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我做文字直播

2016年5月初,无意间读到叨叨的一篇文章《谁寄锦书云中来》,大概是《不二情书》的观后感。没想到的是文章最后附了寄信地址,他自己的。

我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只记得很想立马给他写封信。我地图了一下那个地址,原来他是部里的;路线了一下距离,47公里。最后,信是没有写的,公众号倒是关注了,微信不记得是怎么加的了。

第一次有印象的联系大概是五月中旬,我要参加关于廉政的演讲比赛,第一次搞这种体制内的演讲,不清楚评委爱听啥风格的啊。于是请教了圈内人,定了调;内容怎样才能挺起来不假大空呢?我请教了叨叨,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提供了素材还是几乎谋划了整篇演讲稿的框架。后来,演讲比赛取得了领导比较满意的结果。

接着是端午节,我想把叨叨介绍给另一位很有灵气的朋友,但是他俩都没能成行。

8月下旬,我在甘肃旅行,刷朋友圈发现他也出发了。刚刚好,我们在兰州见面了,约在了省博。第一次见面,说实话嘛,和他的文章一样,出人意料。文章那么细腻的作者,竟然是个看起来很粗糙的壮汉!不过,相处起来就发现他的温柔了。博物馆匆匆一小时,他们就出发奔向青海了。

相约北京见,竟然又是五个多月以后的事儿啦。

2017年1月7日中午,北京飘雪的时候,我们终于见了面。为了方便我下午的活动,他横穿北京城两个小时。聊完近况,自然聊到了他的公众号上。

1. 我用文字做直播

叨叨从大学时开始每天发状态,从QQ说说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一条。内容基本都是生活琐事,有人会感兴趣吗?为什么要发这些内容呢?之前,我也读到了他关于发状态的文章,是为了练习文字表达、学习如何做推广。不过见面后,他又丢给我一个新的词儿:文字直播。

文字直播,啥意思?我知道视频直播是很火的,就连我这个不看电视的人竟然也在某宝上看了一个做饭的直播超过10分钟。

我用文字记录生活,也是一种直播。直播火的一个原因是,它只是客观事物的搬运工,它没有说教。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我只需要呈现今天遇到了什么事儿,至于这事儿有什么意义,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嗯,有点儿意思。

2. 做到5000就停下来

叨叨26岁生日愿望之一是把粉丝做到5000人,我想知道他现在粉丝有多少了。他说,2000人。

这么多,你怎么推广的?

我只是把文章发到了朋友圈。

我也是发到了朋友圈啊,呃……

他笑笑,我的朋友圈里有1200多人,除了工作关系的200人左右,其他都是我的目标用户。这2000粉丝里面有四分之一是我认识的,其他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那你的目标用户是?

18-25岁的年轻人。

嗯,他们会成长,而成长是花枝招展的,粘度如何保证?

是的,两个思路。一个是不断更新18-25岁的用户,但是如果两三年后我还写着25岁以下群体感兴趣的文章,很有可能是我没有成长。另一个思路是,我用两三年时间把粉丝做到5000人,然后停下来,把这5000人的泛关系变成紧关系。

我又听到了个新词儿:紧关系。

3. 从泛关系到紧关系

叨叨说,2016年最自豪的事儿就是做成了26人的紧关系。有一天,他突然奇想把自己的54位朋友拉进了一个微信群里,定下规矩——每天讨论一个主题,不参与讨论的就踢出群。最后群里剩下26个人。这个过程,我在他的文章里有读到。

见面后,他又分享了个秘密:这些人进群的时候,他就是刻意安排的,他觉得谁和谁比较像,就有意撮合他俩。没想到的是,这个群里真的热火朝天,一年了,有的谈起恋爱,有的成了群里如影随形的朋友。更没想到的是,分享朋友不仅没有影响到他在朋友们心中的形象,反而增加了朋友们和他的铁度。受到启发,他将来要把粉丝做成紧关系,他只是去做,至于成什么,那不是他考虑的事儿。

4. 令人舒服的秘密

和叨叨聊天,有种特殊的舒服感,我不需要问问题,但是我好奇的,他都会聊到。 或者,他说的,我都好奇?真是神奇的事情。

他说,和人相处的秘密就是两个词:尊重和自由。“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誓死捍卫你选择的权利。所以,你想做什么,我会鼓励你去做,你撞墙了,回来找我,我抱抱你。” 他伸出胳膊做个了拥抱的姿势,我脑海里浮现了好朋友灿灿的笑脸,我真是幸运,总是遇到这样的人。他接着说,“你想去哈尔滨,我要去重庆,那就去好啦,我有时间就陪你去,没时间就和朋友或自己去咯。生活就像泡面,这些事儿都是调料包,重要的是那块面饼。” 嘿,第一次听人把生活比作泡面,他还边说边比划。

我还想继续听听泡面的故事,但是下午的活动时间到了,只好告别。

他是叨叨,90后,部里的靠谱文艺青年,育种专业,研究佛经,想做媒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访谈|我做文字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