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09 魔鬼经济学1

1教师与日本相扑大力士有何区别?

史蒂芬列维特说研究的经济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他并不告诉你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不告诉你股市起伏的趋势,更不会去预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是通过人的行为,更具体得讲是研究人在激励或者惩罚的前提下,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分成3类动机:经济动机(货币收益),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有人费尽心机设计出了行为框架,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聪明人有动机去花费心思钻空子。1996年芝加哥的公立学校系统和教育部门为了狠抓该地区的教学质量出台一项政策就是采用高标准的测验方式,由教育局统一出考卷去测试该地区所有的小学中学,如果测验分数过低,那么教师要么扣工资要么开除,如果整体学校分数太低,整个学校都要被停课整顿,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会遭到留级的处罚。教育局的官员认为测验的实施将会提高学业水平,督促学生更加刻苦学习,老师更加用心得教学。成绩差的学生及时被淘汰以免拖优等生的后腿。成绩优异的班级和学校,教师和学校会获得奖金以此来激励该地区的教师和学校。在这样一个奖惩框架下,许多教师并没有如教育局预期的那样去提高学生成绩,反而去帮助学生作弊,比如有些相对比较笨的教师直接考试的时候报答案,发现以后被开除,比较聪明的老师,收上卷子之后帮学生修改答案,以提高班级的成绩。最后教师队伍中作弊腐败现象蔓延,史蒂芬列维特通过大数据和一共120场重考帮助教育局筛选出了作弊的班级和老师,整个教育系统有50%的教师都参与了作弊,这些教师不同程度得受到了惩罚。如果说教师的天职是传道受业解惑,出现这种情况已经让教师队伍颜面扫地了,那么相扑大力士又如何呢?在日本,相扑运动历史悠久,被日本人包装成一种道,是日本宗教,军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寄托,日本相扑职业联赛的比赛机制错综复杂,每名相扑职业选手都有排名,而排名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名誉和收入,日本排名最高的66个人组成幕内和十两两个组别,是相扑届的上层集团,他们的年收入在17万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排名66之后的选手只有1万5千美元。日本相扑联赛每年举办六届,每届比赛举办15场,连续15天每个选手都要比赛,如果你的胜利在8次以上,那么排名就会上升,如果负多胜少,那么排名就会下滑。作者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发现,8胜6负的选手经常输给或者是故意放水给7胜7负的选手。7胜7负的选手对8胜6负选手的预测胜率是48.7%,而实际胜率是79.6%,7胜7负选手对9胜5负选手预测胜率是47.2%,而实际胜率是73.4%,在最为关键的赛点比赛之后,前一场胜率高达80%的比赛在下一场迅速跌到了40%。最为合理的解释是,双方选手达成了某种默契,在我急需胜利的时候,你给我一个人情,下次还给你,甚至我给你钱收买你。在日本相扑运动是日本国技,如果你跟日本人说相扑存在着作弊行为,那么日本人一定会嗤之以鼻,他们坚信相扑选手的道德和荣誉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如果说道德代表着在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代表着这个世界实际的运转方式。教师和相扑运动员都是在奖惩的框架体系内做出了舞弊的行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个人的收益最大化,这就是人性,道德僵硬的岩石根本无法阻挡人性的水滴石穿。

2为何3K党和房地产中介是一路货色?

3K党是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组织,他们通过暗杀和恐吓美国黑人来维护白人的特权地位,3K党不仅仅是一个类似纳粹的组织,还是一门狡猾的敛财生意,他们拥有数千名缴纳会费的成员,雇佣3K党吓退工会或者缴纳保护费的企业老板,募集巨款的3K党集会,甚至还有贩毒和走私军火的生意,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关系和各种暗号手势,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神秘的恐怖组织。当时有一个黑人维权人士肯尼迪打入了3K党内部完全了解其组织运作方式和暗号联络方法,并用广播在整个美国普及开来,随着节目的广泛传播,参加3K党的人数较少了,3K党的势力慢慢瓦解了,核心的秘密就在于,3K党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恐怖,恐吓他人加入他们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权力主要来源于信息的积累,一旦信息秘密落入敌方手中,真面目一旦被揭开,那么所有优势将会损失殆尽。房地产中介是如何赚钱的,如果你挂牌一间房屋出租,那么中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你而出谋划策,而是为自己增加业绩,为了等待更高报价,中介私有的房产在市场上销售挂牌的时间比客户房产平均要高出10天,售价要高3%,30万美元的房子,就要高出1万美元,这一万美元进了他的腰包,他凭借着信息的操控和行情的熟悉巧妙的赚了一笔,如果客户的房子售价高出1万美元,他只能获得150美元的手续费,相比之下,他当然会尽量劝说你赶紧卖掉自己的房子。3K党和房地产中介都是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得权力和利润,2种人看似不相关,在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例如为何毒贩和母亲同住,纽约上世纪90年代的犯罪浪潮为何突然下降,怎样才算是完美父母,父母的哪些行为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绩,给孩子起名字究竟有多重要,利用对数据巧妙的分析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得出一个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史蒂芬列维特告诉我们,经济学不仅仅是数学模型和高深的理论分析,也可以是有趣的探案过程。

人在奖惩框架究竟会有何行为?许多高大上的奖惩机制看似尽善尽美为何最后会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在于,在你框架下的人都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都有对自己利益的算计,根本不会任由你摆布,总有聪明人会找到漏洞,让系统瓦解。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初二初三时候班主任搞了一项制度叫提问题,开始的第一个星期规定每个人都要去提问,结果第一周由于没有硬性指标,根本没有人去提问,结果班主任发火了规定每周要去语数外理化5个老师那里去提问,还要有老师签名,每周五收上来检查,班主任的目的是希望班级能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学风,并且提高班级的成绩,可是提问本演化到最后变成了什么呢,一开始,每个人为了凑签名而去问问题,问的问题质量很差,只是为了混一个签名。最后班级中有2个善于模仿老师笔迹的高手开始代替老师在同学的提问本上签名,每周五收提问本的时候,他们俩就仿佛在开签名售书会。为什么提问本这种制度一定会失败?因为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根本不是为了真正的求知和兴趣,而是为了分数,在内心根本不想学习,既然不想学习,老师在这个前提下制定各种激励人学习的政策必将失败。

经济学有2派理论,一个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理性人,然后在市场上进行各种买卖和博弈,而另一个是行为经济学,前提假设是人并不都是理性的,专门研究非理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博弈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参与游戏的各方都是老司机,谁也糊弄不了谁,那么游戏就会达到一个各方都满意或者说各方都无奈的局面,这个局面就叫纳什均衡。其实所谓的非理性,我认为本质都是人面对一个陌生环境,做不熟悉的事儿时候的表现,而我们日常的各种行为,恰恰都是我们熟悉的事情,人的大脑可以迅速适应新局面,今天的新手过不了就变成老司机了,骗一次是你的错,被你骗2次可就是我的错了。对于经济学思维,我目前这样理解,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经济学最好用,人是理性的,市场是大体均衡的。在少数情况下,人可能会表现出非理性,市场可能偏离均衡。市场永远都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纳什均衡只是一种特别的理想状态。如果你正在设计一个奖惩机制或者行为准则,请不要别人当成傻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日记 09 魔鬼经济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