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1张图片 沉迷社交媒体,会不会易得精神疾病?(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3060,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小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风险高出60%,包括抑郁、焦虑、攻击和反社会行为。


  • 美国儿科学会2011年的报告就提出“Facebook抑郁症”概念,认为青少年频繁接触Facebook及其创造的各种流行元素,是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华认为,社交媒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不应简单将其归纳为心理疾病的诱因。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马晨晨

责任编辑 | 何海宁


“我和同事、朋友和家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我希望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平衡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好处和潜在危害。”2019年9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Kira Riehm回复南方周末。


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的一项研究指出,与不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相比,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小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风险高出60%,包括抑郁、焦虑、攻击和反社会行为。


作为该论文的主要作者,Kira Riehm的这项研究很快引发热议与争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此次研究中的调查方法可能不严谨。消息传入中国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这不是第一个有关社交媒体“疾病”的研究。早在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出“Facebook抑郁症”概念。近年来,有一些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和平台数量,与使用者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密切关联。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并且增加暴露于有害内容的机会,从而破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不过,在一些国内医生看来,社交媒体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甚至在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时,社交媒体反而能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


1

只是相关,并非因果关系


“许多现有研究已经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健康之间存在联系,但很少看到在时间维度上两者的关联性。”Kira Riehm认为,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青春期正是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时期。


研究人员在2013年到2016年间,选择6595名年龄为13至17岁的美国青少年为代表性样本。每年,受访者都被问及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长,以及内化和外化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内化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外化的心理问题包括欺凌、发泄和难以集中注意力。


结果显示,与不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相比,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小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出60%,6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人,风险将增加78%。


该研究还显示,3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0分钟到3个小时,20%的受访者花费超过3小时,只有约17%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没有使用社交媒体。


研究数据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0分钟的青少年,如果只使用30分钟或更短时间,那么内化问题出现的几率将减少9.4%,外化问题将减少7.3%。


不过,Kira Riehm依然强调,此调查得出的只是一种相关关系,并无法证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事实上,有许多机制可能成为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之间关联的基础,例如网络欺凌、睡眠不足和身体素质不佳。”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华认为,社交媒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不应简单将其归纳为心理疾病的诱因,“我平时接诊过程中,很少接触到由于使用社交媒体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相反,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宣泄途径和社会支持。而问题的根源往往出在亲子关系等方面”。
2

Facebook抑郁症


在上述美国儿科学会2011年的报告中,认为青少年频繁接触Facebook及其创造的各种流行元素,是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截至2012年5月,美国著名社交平台Facebook已拥有约九亿用户。“Facebook抑郁症”的提出,迅速引起了舆论和业界关切。


但在201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校园内190名学生进行随机短信调查发现,抑郁症和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并无直接关联。


“中国相关的大样本研究目前相对匮乏”,武汉轻工大学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齐玲博士解释。而在国外,近几年这类研究持续在进行。


2017年4月,发表在《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对1787名19岁到32岁的美国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7到11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是仅用两个以下平台的人的3.1倍。


尽管上述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但论文的主要作者Brian Primack博士强调,这种关联的方向性尚不清晰。“可能是那些患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人,往往会更广泛使用社交媒体渠道。然而,也可能是使用多个社交媒体的行为本身会导致抑郁和焦虑。”匹兹堡大学大脑研究所官方网站发布的文章称,他认为二者的关系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才能验证。


而在Kira Riehm的研究之前不久,2019年8月,发表于《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一项研究或许揭开了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一角。


研究人员跟踪采访了英格兰近1万名13岁至16岁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个人幸福感。“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本身并不会对青少年造成伤害。但对其频繁使用可能会破坏睡眠和锻炼——这些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活动。同时增加年轻人接触有害内容的机会,尤其是网络欺凌等消极体验。”该论文的共同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大奥蒙德街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员Russell Viner在一份声明中说。


有趣的是,一些国内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国外略有不同。


2017年复旦大学的聂鑫等人通过对本校8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增加线上社会资本和同伴支持,这两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的丘文福等人,通过分析福州市3所大学中737名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使用情况发现,导致焦虑的关键因素是个体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的具体体验和认知,即上行社会比较。与表现更出色或过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会诱发大学生的失落感、不平衡感甚至相对剥夺感,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美国罗德岛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系博士巴巴拉·M·纽曼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的文章中指出,社交媒体的多样性和青少年文化的多样性表明,社交媒体既可能加强联系和亲近,同时也可能创造社会疏离感和压力。这取决于他们“看”社交媒体用来干什么。
3

社交媒体是“双刃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曾对近8000名来自十余种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他们面对的压力被归纳为个人成就、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十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这一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占比最多的学生群体高达26%。今年初,新浪微博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微博活跃用户高达4.3亿,16到25岁的人群占比高达61%。2015年,微信公开用户数据报告称,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


从调查数据来看,年轻人群既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也是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因此,不少医学界人士将目光转向了精神疾病中的社交媒体干预措施。


“很多人身体不舒服,都会选择先去网站上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在我们的公众号上预约挂号,平时也会浏览我们推送的健康信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医师吴燕认为,社交媒体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实际的浏览内容,专业的医疗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以快速覆盖有需求的人群,而其在疾病预防、医患沟通、护理教育等医疗护理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对广泛。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社交媒体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齐玲在梳理国内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交媒体干预研究进展时指出,社交媒体可以避免以往面对面干预中的污名和焦虑,为患者和其家人提供突破时间限制的同伴和专业支持。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社交媒体在重性精神疾病康复和治疗中的运用。但目前两者的关系还存在很多未知,其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工作中,陈华时常接触因各种心理疾病前来就诊的患者。有时大人会抱怨孩子沉迷于社交网络,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我碰到的很多孩子,都是在现实世界没有人陪伴或者倾诉,所以他们反而觉得在论坛上更有归属感。”陈华认为,此时适当使用社交媒体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但是通常我会更建议他们多参加团体运动。毕竟相对于隔着屏幕,这种面对面的沟通能让他们更直接、更流畅、更容易地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 其他人都在看: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2张图片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3张图片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4张图片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5张图片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6张图片 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贵玛:草原母亲,大爱无疆 | 功勋)