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漫画是硬通货
前段时间,朋友高价收购了一套90年代初海南出版社发行的日本漫画《七龙珠》。这在群里一下引爆了所有80后的情怀和追忆,大家纷纷回忆那些伴随了我们整个少年时代的经典漫画。
漫画(仅指日本漫画)对少年时的我来说,除了极大地丰富我的生活,打开想象力之门,还有着许多特殊的意义。不是漫画的内容,而是漫画这件事本身。这就要从日本漫画刚进入中国的情况说起。
从90年代初开始,国内多家出版社先后引进了不少当红的日本漫画。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圣斗士》、《七龙珠》、《乱码1/2》、《猫眼三姐妹》;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机器猫》;
中国藏学出版社的《足球小将》;
对外翻译出版社《美少女战士》;
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北斗神拳》;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的《浪客剑心》;
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城市猎人》
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孔雀王》
……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我可记不清楚这么多。引进的时间有先后。)
每套漫画以固定周期的单行本方式发行(多数是每周1本),印刷精良,翻译准确。我想,所有看着漫画长大的80后都该感谢他们,如果没有这些漫画,我们的少年时代会枯燥很多。
我小时候生活在北京丰台区,90年代的丰台算近郊,各种资源的丰富性都与城四区(当年的东城、西城、崇文和玄武)没法比。当《圣斗士》、《七龙珠》、《孔雀王》等漫画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很快便席卷了整个学校。
由于学校周边只有两三个小书摊能跟上发行节奏出售漫画,且数量很有限,新本只要上了货架一天内就会卖完(不知道是不是发行量有限制,很长时间内小书商每期新本都只能进货二三十本,任凭买不到的学生抱怨也无法增加)。再加上,当年的孩子们大多手里连买根冰棍的钱都没有,至于向家长要钱买漫画……不被揍就算万幸了。因此,谁都没办法买齐所有想看的漫画。
漫画对大多数孩子巨大的吸引力(几乎接近刚需),当时的稀缺性,以及稳定的质量,让它很快就成了学校内的“硬通货”,直到两三年之后盗版的大量涌入和漫画租赁市场的出现,它们才在校园里渐渐失去了“硬通货”的光环。
当年我可能是最早一批发现漫画是“硬通货”这个“秘密”的人之一。是因为一次偶然(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硬通货,但不妨碍我发现其中的价值)。
小学三年级的某个周四的下午,我放学后飞奔向最近的小书摊。每周四是最新《圣斗士》单行本上架的时间。摊主一般是上午去拿货,午后上架卖。但那时学生们都在上课,所以能不能买到,取决于最后一节课老师是否拖堂以及奔跑的速度。
狂奔到书摊,发现摊儿上还有三本。正准备掏钱,突然想起来刚才跑的时候好像超过了一个小胖子,这小子前几天在老师面前告我的黑状(具体什么事已经忘了)。
回头一看,果然发现小胖子正呼哧带喘的往这边跑,脚步沉重,一脸焦急。于是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刀……不是,是一把,掏出一把零钱,拍在摊上,直接拿起最后三本,要求全买了。
那是我全部家当,大约是6块多钱。6块钱对当时的我可是很大的一笔钱,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每天上学前奶奶给的5毛钱早点钱。平时还要买零食和每周一本的《圣斗士》(不是每周都能买到),所以6块钱要攒好久。每本价格一块九毛钱,三本总共五块七。其实钱一掏出去我就后悔了,看着老板笑眯眯的数钱,心疼不已。
我还在纠结,身后传来了小胖子超级沮丧的声音:“哎呦~又晚了一步啊~”。我心里那叫一个爽,还面带得意的冲他晃了晃手里的三本《圣斗士》,看着他无奈加愤怒的脸,一切纠结都烟消云散了。
然后,我就看见摊主不慌不忙的从摊位下面又掏出了5本……淡淡的说了一句:“别急,还有”……
我当时能感觉到自己的嘴唇在抽搐,心在滴血。小胖子鄙视的撇了我一眼,也没理我,买了一本转身就走。摊主看着我问:“还要不要,最后四本……”
我发誓,如果我当时手里有块板儿砖一定拍丫脑袋上。忍着上去拼命的冲动问能不能退两本,换来的是摊主一个大大的白眼儿。
于是那天晚上,我被无限的怨念和如深渊般的羞愤折磨了一夜。
本来以为多出来的两本《圣斗士》砸在手里了,没想到峰回路转。第二天有两个隔壁班的同学不知道从哪儿听说我手里有多余的,主动过来要买(他们因为老师拖堂去晚了)。不知道是直觉,还是看家长讨价还价多了,我鬼使神差地报出了两块二毛钱一本,结果俩人根本没还价就买走了。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因祸得福,赚了六毛钱,让我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思考,手里的漫画还能用来做什么。而当一个人开始思考某个问题,那么以前习以为常却从未注意的一些事都会特别的显眼。
比如,有人把漫画借给别人看时会有附加条件,一根冰棍或者借作业抄抄……于是这激发了我的“贪婪”,开始尝试着做起了各种“漫画生意”。
当然,这种“生意”不是冷冰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在朋友(同学)情谊的掩护下的一种约定俗成,算是潜规则。
先要说一下“漫画生意”的特点、价值因素、需求分析以及我的“生意原则”(当然,这些大多不是只有三年级的我能完全想明白的,而是长大后回想时总结出来的。但当时凭着直觉和经验积累,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有理论支持。)
一、“漫画生意”的特点
1、用于交换的都是漫画的观看权而不是产权,这是最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利用漫画的稀缺性做“租赁”而不是买卖。这一点仿佛无师自通,也搞不清为什么。
2、除了少数稀有的单本,大部分的单本漫画是很难做“生意”的,毕竟不是只我有,有些单本一个班里能有四五本,谁还没有几个朋友。所以,必须是至少5本以上连续成卷的才有价值(单本指的是某套漫画中的其中一本,而不是一本就完结的漫画)。
3、对方用于支付的“租金”通常也不是钱,而是其他漫画、实物或者一些“特殊帮助”。
二、影响漫画“价值”的因素
1、稀有度。每套漫画总会有那么几本是特别稀少的,全学校千多名学生总共也没几本。这事很奇怪,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能确定的是,这些稀有的单本非常“值钱”。记得有一本很稀有的漫画被老师没收了,结果那个被没收了漫画的孩子不仅没得到大家的同情,还被几个同学狠揍一顿,理由就是大家都看不到了……
2、剧情能连上的单行本数量越多越“值钱”。上面说了,至少要5本成卷的才有价值,如果手里有从头到“尾”(通常是到最新本)整套的漫画那是“价值连城”的。
3、发行时间。新剧情肯定比老剧情更有吸引力,所以新发行的单本因为需求太集中,在一段时间内等同于稀有本。因此,尽量保证手里有各套漫画的最新本,是最重要的,往往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4、新旧程度和是否损坏也影响漫画的“价值”,但只要不损坏到妨碍剧情理解,这种影响一般不大。
三、不同类型的漫画对不同的人也有不一样的价值
1、一般男生之间是《圣斗士》、《七龙珠》、《乱码1/2》等热血类的价值高。
2、如果是面对女生就需要《尼罗河女儿》、《美少女战士》等女性向的漫画,她们才有兴趣。
3、《机器猫》和《阿拉蕾》是男女通吃的。前者靠各种奇思妙想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后者靠无厘头搞笑也有很多粉丝。但这两套漫画的故事各章节间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这就意味着,成卷或成套的意义不大。所以这两套漫画实际上是最少被用来做“生意”的,要么是友情借出,要么就当一些“生意”的添头。
四,我的“漫画生意”原则
1、最好的几个铁哥们之间是不做“生意”的,都是资源共享,毕竟不是真的市场行为,友情还是最重要的。
2、从小就知道上赶着不是买卖。所以,绝大部分“生意”都是别人找我。我从不主动做“生意”。长大后才明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不仅获得很多“利益”,还能获得人缘。而同时期做类似“生意”的同学大多人缘很差。
3、除特殊情况,绝不出售漫画的产权。毕竟,对漫画本身的喜爱还是远大于“漫画生意”的,这些经典漫画即使连续看几遍都不会腻,怎么舍得卖掉。所以,我做“漫画生意”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权和利”而是为了能看更多的漫画,靠每天那一点点的零花钱根本不够。事实上,赚来的各种“利益”也大多被我以各种方式转化成了手里一套一套的漫画。
4、从我这“借”出的漫画都不许在学校看,想“借”就必须遵守,没得商量。主要是避免被老师没收。有几个家里管得极严的同学,我甚至不许他们带回家看,避免被其家长一气之下撕掉(发生过的,后面的文章里会说到)。这几个倒霉蛋就只能放学之后先不回家,在学校附近找个地方看完,然后把书送到我家。(我家离学校只隔三条街)
不知道你看完上述这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我是成年后学了些经济学才意识到,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生意”了。而且不知不觉中,已经用上了一些经济学知识。如果你也有经济学的功底,不妨找找我的经历涉及到哪些经济学知识。我就不分析了,这个系列只想单纯的讲故事。
如果你好奇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我到底用漫画做了哪些“生意”,请看下回分解……
PS.谁知道我的笔名“雾风”是出自哪部漫画?
2017.09.14
欢迎加入我的微信公众号
雾风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