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博弈论

昨天,通过“得到”APP接触到了博弈的理论,博弈论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囚徒困境”了。

有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手里并没有过硬的证据,只能指望口供。警察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就都判刑3年;如果有一个人招供,另一个人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就算立功,可以无罪释放,而不招供的人就要严惩,判刑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因为证据有限,所有两个人都判刑1年。警察不准两人通气,都是单独审讯。

咱们别管什么正义和邪恶,咱们帮这两个囚徒分析一下博弈策略。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招供,然后都被判一年。

但是博弈论要求我们每次做判断都要考虑对方 —— 不是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考虑对方会怎么做,然后你怎么做。对囚徒1来说,如果对方招供了,他就只能招供,因为不招供判5年招供判3年。可是如果对方不招供,他还是应该招供 —— 因为他招供就是立功,可以直接走人。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是招供还是不招供,囚徒1最好的策略都是招供。这个策略压倒其他一切策略,不管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对于他来说就是“压倒性策略”。那么选择不招供,就是“被压倒性策略”。

作为理性的人,如果博弈中有压倒性策略,你就一定要选择这个策略。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选择被压倒性策略。

囚徒1的压倒性策略是招供,囚徒2当然也是如此。结果就是两个人都被判刑3年。这个结果对于两个人都不是最好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是*稳定*的,稳定的才会长久。这表现在任何一方都绝对不会单方面改变策略。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说的最重要概念:纳什均衡。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符合“纳什均衡”策略,那些看似不是最好的选择,却又长期存在的现在,一般都可以用“纳什均衡”来解释。比如:商家扎堆的现象,同一类商家总爱聚集在一起。偏一点的地方什么都没有,热门地段却有好多同样的店,一个十字路口竟然会有两家加油站。新闻媒体也是这样,一有什么重大事件或者热门电视剧,你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是这个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加油站更分散一点,让所有人都能就近使用。我们希望产品有更多的差异化。那为什么商家非得扎堆呢?

博弈论告诉我们,商家并不是要模仿对手,或者是盲从对手,而是要考虑对手会怎么做。如果不把店铺开在最好的地段,那么后来的竞争者就会占到最好的位置。如果先来者占了最好的位置,后来者可以选择次好的位置,但是如果这么选了,你辐射的客源就比较小了,不符合你的利益,为了公平竞争,你就得把店开到最好的位置。所以导致商家扎堆的现象,其实是博弈的结果。

有些人明明可以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次好的,或者是次次好的选项。他就是考虑到了对手会怎么做,而为了不让对手有最优化选择的可能,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还有很多生活中的规则,看似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长期存在,比如:右侧通行,对于个人来讲未必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只要人人都遵守,对于集体的策略组合来讲,就是最稳定的策略,所以能长期存在。再比如,高速的限速等。

这些事情的底层规律都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这种底层规律掌握的多了,就可以解释更多的事情了,看问题就会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找出有效的行动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