出来,诊断范围明显扩大化,增加了“其它特定的双相”、“非特定双相”、“物质所致的双相”等类型。

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生,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_第1张图片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这一变化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体现了双相障碍是一个发展过程,避免诊断标准一刀切,增强了精神科医生的鉴别意识,减少漏诊。可是,在客观上,这确实导致了较大规模的“泛双相化”和“过度诊断”问题。

我们今天转载的这篇文章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Marsal Sanches博士也意识到了双相障碍“过度诊断”的问题,并列举了4个过度诊断的“重灾区”,提出了建议。

比如,他提到很多医生将“过度购物及挥霍”视为躁狂/轻躁狂发作,其实未必,这可能是个案本来就有的行为观念问题。因此,医生应该与患者基线时的消费情况作对比,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临床实践中,不少精神科大夫还会将暴饮暴食的行为视作是躁狂/轻躁狂发作,实际上,部分患者是先有进食障碍,后继发出现了情绪障碍。

不过,Marsal Sanches博士认为,长期持续存在的与购物相关的先占观念可见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性购物;而我们认为所谓的“强迫性购物”实质上是“购物成瘾”,说明他对于成瘾性疾病的认识还有局限性。

此外,Marsal Sanches博士还指出,医生应该仔细分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背后的具体原因和心理内容,不宜先入为主,“凑诊断条目”。这些忠告都非常值得借鉴,因为在临床实践中,这个问题的确普遍性存在。

著名的华人精神科专家、负责DSM-5中文编著的张道龙也意识到了双相“过度诊断”的问题。此前我们公众号转载了一篇他的专访,其指出,以往临床中对“双相障碍”的理解不深,漏诊、误诊多;但现在,很多精神科医生反而为了避免漏诊、误诊,只要一发现疑似症状就下双相诊断,过犹不及!

可是,很多权威精神科专家对此仍缺乏反思,比如拥有国际声誉的精神科专家陆汝斌教授认为:“男性25岁以前、女性30岁以前首次抑郁发作,后来都几乎变成双相。”我认为这个判断是不严谨的,甚至会对其他精神科大夫产生误导,而且说明虽然他意识到精神心理障碍发病中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接受的心理学培训和实践主要是精神分析学派,因此,他对双相障碍的心理根源缺乏透彻的了解,并且很可能如同多数精神科大夫一样,将砸人毁物、大发脾气等行为都视为躁狂/轻躁狂症状。

总之,双相“过度诊断”的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仍亟待高度重视!

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病”范畴,相关的管理措施和病耻感给患者、家属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康复。

而且,目前的双相谱系障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以遗传为主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病理性记忆(包括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双相情感障碍“过度诊断”的问题,应该跳出传统精神病学、或精神医学思维,要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精神心理医生,而且在心理学方面,要加强对最新的科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尤其是病理性记忆和记忆再巩固理论。

——何日辉

(下文来源公众号:医脉通精神科)

过去十年间,公众对双相障碍(BD)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伴随着双相障碍漏诊的减少,其过度诊断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以及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如心境不稳)时。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Marsal Sanches博士于Current Psychiatry撰文,就如何避免过度诊断双相障碍给出了四条建议:

01、注意症状的持续时长及内在联系

短暂的躁狂/轻躁狂体验并不少见,加之患者在回忆和表述时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对诊断造成干扰。针对躁狂及轻躁狂,有效的筛查问题可以是:「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整个人特别高兴,特别生气,或者幸福到了极点?」「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不怎么需要睡觉,但仍然很精神,感觉很好?」

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生,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如果患者报告的是易激惹,而不是典型的心境高涨,医生则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内容。对于躁狂患者而言,易激惹通常源于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常继发于夸大观念、精力增加及思维进程加速。顺着线索挖症状,并形成症状网络,有助于避免似是而非的心境症状对诊断的误导。

02、警惕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心境不稳”

筛查躁狂及轻躁狂症状时,如果患者提到了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情绪不稳定」,医生不应根据表面意思下结论,而应让患者进一步加以描述,如具体是怎样的「不稳定」。如果患者长期表现为快速的情绪波动,则应高度小心——这种情况更多由外界环境因素诱发,多见于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与真正的心境双极性所带来的持续性心境波动相鉴别。

同理,当患者描述自己「想法多」、「思维快」时,如果医生此前已经捕捉到了其他疑似躁狂/轻躁狂的症状,则可能自动将其照单全收,用于「凑够」诊断条目。但事实上,焦虑患者也经常报告这些非特异性症状,需加以鉴别。

03、关注患者基线时的消费情况

过度购物及挥霍被视为经典的躁狂/轻躁狂行为症状,媒体也经常报道以大量花钱为突出表现的双相障碍病例。

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生,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将此类表现视为双相障碍症状之前,需要澄清患者基线时的消费情况。长期持续存在的与购物相关的先占观念可见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性购物,尽管并不多见,也需加以考虑。

04、确认目标导向行为有无增加

这是发现真正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好方法。相比于心境,行为更容易被观察到,较少出现回忆上的偏差,也更容易与其他精神障碍相鉴别。焦虑和激越性抑郁患者也可能报告精神运动水平的升高,但这些患者更多地表现为非建设性的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而非目标导向活动的增加。

此外,如果疑问尚存,在得到更多信息之前建议先给出一个临时性的诊断,一方面可以避免操之过急导致误诊,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如尽量避免单药使用转躁风险高的抗抑郁药。

文献索引:Sanches M. Bipolar disorder: How to avoid overdiagnosis. Current Psychiatry. 2018 June;17(6):29

(本文来源公号:广州晴日心身专科门诊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加强培养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生,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