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science vs. Bad science

       我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某人被苹果砸中了头后,好的科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坏的科学则产出一篇题为《论苹果重量与大小对人体头部的损伤》的论文。令人发笑的之余,这种观点暗示的是科学不仅有好坏之分,并且它们的一大区别在于前者能够以小见大地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后者则一叶障目般迷失于无足轻重的细节里。

        乍听之下,这似乎很有说服力。自然、人文科学发展史上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背后大都对应着他们开创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那些对宇宙,文化,社会规律的深刻洞见和抽象理所当然可以被归于“好的科学”范畴之中。可是问题在于另一面:如果如此定义“好的科学”,那么科学发展过程之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积沙成塔的进步将一律被归于“坏的科学”中去,顶多算作“平庸的科学”而已。这样的划分是否得当呢?

        最近读了一篇发表在一个小杂志的论文,思考过后我倾向于对之前这个问题做出否定的回答。这是一个关于电池材料中电解质和电池界面反应模拟的工作。文章没有展示值得称道的科学发现,或是建立任何普遍性的方法技术,这也是它发表在小杂志上的原因。然而可贵之处在于,文中扎实的工作清楚地解释了之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且用多种手段印证了模拟的结果。全文思路清晰,数据和分析具有说服力,可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属于一个大研究方向中细枝末节的小问题,结果也不甚出彩,按照开头的标准多半也是要归于“坏的科学”里去的。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完全配得上被称为“好的科学”。在我观念里,“好的科学”的标准是有清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深思熟虑的研究方法,客观全面的结果呈现,严谨的讨论以及负责任的结论。每点都必不可少。而“坏的科学”的特征是,研究问题不清,方法有漏洞,结果呈现有偏见,讨论仅仅做到“自圆其说”,最后结论无说服力。沾上其中任何一点都将沦为“坏的科学”。至于那些逻辑上自相矛盾,数据造假,结论无法被证伪的工作,连“科学”都算不上,自然也就不属于“坏的科学”了。

        我想就“自圆其说”作进一步的解释。很多人认为工作不一定要做到客观,只要能做到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这是很危险的态度。这样的心态会让人为了达到“自圆其说”把自己的偏见有意或无意地带入数据分析甚至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最终产生有误导性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研究者在发表工作前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信心,即使对部分结果有所保留也应该在文中指出可商榷之处以提醒读者。不要怀揣侥幸心理,为发文章而发文章,为“自圆其说”而强行“自圆其说”。

        回到“好的科学”与“坏的科学”上来。对于本文开头的说法,我的意见是这两种关于苹果的科学可以都是“好的科学”,当然也可以都是“坏的科学”--这取决于研究过程本身的严谨性。我认为更恰当的是称前者为“大科学”或“普遍的科学”,这类科学具有深刻的特征和辐射的效应;相较之下后者属于“小科学”或“具体体系的科学”,因其规律的局限性和有限的影响力。它们仅有大小,深浅之分,却无好坏之别。

        我也许没有能力或者机遇作“大科学”,我也许一直在“小科学”的空间中度过我的科研生涯,但我希望我作的科学,是“好的科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Good science vs. Ba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