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1张图片

这场大规模的造车军备竞赛,仍然胜负未分。对窗口期的不同理解,让造车新势力们有着不同的盘算。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在与名下公司的债务危机抗争了将近两年之后,李瑶在今年8月辞去了沃特玛董事长的职务。他应该是“心力交瘁”,就像之前我在宣武门附近的一家书店里见到的那样。

那是去年4月初。沃特玛的债务危机刚刚公开爆发,母公司坚瑞沃能自曝逾期约20亿元。“我现在已经淹到眉毛了。”他满脸疲惫,无奈地比划着手势。

陷入溃败之前,沃特玛曾是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2017年,它的出货量高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后,位于行业第三。它们生产的锂电池被源源不断供应给下游整车厂商,然后装在各式新能源汽车身上,飞驰在大街小巷。

沃特玛的崛起有赖于受到政策支持的新能源造车热潮。自2010年开始,国内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政策陆续出台,这个产业从早期的乏人问津逐步变得火热。作为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构成,锂电池的生产商们很快陷入亢奋,大干快上地展开投资。然而盲目乐观和激进扩张,也让沃特玛的败笔在这个时候埋下。

这家动力电池巨头的迅速崩盘,与同时期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命运如出一辙。当一个普通电芯变成一辆备受吹捧的新能源汽车,对政策红利的觊觎、对变革老迈汽车产业的自信、对一个庞大市场的垂涎,让造车新军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涌入。但它们的创业激情在一番澎湃之后,如今也正品尝到“水淹眉毛”般的艰难。

在多达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中,那些建立在炫酷发布会和高额融资消息之上的巨大声量,一度为排名靠前的玩家赚足了眼球。而对远离聚光灯的大多数而言,留给它们的是失落或是宣称的主动低调。在被讨论、被质疑,抑或是被遗忘之间,这场残酷的造车竞赛仍在提速。


活下来


“目前我们在新势力中保持在前五名。”当被问及首款量产车型DEV 1的最新销量,新特汽车一名负责人乐观地向“商业人物”表示。

这家偏居西南一隅的新势力车企成立于2017年9月,从某种意义而言,它加入战局的时间并不算早。不过用时不到一年,DEV 1就在去年10月底开始交付。这是典型的黑马速度。今年上半年,新特汽车卖出去1343辆,算上去年底冲量交付的4000辆,合计共交付约5400辆车。排在它前面的,是小鹏、威马和蔚来。

这个排位很微妙。被多数人认为是第一阵营的蔚来、威马和小鹏,在交付层面正在与追赶者拉大差距。尾随他们其后的,尽管都在力争上游,但各自面临的形势已然严峻。

终端售价六七万元的DEV 1,短期内刷出销量要得益于新特酝酿这款车型时,“传统车企并没有发力A0级市场。”这给了新特一个速胜的机会。而当后者纷纷杀入,踌躇满志的新特感受到了压力。

今年5月,新特完成由重庆长寿区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数亿元B轮融资。补充弹药之后,新特管理层一度在经营重心上陷入犹豫。他们觉得,如果继续烧钱为DEV 1冲量,之后的路将非常迷茫。于是研发新品、布局出行和充电业务,成为新特CEO先越在乱局中的求生选择。

很显然,“前五名”的位置并没有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认为行业已进入洗牌阶段,新特处在多重压力的十字路口,只有杀出血路才能生存。上述负责人用一贯的口吻表示,“我们自己想得很清楚,也不要说去争第一、第二、第三。但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一定要活下来。”

力争活下去的新特下调了今年的销售预期,从之前的四万辆到最新透露的一万辆。黑马舍弃了速度,并且将此解释为主动放缓,以“稳中求进为下半年做准备”。

尽管榜单上的座次被有意淡化,但这个排名依然充满诱惑。在回复“商业人物”的采访时,有着豪华“上汽帮”背景的天际汽车将自己划入“第一阵营”,即便它的首款产品ME7还没有批量下线。

今年3月,天际汽车由中低端的电咖汽车改名而来。这是在上汽大众和乐视汽车沉浮多年的张海亮,带队冲击高端市场的刻意动作。在过去的4个月中,天际汽车模糊地表示,ME7已积累“上千个订单”,预计到明年一季度进行正式交付。

忐忑不安的业内玩家和外部观摩团,都在猜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口期。不少预判是,如果今明两年不能批量交付,那几乎意味着要被淘汰出局。因此,在外界尤其是资本面前展示速度很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打消“PPT造车”的诘问,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无论如何,这无疑会与从零打造一款汽车的漫长耗时产生矛盾。

“不必抢这一两年时间,”天际汽车称,“新能源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在整个汽车市场的销量份额还很小,现在就像2005年私家车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后续还有10年的发展时间。”

在行业内外营造出的紧张氛围中,这是个大胆的表态。对窗口期的不同理解,让新势力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盘算。但“未来能存活下来的是少数”,这是心照不宣的共识。只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轻易认为自己会是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失控的鲶鱼


庞大的造车新势力军团,是以“鲶鱼”的面目登场的。 2015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多放几条鲶鱼进来,把这池水搅活。而鲶鱼的特点之一,就是生长速度很快。对很多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跳上快车的机会。 这一年前后,带有互联网色彩的一批新势力车企纷纷成立。一位从传统车企跳槽而来的人士在知乎发帖回忆,在2015—2016年期间,各位新势力的“扛把子”大规模招兵买马,拉上几十号队伍就开干,并且在公开场合不断摇旗呐喊。他自己也在那时投入这一洪流,并且感慨,“2016年真是为梦想窒息。” 进入2017年,造车新势力都赶着出样车、跑实验,“谁也不敢落后,资本都在盯着呢。”他说,造车的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其中耗时最长的冲压所需要的模具铸造,大多在河北完成。最火热的时候,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纷纷涌入这里。为了争夺有限的铸造厂资源,一些公司的采购人员甚至提着现金袋子蹲守在铸造厂,催促完工之后就赶紧发货。 无论承认与否,在最初阶段,这都是一场赢得注意力的紧张比赛。 在把PPT上的概念图变成现实并真正交付之前,车企们需要尽可能制造更大的动静。 发出的声音越大,赚取的注意力和资源也就更多。拼出身、拼融资、拼团队、拼节奏,新势力们被迫卷入这场军备竞赛,唯恐落后太多。 少数幸运的“鲶鱼”,拿到了由发改委和工信部颁发的生产和销售双资质。截至目前,在号称上百家的造车新势力中,拥有这两项资质的也不过十余家。于是,更多参与者只能通过代工、入股或收购而间接获得资质,来搭上这趟高速前进的列车。 鲶鱼们火力全开,这很快在数字上显出效果。在2012年时,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仅逾万辆;而到2018年销量达到125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比例也上升至4.5%。另据中国汽车报网在2017年年底的统计,仅当年部分省市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就高达1200万辆,涉及投资超过4000亿元,并且这些规划均以2020年为节点完成投产。 为了撕掉不谙技术的标签,新势力们乐于渲染各自的技术背景,比如在核心的三电技术(电驱、电池、电控)方面。但在质疑者的眼中,尤其在开始阶段,造车新势力更多做的只是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供应链、政府接洽和资本等。对他们而言,活下去的关键并非标榜技术,而是产出的速度能否快得过烧钱的速度。 “由于要达到续航和能耗标准才能拿到补贴,之前很多车企的造车指标就多向政策靠拢,而不一定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国机智骏河南省区域总经理张园说,“从2015年开始很多造车新势力进入,到今年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不少车企的销量与年初计划严重不符,甚至部分企业连10%都没有完成。” 后来事实也证明,当初纸面上的漂亮数字并未全部实现。相比那些野心勃勃的计划,按照工信部的官方预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目标仅为200万辆。大干快上、风风火火的背后,滋生出一堆泡沫。



资本退却


从2014年至今,较早成立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已历五年。曾经发布过品牌的几十家新势力中,目前实现量产的仅十家左右,其中不乏数据惨淡的“伪量产”。而在取得“双资质”的车企中,例如江苏敏安和重庆金康也都未有产品上市。

外部环境正在变化。原本高歌猛进的新能源车市,今年7月份出现罕见降速。尽管考虑到有政策调整的影响——6月25日之后新能源购车补贴大比例退坡,7月份的购买需求可能被提前透支。但整个上半年,造车新势力品牌仅占全部纯电动汽车销量的9%;7月份,更是没有一款车型的销量过千。

整体低迷的车市中,“集体熄火”,成为新势力车企处境的缩影。于是,裁员、欠薪或拖欠供应商货款,令人紧张的消息不时传出。甚至,一些品牌已经完全销声匿迹。

资本也在变得谨慎。早先对造车新势力青睐有加的各路资本,例如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和风投机构,它们的热情在迅速退却。随着年初《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实施,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门槛明显提高。对地方政府和资本而言,再进行低质、重复投资以及捞取快钱的门路,变得越来越窄。

一个极端的案例来自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他在此前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中称,今年将是造车新势力的倒闭年。在上百家新势力中,“没有任何一家值得投资。”他归纳造车新势力唯一相同的特点就是烧钱,并称不节制的烧钱只会让投资者离得更远。

尽管招致众多从业者的强烈抨击,但这位自比为拆穿皇帝新装谎言的大胆投资人,仍然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更多资源再留给掉队的人。

据“商业人物”统计,截至目前,蔚来公开透露的融资额已超过250亿元;小鹏汽车在去年8月完成B+轮融资之后,融资额也超过100亿元;完成D轮融资的威马汽车,公开的融资额也达到百亿级别。但很显然,今年来零星的融资消息并不能缓解多数车企的焦虑。“鲶鱼”的生长速度很快,不过另一个习性是食量很大——如果烧钱不济,接下来的命运大概率就是死亡。

在5月份能拿到B轮融资之后,先越暂时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仍然担心,因为今年的融资形势相比去年要差,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没有例外。

“融资热情降温是由市场大环境引起的。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进入寒冬,不仅是新势力面临资金压力,很多传统车企也一样。”新特汽车在回复中称,对新势力而言,国补政策的持续退坡也带来不确定因素。加之上半年安全事故频发,对行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打击很大。很多资本不愿意再冒风险。

感受到严寒的新特正在寻求更多外援。其表示,计划今年年内完成新一轮B+融资。与此同时,尽管由于成立时间较晚而未达到IPO要求,新特也正在做上市前的准备,待时机成熟将登陆港股或美股市场。

而那些之前曾表态不为资金发愁的,形势也已经改变。博郡汽车CEO黄希鸣在去年5月的一次采访中坦言,2016年前后不少投资机构找到他商谈,希望能投资博郡汽车。他说这些资本非常着急,“恨不得花一两年车就造出来”。结果,倔强的黄希鸣基本都回绝了。如今陷入欠薪传闻,并且仍在为量产努力的博郡汽车,面临的已是截然不同的状况。

张海亮也对烧钱有过不一样的理解。在这个造车新势力的命门上,他一直对李斌们宣称的“造车需要200亿”的说法颇有微词。在他看来,那是互联网造车不熟悉业内供应商体系,因此只能花大价钱去做。天际汽车应该做的,是与互联网造车模式划清界限,依靠有丰富汽车行业经验的团队去造一辆车。

不过在这些表态之外,天际正在紧锣密鼓地寻求新的融资。“资本退潮这个说法,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理解。对于具备扎实产品竞争力的新造车企业,资本还是会充分支持的。”据其向“商业人物”透露,截至目前,天际汽车累积融资额超65亿元,并将在近期启动下一轮融资计划。

除此之外,更多的新势力也在转向资本市场。包括奇点汽车、前途汽车和博郡汽车等在内,均表露出这一意向。但目前过高的估值和风险,再加上并没有稳定的盈利能力,这些新势力车企能否顺利闯关,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沉默的多数


与任何行业都存在马太效应一样,市场新贵总归是少数。资源会越来越向头部车企倾斜,这意味着其他玩家将面临更大压力。

从表面上看,蔚来们赚取了太多的关注,而其他人甚至都上不了被质疑的牌桌。一些默默无闻的新势力将其归因于主动的低调。它们大概认为,对一款正向研发周期需要2-3年的汽车来说,与其被草草推向市场,不如耐下性子打磨好再说。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行当,曝光率越高,可能交的“学费”也就更高。

这是一种对造车情怀的表露,还是一套自我安慰的说辞,每个局内者都会有各自的体会。即便是已经开始交付的新特,和有国企背景加持的国机智骏,也对速度和声调有另外的判断。

“怎么定义一家新能源车企,关键要看有没有产品投入到市场,目前完成这点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多。”在张园看来,很多车企只是打出概念或者呈现在PPT上,其实它们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造车新势力。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车。

他对“商业人物”预测说,对未来自己没那么悲观。从技术和背景等多方面来说,最终造车新势力可能会剩下五六家左右。每个车企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新特上述负责人则坦言,当前销量并不是决定新势力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新势力车企目前交付最多的也就只有一万多台,这个量和传统车企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更谈不上市场占比份额,且交付后问题不断。此外,补贴退坡后新势力车企的资金压力更严峻,卖得越多可能亏得越多。

有的在为能否搭上末班车而焦虑,有的认为比赛才刚刚开始;有的在为前途焦头烂额,有的还端坐在钓鱼台。在这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行业,造车新势力正在多个层面上分化,然后继续穿梭在相似的荆棘之地。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2张图片


延伸阅读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3张图片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4张图片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5张图片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将“商业人物”设为星标,精彩不错过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6张图片

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线上的造车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